https://mp.weixin.qq.com/s/ySM8eRkPytMJv5d8QICE2g
今天无意间刷到一个视频,是一个曾经在上海外资企业工作了17年的区域负责人,给出了自己的一组预估消费数据,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深以为然。
数据大概是这样的:
一般在跨国公司或者外资企业工作的 总裁、副总裁级别以上的外籍人士,一般家庭是2+2模式,一对夫妻+2个小孩。
这样级别的外籍高管,一般公司都会给租房,并且是租在别墅区,花费大概在6万/月(在上海外籍家庭比较喜欢租 金桥、碧云,古北,包括华进、华漕,华新,虹桥这一带的别墅区的房子)。
花1万元/月 租一辆别克,G18的商务车,再请个司机 1万元/月,再加上加油费、停车费等,一个月的交通出行的花费大概在2.8万元/月
两个孩子上国际学校,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大概20万,两个孩子,一年学费大概就要40万
此外,一家人还有柴米油盐醋等基本消费,一家人花在吃上的保守估计一年20万,那么吃、住、行、学费一年贡献的消费就是(6+2.8)*12+40+20=168万
除了这些基本消费外,对于灵魂里崇尚自由,消费至上,快乐至上的外籍人士来说,美容,美发,美甲,按摩,旅游,酒吧、健身等的消费也不少。
夫妻当中,老婆在美业方面一年大概要花1万,美甲花1万,头发上面不算多1万,脸上花2万,另外还要花3-4万在massage上。他们特别喜欢马杀鸡(按摩),一个妈妈就要花10万,再加上老公也喜欢按摩,再做一些其他的健身项目,差不多一年15万
所以一个外籍家庭一年在上海要贡献200万-300万,因为他们奉行的就是消费,娱乐至上,不存钱。
我一个客户,是美国人,来上海待了6年了,2023年一家离开国内前往法国发展去了。在离开前的告别聚会中,我们聊天,他说他来的时候,兜里没什么钱,离开的时候兜里还是没什么钱,不像我们中国人喜欢存钱不消费。
在闵行区有一个韩国一条街,其中我有一个韩国客户,他娶了一位中国太太,太太一直给他灌输租房不如买房的观点,所以这位韩国家庭就在上海买了一套房,把房子租给公司,自己再以租金补贴的方式住在了自己买的房子里。这样的例子,除了韩国人,日本人也有一些,在上海本土生活久了后,也慢慢“精明”起来了。
欧美人,他没有这种概念,但直到现在他也不后悔,他们就奉行这种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观念,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的消费文化。不但他们自己消费,同时也带动了身边的中国高管消费。在外企工作的一大批中国高管,包括本土的一些有钱人,带动着中国员工开始享受生活,出国旅游等,通常外企高管花一块钱,会带动相关人员至少花3块钱。就像咖啡,很多中国人 进外企之前不喝咖啡,只喝点豆浆和牛奶,可是一旦进了外企,你可以看到早晨的公司门口,很多中国员工也是人手一杯咖啡带进办公室或者公司的茶水间就有现成的咖啡机、咖啡豆,自己免费制作就行。
现在上海的咖啡馆数量全球排第一,这个是有这些外籍人士以及外企高管的贡献在里面的。
举个例子,就是300多家跨国公司总部,像这样的家庭,一家公司至少50个,你就算一下吧,2万个家庭,一个家庭一年消费200万,2万个家庭一年就消费400个亿。400个亿还只是高管,总裁及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那普通的高管,普通的经理,那就更多了,常驻上海的累计大概有100万左右的外籍人士。
但是,这一波人现在大部分都走了,那你随便算一下,估计有1000亿的吃喝玩乐。
这1000亿可以带动本土大概2到3千亿,一共4000亿的消费,也就是说由于外籍人士的撤出,会影响上海本地大约4000亿的消费y
去陆家嘴、静安寺逛一逛就知道,跟2018年及以前相差太多了,在街上见到的老外都很少了。2019年开始疫情,到后来疫情放开,走了好多老外(80%),再加上外交政治,更加剧了外资撤离。
住在碧云别墅附近的朋友说,上海这些常驻外籍人士疫情后离开了好多,碧云别墅周边商铺也倒闭了好多。外籍人士不太喜欢网购,他们注重品质,以前一到周末一家四口推着大推车,在家乐福超市里面逛来逛去,两个孩子吃着冰激淋在商场里面打闹。买完东西 老公会在Bistro 小酌一杯,喝喝啤酒,看看球赛,和朋友吹吹牛。老婆在旁边美容店洗洗头,做个脸,做个指甲,孩子在游乐场逛逛,晒晒太阳,玩一玩滑板车,完了之后晚上餐厅吃个家庭餐。然后老公做苦力,把采购的东西扔上商务车回家,这种外籍人士的生活烟火气慢慢都少见了。
据说碧云别墅旁边的家乐福还因为外籍人士的撤离已经关门倒闭了,不知是否真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存钱,善于存钱的民族,特别是面对前几年大批资金都被套进了楼市,现在还得面临每个月还贷压力的普通大众来说,经济不景气,就愈发减少开支,减少在外消费。再加上一些外资企业的撤离 和裁员,工作岗位的丧失,就业的压力,面对楼市、股市的跌盘,老百姓都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不敢投资,不敢消费,所以这也是上海消费起不来的原因。
创业、做生意就是要做有钱人的生意,要做愿意花钱的人的生意。如果这一批愿意消费的人离开了,作为创业者,是不是也应该跟紧步伐,考虑企业出海或者跨境投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