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GDP终于陨命
2006年5月10日
何必
中国政府在力图抑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之际,放弃了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绿色核算”的计划……(略。)
如此,曾经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绿色GDP终于尘埃落定,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结局?
2月8日出版的《每日工业快讯》报道,(何必注,略。)
而3月3日快讯就直截了当指出,(何必注,略。)
事实上,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对于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的无以复加的疯狂掠夺,早就成为坊间关注的焦点,并且得到了包括环保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的重视。国际上如今有“全球性公共产品”之说,其中包括安全、环境、健康、知识、治理等五大要素,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已经不能单纯以国家主权为借口形成闭关自守。而中国诸如二氧化硫全世界排放量第一等污染物对国际环境破坏愈演愈烈的状况,更是凸显了中国式增长的致命缺陷(当然还包括贫富差距和社会失序)。于是,才了有亡羊补牢的绿色GDP的政绩考量说辞。
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认为,中国绿色GDP于国际上绿色发展概念有差距,是产值减去环境成本和人类健康成本。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指人类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绿色生产也必须绿色消费、绿色购买。中国传统GDP统计方法广受质疑,尤其餐饮、奢侈消费也计算在内。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成为各新闻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而他在多个场合有关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垃圾场的言论,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指认了中国环境现状并以媒体人的话语风格形成了面对全社会的发聋振聩。应该说,在世界共识于环境是全球公共产品的时代里,中国却依然冥顽不灵于所谓环保方面的内政干涉论,借以掩盖内部各种环保劣迹、腐败与丑闻。而各地瞄准最高当局所出台的行政禁令,并没有给环境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善,反而却由于地方保护色彩的加重而对环境造成了变本加厉的破坏。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4月28日发表了《亚太地区环境状况2005报告》。这份新报告指出,(何必注,略。)
应该说,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日益诟病的垃圾场和污染源。
但是即使这样,在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里,绿色GDP还是明显地超越了技术性层面,而成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权力与获益方面的较量,成为争权夺利的道具以及牺牲品。在绿色GDP的立场上,政府几乎所有部门都面临着站队定势表明立场的选择。具体就可以表现在统计部门与中科院的态度,与环保部门的立场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而其背后则是对于政绩评价体系规则制定以及行为管制等方面权力的争夺。
据介绍,全国环保部门一年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的建设项目大概有几十万个,其中,县级办理的项目可占到60%?至70%;从项目投资额看,县级环保部门审批项目投资额占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0%。但是,县级环保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执法不严现象。主要表现为,许多违规建设项目,该处罚的有时只是要求其补办手续,该从重处罚的只是轻微处罚了事。
而当权力属地化、公共利益部门化成为政治生态的顽症时,不止是环保,包括公检法、审计、纪检等等党政司法体系都面临着那个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宝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的困局,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局办之间的势力叫板,成为了当今更为鲜亮的中国特色。
到现在,绿色GDP未出襁褓就已经作古,出师未捷身先死,成为中国政治权力场域中的一个新符号,标志着公权力当中利益分野的态势将更加迅猛而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