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贫困大学生应该寒假做保姆

(2022-12-16 22:54:03) 下一个

贫困大学生应该寒假做保姆

                                  2005年2月9日

何必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专门筹集了专项经费200万元,向北大、清华、人大等17所留京贫困大学生比较集中的高校发放……(略。)

大年初一,媒体上有关贫困大学生在校过年的消息不绝于耳。当天《北京青年报》报道,昨天,京城留校的近100名大学生相聚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赵家台村,参加了由市教工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学联共同主办的“学子农家过大年活动”。学子们纷纷表示,是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大家庭的温暖。而《京华时报》则比北青那种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劲头还要过分,标题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两百多名留校生吃下六百斤饺子”,内容里除了也是贫困大学生喜气洋洋校园里张灯结彩外,说的就是学校领导要求让这些贫困生过个好年,晚上一顿饭食堂包了4种馅600多斤饺子。

200多个学生,600多斤饺子,而且还都给吃下去了,平均每人一次性吃下去3斤饺子,这是何等悲壮的场景!想想看,这200多人里有男有女,即使如此也是吃出这么个档次,要是真爆出个“其中一男性学生暴饮暴食吃下8斤饺子因此处于昏迷状态被送往医院抢救”的新闻也不在话下。而这种新闻路数,到底是给政府增光添彩,还是给这些在首都大学里的学子的日常生活加上穷得只能在除夕夜白吃谁不吃的嗟来之食上肆无忌惮风卷残云的折射?该消息的记者编辑居心如何?是不是要在这么个值得全力以赴大书特书的好事上用贫困生没出息吃相的描绘来给大好春光抹黑?这大概也是今年春节迄今为止最斜乎的一则新闻了。

今年,贫困大学生进入了各方的视野。从农民工成为社会舆论风暴中心后,媒体喜不自胜地再度从贫困人群里搜寻出这类身强力壮的贫困者来,满足自身急功近利的新闻诉求。笔者无意说贫困大学生不值得同情与关怀,而是看如今社会上,相对于农民工、贫困大学生而言,那些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境况要更加悲惨与持之以恒,也正因此,媒体介入的难度太大,不容易一次性改观,而要旷日持久坚持不懈地关注,这本非新闻媒体的强项,自然也就被弃置一旁。找些没病没灾的大学生来折腾,总要强于低保甚至无保人群里耄耋们来得爽呆。所以,才有了《新京报》联合扶贫基金会发起为贫困大学生回家路费募捐、《北京晨报》捐助贫困生年夜饭等噱头式的无聊炒作。

不仅是新闻媒体,政府与官方社团也乐于搀和其中。春节前,团中央拿出200万“特殊团费”来资助那些不能回家过年的大学生过寒假,并向社会募集800万勾当于此,另外还要再弄2000万干此事;教育部也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高校照顾好这种学生,校领导要在除夕夜与这些在校生一起度过。这也算是兴师动众了。3000万资金投入寒假期间的在校贫困生,而平素目不斜视的校领导这时要与贫困生一起吃年夜饭,领导心里骂成什么样是鬼知道的事。

资金投入了,领导年夜饭了。可贫困生能领到的人民币是多少?北青说人民大学每人500,而新华网说高校每人200,差出150%,到底是什么标准有是由于内幕不得而知。

在校生得宠,回了家的就变成了倒霉蛋。想必,明年春节留在学校的人一定会增加,为了能与领导共进年夜饭、游逛北京城,还那不管多少的压岁钱。

就算是吃了年夜饭体会了京郊民俗见到了校领导的口水,完事以后呢?贫困生还是形单影只,那顿饺子最多次日也就变成了排泄物,太阳照样升起,贫穷依然挥之不去。即使是那些受到社会赞助回家过年的贫困生,除了免费旅行外,一切也照旧。

且不说媒体乐于动辄就号召已经水深火热的大众捐款是否将社会责任从政府转嫁到社会,只是看,这次特殊团费(这“特殊”本身又是个耐人寻味的劳什子)等那3000万元作为输血,想必不具备造血的功能。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与其劳民伤财弄什么年夜饭,发放数量不等的压岁钱,不如脚踏实地为包括贫困生在内的大学生开发并提供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的岗位和机会。

有道是,救急不救穷,说的是如果别人有了危难,挺身而出慷慨解囊是善举;而如果别人处于贫穷状态,则不是靠解囊襄助就能万事大吉的。中国的贫困人群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长期的社会问题,远不是通过向社会募捐、或干脆政府掏腰包吃个年夜饭提供次火车票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

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由于家庭状况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早就是社会耳熟能详的事,因而落落寡合出现自闭性格倾向甚至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环境中萌发或加剧反社会心理也是愈演愈烈的情势。这种局面里,如何能够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则成为首当其冲的责任要义。

目前,高校毕业生往往都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欠缺之辈,走到工作岗位上就出现为人不齿境况,更不用说平常就感觉低人一等贫困生。与其输血,不如造血;与其动用社会资源搞花里胡梢的年夜饭民俗游免费探家,不如向贫困生供应货真价实的能力提升机会与社会时间岗位。虽然看上去高校也有类似校园里勤工俭学机会的供给,但对于学生来说,走上社会走进社区才是真切的需要。

比如每逢春节京城都会出现保姆荒,即使政府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动员了2000多名志愿者上岗,面对几十万的用工需求还是杯水车薪。如此就业市场状态下,为什么不能向贫困生提供这些走近市民家庭的工作机会?空巢老人需要陪伴,干吗不让同样有着情感需求的贫困生前往?要知道,这种现象,在国外是很普遍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