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都来开诊所
2004年7月2日
何必
7月1日,是要求药店必须凭处方出售抗生素规定实施的第一天……(略。)
其实,有关药店要凭医师处方出售抗生素药品的事,在社会上已经街谈巷议了不少时日。从该规定公布到7月1日真正开始执行这几个月中,发改委对于药品价格进行了“有史以来”降幅最大的调整,致使各方都在探寻:这药品的利润空间究竟有多大?光是今年以来,就有过几次这种“有史以来”幅度最大的降价,那么药品的价格底线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非得是今年才进行这种价格调整?为什么非得是发改委这样的政府部门宣布降价以及具体的幅度?如果药品市场价格还要由政府部门严格管理,那么可想而知该领域市场化程度高低,而如此是否对消费者的利益构成直接间接暂时长期的有形无形损害?……
想归想,这样每个题目都可以是一个研究项目内容的事情,毕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即使是爱好夸夸其谈的北京人,也对如此恢宏话题暂且放置,还是急功近利些,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
人们注意到,很多药店开始针对这项规定而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毕竟与其他日用消费品不同,药品降价并不直接会导致药品销售量的迅速增加,谁也不会因为药品便宜了就开始囤积这玩意儿;同时,需求方对于产品追涨杀跌的心理,也总是把降价看作是个过程,从而等待着进一步的优惠,更由于距离抗生素要凭处方购买的时限越来越近,导致药店销售额的下降,于是,商家不得不寻找抗生素的替代品,弄了很多中草药到药店里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亮出中草药可以顶替抗生素的牌子惹人耳目,可却被业内人士指出西药与中药的机理与效用上有着根本的差异,药店的做法只是惟利是图。而针对药店状况每况愈下,有关部门也不得已出面澄清,并不是所有抗生素都要凭处方,在几千种抗生素中只有400多是处方药。但已经于事无补。这段时间,北京很多小药店纷纷关门大吉,原来鳞次栉比的药店如今不少人去楼空一片萧条。不少消费者抱怨这种新举措的出台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从安全角度看,药品与其他进入人体的类似食品饮料不同,不可以错了再来,北京人动辄针对那些晕头转向的人说“你吃错药了?”就是对于药品厉害广泛社会认知的一个印证。
其实,从类似社区服务站、私人诊所都可以开出处方,并凭借其到药店购买抗生素。于是,那些完全以效益最大化为第一追求的私人诊所应顾客要求开具处方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或者说,这处方也是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的。如此一来,凭处方购药又演变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把戏。虽然从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看,医药分家势在必行,但如此机械地要求药店必须有处方才能出售,给了投机者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从现实里和逻辑上,最应该开药店的,就应该是那些私人诊所,或者换言之,药店里面如果有诊所,与私人诊所无二,如此结果就是造成药店诊所化或诊所药店化,给医药分家的改革带来可以预料的回归与反动,最终使凭处方购药蜕变成私人诊所乐不可支、而药店和广大消费者却苦不堪言乃至不胜其烦的衰退。
而药监部门对于药店自身具备开处方的条件限制,则更是荒诞不经。很多药店表示,要改变目前门可罗雀的状况,就应该有药店诊所,否则竞争力会收到致命的影响;但职业医师好找,但开辟出那么大的诊所面积实在承受不起。
不争的事实是,药店通常都药开在寸土寸金的繁花地段,那里的地价高得令人咋舌。而要求药店必须单独具有100平米的区域、弄出6个房间来做输液、诊疗、消毒、换药,却实在是把药店医院化了,无论从药店功能上还是消费者需要上都属于很节外生枝的苛刻限制,如果患者要到药店里去输液换药消毒,大概医院也就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而从这种规定里,并没有规定药店中所设诊所里医师数量的规定,换句话说,即使只有一个注册医师也是可以的,那么就可能是要由这一个人支配和享受这6个各约15平方米的空空荡荡的房间,在里面摸爬滚打来回上窜下跳可着劲地翻跟头也到不了边,造成该区域大面积的闲置;而在专业化越来越为妇孺皆知的今天,患者也不会昏到要来这里请这位全能医师来决定自己的健康走势,除非仅仅是那些没什么大不了的头疼脑热伤风感冒懒得去医院开处方的主儿,才会与药店诊所医师有所瓜葛。很难设想,在药店诊所这样缺乏化验、B超、CT、X光透视、钡参等诊疗能力与条件的环境里,能吸引大量患者趋之若骛。如此,这药店诊所医师充其量也就是为正规医院拾遗补缺的角色,其工作场所完全没必要那么齐备与广袤。
可这里毕竟是商业繁花地区,每一寸土地都是要产生商业价值的,强行规定这100平米只能做诊所而且要弄出6个区域来,很让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