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经营为众生,提高生活解忧情。
担心政策推行错,吊胆提心睡梦惊。
六十年代初,安徽省粮食严重短缺,逃荒要饭者日增,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省委领导同志听从农民的呼唤,允许在部分地区,一定范围内搞责任田,大农活包产到组,小农活包产到户。经实验,产量逐年提高,有的地区粮食产量不仅自足,而且支援了邻近省区。在两年间,安徽省都超额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这一做法得到农业部和部分中央领导的支持,有的说“不管黄猫、黑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哪种责任制,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能提高粮食产量,就采用哪种责任制。”在安徽实验的影响下,许多地方也在试行。
史维华家乡的史渡大队和史圩大队也在几个生产队中试行这一办法。史渡大队选择的是后圩队和河边队。他们按地亩计算把产量规划给生产队,生产队又把田地及产量分配到各家各户。提出减产自负,增产奖励。
史圩大队主任史钦航认为这样搞,正符合自己早先的想法。但他心里没有底,不敢普遍试行,只能先在小范围中试验。为了保证试验成功,他日夜把心思都放在两个实行试验的生产队上。
史渡大队副主任史维宪负责抓两个试验的生产队,也不敢怠慢,经常跑去察看,了解情况,进行指导。
一天,史维华接到一封无锡机电厂史学祥的来信。信中告诉他说,“我已响应国家号召,回老家支援农业生产了。”
维华接到这封信,感到突然,心想,你怎么不和我事先商量商量呢?但又一想,和他只是叔侄关系,又不是他老子,而且人家还比你大三岁,为什么要和你商量。况且人家又是党员,又是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锻炼过的,觉悟自然比你高,他自己的决定也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到这,维华也不多想了,只是为学祥惋惜。他觉得不管怎么说,城市条件总比农村好,工人总比农民强,生活待遇也有很大差别。但他忽又想到老同学徐兆登那句话:“三级工,不如农民一担葱。”当今生活艰难,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二、三十元的工资真不如一担葱的价格,想到此,他也就不再为学祥惋惜了。
维华早就知道,在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国家负担,号召城市工厂、机关压缩人员,支援农村建设,下放了一大批人员,但是没有料想到连军工企业也在压缩人员。可见目前国家困难还未得到根本缓解。
史维华心里有些郁闷,看书看不下去。下午便独自一人走到观前街西边的人民路上,先到古旧书店翻看一些古簎,有些宋版书特别好。但价钱太高,维华无钱购买。最后他看了又看,选了又选,购买了一部陆游的《剑南诗抄》和《孟东野集》,都是线装书,民国初印制的。纸张和装帧都很好,价钱也比较便宜,便买了下来。他的零用钱大都花在买书上面。这个初中时就被班上同学讥为“书迷”的人,至今习性不改。
出了古籍书店,看看天气尚早,维华便又独自一人跨进了书店对面的“怡园”中。
怡园位于市中心,是一座闹中取静的小型园林,有人谓其“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评价可谓高矣!
怡园建于1875年前后,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最为年青,面积也仅有拙政园的八分之一。然而它却博采众长,吸收了苏州各园林的优点,自成一家。
园中分东西两部分。据介绍,东部较早,为明代礼部尚书吴宽的旧宅,西部则是清代名士顾文彬扩建的私家花园。园中布局,出自其子顾承之手。顾承乃当时有名画家,他邀请好友,当时的绘画大师任伯年参与了园中的规划布局,故其艺术价值极高。
园内东西两部分之间,用一道复廊巧妙分隔,廊壁漏窗精巧美观,图案各有不同,实乃又添一景也。因为漏窗,可窥东西两部之美景,故又隔而不分,分而不离。显得幽深而曲折。
园的东部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馆和拜石轩诸景点。异峰怪石巧置,松竹梅经冬不凋。翠竹玉立,十分可爱。
园的西部,以山水布局为主。荷花池取法网师园,环池点缀峰石,花木繁茂,景色优美。池北的假山则是参照了环秀山庄的布局,山虽不高,但全用玲珑的太湖石组成,假山的洞壑则取狮子林之雅趣。结构奇巧,盘旋曲折。所以怡园假山在苏州园林中也称上品。池南那座飞檐翘角的四面厅是怡园的主体建筑。北半厅称“藕香轩”,南半厅名“锄月轩。”六角亭则高踞山顶,名“小沧浪”,螺鬓亭立于假山洞上,山下有慈云洞和绛霞洞,轩东有“画舫斋”旱船。
园中廊壁上镶有米芾、唐寅、董其昌等名家碑贴,有“怡园法帖”之称。
维华观毕,正欲往回走的时候,转头见一学生模样的青年,正聚精会神,仔细认真地在捶拓碑帖。他把白纸覆在碑石上,用布锤粘着墨粉轻轻地捶着,捶了一会,揭下来一看,便是一张清哳的字帖。维华想,这倒是个好办法,既简单又方便。市面上买不到的字帖,倒可以用这种方法取得。
怡园虽小巧,锦绣画图多。
不乏练书画,骚人每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