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族沧桑 -- 第六次修谱

(2022-12-07 18:31:10) 下一个

“从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垂法戒义固严于千秋,谱联亲疏谊尤笃于一本。谱之所系顾不重哉!” – 摘录自《开基绣林老序》,郑士楷,乾隆八年(1743年)

 

今年(2022年)清明节,家父和族人一起在老家发放家谱,庆祝绣林郑氏第六次修谱圆满结束。

 

家谱发放大会现场

我得到家人发过来的家谱数字版,在闲暇之余,反复翻读,感慨良多。同时因为家谱记录和明初的几桩历史公案大有瓜葛,在网上搜罗了一些资料来相互佐证。也算是作为家谱的一些补充材料,同时希望有其他人能够提供更多的佐料和证据。

 

我们家族从元末明初第一世发祥启祖荥阳侯郑遇春,属于最早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批人,传到如今已经到了第二十五世了。今年(2022年)是家父(第二十二世孙)和族人一起第六次修谱。上一次第五次修谱在1997年,是我爷爷(第二十一世孙)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修的。再上一次第四次修谱就要到光绪乙巳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了,由十七世孙健三氏(郑谋楗)主持修订。

 

光绪年间修的谱,由岳阳晓泉堂印刷。此谱分为八卷,其实共九卷,第二卷分成了上下部,共900页之多。在第一卷前面,还有30页的序言,由各种人等撰写,从家族历史到为什么要修谱。这些序言大多是光绪年间(1905年)撰写。光绪老谱上面还有两篇序文,一篇于清朝嘉庆癸亥年(1803年)十五世孙盈锜写的“查录族谱原序”,那应该是第三次修谱了把;还有一篇“开基绣林老序”是十一世孙郑士楷(号容一公)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所撰,这应该是第二次修谱吧。再往前面就没有了,不知道第一次修谱是什么时候。

 

光绪谱第一卷记录修谱人员名录,格式。谱采用的是欧苏两式,每5代一页。这个网页(https://www.sohu.com/a/450813174_120525613)有详细介绍,欧式来自欧阳修,竖式单独介绍每个人生平等,苏式来自苏轼,采用树式结构,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家庭树。这卷里面还有一些墓志铭等。

第二卷上介绍了祖祠和派别,里面的一些事情以后再单独讲。然后是先祖们的一些文章。第二卷下是家规和制服。这对研究封建礼教应该有价值。

第三卷录先祖们,主要是乔一公,容一公兄弟俩的诗词文章,多达130页!

第四卷到第七卷按照欧苏两世编撰的家谱,从元末明初(1333年)到1905年,从第一世到第二十世。

第八卷描述坟茔,各位先祖死后安葬之处,有图有文,跨越江陵,公安,石首三地。

 

从1905年第四次修谱起,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创立民国,而后老家一代属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贺龙闹革命的地方。再后来日本人入侵,抗战胜利后又开始内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各种运动层出不穷,平坟茔,毁祠堂,烧家谱;幸得家人冒着风险,这部家谱才得以流传下来,非常珍贵。80年代我大爷爷(爷爷的大哥)把家谱传给我父亲的时候,已经有些残缺了。

 

到了90年代,我爷爷联系家族乡亲,决定继续修谱,离上次已经近百年,很多老人已经不在。花费近两年时间走家串户,把各家人口摸清楚;90年代毕竟很多乡亲还是住在老家附近,摸查起来还是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联系。有些族人在清康熙年间远迁湖北鹤峰,湖南慈利,也前去访查,尽可能录入。从去年(2021年)开始,家父和乡亲们第六次修谱。因为经济发展原因,很多族人已经搬离家乡,更加上百年一遇的疫情,查访族人更加困难;历尽艰辛,团结族人,一部新谱终于制成。

 

修谱人员合影,及遇春公在湖北公安,江陵,石首,湖南慈利等地后人合影

 

第六版家谱分为上下两大本。上册集合了光绪年间旧谱,保持历史原貌,录入第一世到第二十世,共902页;下册为新谱,录入第二十世开始,到二十五世族人,共706页,同时因应社会发展,女性家族成员也一一录入。在印刷本之外,上下两册同时提供数字化版本,方便保存。同时也附录了同属于发祥始祖郑遇春之后的同宗他支的谱和派别,分别在公安,石首,和江陵等地。

 
 

光绪老谱封面

光绪老谱目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