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史

从繁杂的文献中抽丝剥茧,将历史的脉络梳理井然,并用心理学原理透析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现风云诡谲且又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正文

民国风云录(节选34) 国焘出马

(2023-05-05 11:31:19) 下一个

节选三十四   国焘出马

 

在中央苏区连续三次进行反围剿战争期间,鄂豫皖苏区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张国焘走马上任了。1931年3月,中共中央派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三位从苏联回国的高级干部下来,担负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的重任。

张国焘在党内的资历极深,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初期仅排在陈独秀和李大钊之后,负责过全国工人运动,参加领导过“二七大罢工”和“五卅运动”。尽管犯过两次“机会主义”的错误,他仍在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年轻的沈泽民和陈昌浩均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他们是王明路线的忠实拥护者,同时非常尊重张国焘。

当时鄂豫皖苏区和红军的最高领导人是曾中生,他是中共“六大”的一名代表而非中央委员,而张国焘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所以曾知道张是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曾本指望张像毛泽东那样满腹韬略,领导鄂豫皖根据地开创出全新的局面。

在欢迎张国焘的干部会议上,曾中生介绍了这里的红四军和正在进行的反围剿计划,并坦率地谈了目前红军和根据地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张国焘凭着进入苏区一路的见闻,提出了几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张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都没有错,特别是提出增产早熟农作物的思路确实有利于解救粮荒。

但是,大敌当前,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打破敌人围剿的曾中生却对此大失所望,当着张国焘的面,他对大家说:“我素来认为国焘同志雄才大略,一定有办法取得军事上的惊人胜利,不料他现在竟注意一些不易解决的次要问题。”

其他人在讨论中有倾向于曾中生的,也有倾向于张国焘的。其中,原红军师长蔡申熙明确支持张,他指出红四军干部中游击习气甚深,军领导软弱无力,师团级干部中有不少个人英雄主义在作祟,他请求张首先注意红军干部的工作,以纠正他们的游击习气。蔡的发言给张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接着,张国焘发表了一次总结式的重要演说,向与会的全体负责干部阐明了他的态度和工作方针。他表明自己支持巩固苏区和壮大红军的方针,但如何实施,除已有决定外,仍须由我们自己去研究并草拟计划。他自己就抱着一面工作一面研究的态度。他还说,江西红军在本年一月间消灭张辉瓒师的胜利,虽令人鼓舞,但是苏维埃和红军走向全面胜利,还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增加自身力量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而且也要从质的方面下工夫。我们应当努力争取战争胜利,扩大苏区和红军,一刻也不能放松使红军成为“王者之师”。我们要淘汰一些地主富农分子,使其完全为中共领导;加强战斗力,不乱打土豪,经济上一点也不乱来,使苏区成为模范政治区,分好土地,政治清明,官吏廉洁,以自别于国民党政府那种鱼肉人民的作法。要完成这些繁重任务,首先要努力使特委会下的所有组织布尔什维克化。

在这个根据地里的干部见过大世面的并不多,像张国焘这般讲演口才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大多数与会者都佩服得很。即使是抱怀疑态度的曾中生,也转而表示支持,并当即让出了军委会主席的职务给张,自己退居军委会副主席。

在张国焘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有些中层干部给他很大的帮助。其中一位是高桥分区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先念。通过李的介绍,张对当时的苏区才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同时也对李的精明能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后来张调李任红四军某团的团政治委员。

另一位是红军三十团团长王树声。在前往红军主力集结的金家寨的路上,王团长充当了张国焘的向导。王一路向张叙述他在这个区域里所经历的事,使后者对这里的红军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谈到红军的上级领导,王树声很直率,他觉得曾中生、邝继勋、蔡申熙等对于本区的成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贡献。对于没有直接领导过他的许继慎,他知道的不多。他认为,在他们最艰苦的初期,广东籍的老农民干部符定一,以其远见、忠诚、勇敢等品质,对这个区域的游击战,发生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最后还贡献了自己的生命。而徐向前是红四军的大功臣,既是他的长官,也是他的老师。徐向前到来后教会了他们许多军事知识,并让徐自己那优越的军事天才发挥出来,指导他们游击和作战。从此,他们的军事行动便节节胜利,大队的人数也迅速增长起来,由几百发展到一千到二千……苏区也跟着扩大,其他各地的同志也聚集到他们这里来。总之,徐向前才是指引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人。望着王树声叙述时生气勃勃的神情,令张国焘对尚未谋面的徐向前肃然起敬。

通过金家寨的探访,张国焘对红四军的高级军官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他已经见过军政治委员余笃三,对其能力并无好感。行伍出身的军长旷继勋对于下级军官所应有的经验很丰富,但作为一个军事最高指挥者,谈到战略问题创见甚少,则不免是个缺点。当时,军参谋长徐向前正带领红军二十八团在鄂豫边与围剿军周旋,因此张没有见到他。第十师师长刘英,给张的印象是一个标准的革命军人。只有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让张国焘格外生气。

许继慎的意见可归纳为三点:第一,许不满沈泽民,认为这个苏区是红军打出来的,金家寨一带的党和苏维埃的负责人,都是红军提拔出来的后进,沈不先和红军干部接头,企图以党统军,而且对地委委员又采取打击态度,这是不应该的。第二,许不满旷继勋的领导,认为后来的旷缺乏能力,以至军队的领导重心,落在几个师长身上。第三,过去曾中生处理这个区域内的军事和政治,都先征求几个师长的同意,师长之中又以许继慎为最能干,因此,以旷领导军事的局面,必须有所改进。许一向敬重张首长的领导,但也希望张尊重许的意见。

张国焘对许继慎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许见张并不支持他,开始转变态度,表示接受张的指示,内心却很不服气。

当时国军对鄂豫皖苏区正进行的第二次围剿,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专走大路,对着两边山头放放枪、开开炮就算了事,等于在根据地搞了一次“武装游行”。红军与围剿军小规模作战到5月底,就胜利结束了这次反围剿。

敌情解除后,张国焘才会晤了闻名已久的徐向前。徐在黄埔第一期的时候,并不是一个露锋芒的人物,而且当时未加入共产党,张作为中共方面的领导人,并没有对徐留下印象。这次他们深谈数次,张发觉徐确实具备做这个苏区游击战争领导者的条件。他认为徐的军事见解切合实际,游击战的经验丰富,指挥作战极负责任,对下属则严谨谦和,不失大将风度。徐对党和苏维埃极为尊重,并且私生活很严肃,没有军阀恶习。同张讨论政策和实际工作的问题的时候,徐不像许继慎那样任意批评其他领导的不当。

1931年6月下旬,鄂豫皖苏区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了。在沈泽民的挑头下,许继慎成为斗争的对象。曾中生和余笃三,也受到斗争狂潮的波及,他们被指责没有及时纠正许继慎的错误,难逃纵容之责。张国焘自始至终控制着局面,不仅严厉批评了许继慎和曾中生,而且亲自出来结束这一场斗争。正是这次大会的召开,使原来的红军和苏区干部感受了张国焘这批新领导的威严。

在此基础上,张国焘才拿出中央的决定,撤销鄂豫皖特委,组成中央分局,并成立鄂豫皖省委。张国焘任军委会主席,蔡申熙任参谋长,陈昌浩任政治部主任,沈泽民为省委书记。红四军军长改由徐向前出任,此举可以说顺应了广大官兵的意愿,上下对此极为兴奋。

曾中生从全面领导降级为红四军政治委员,旷继勋和余笃三也被降级使用。曾立过大功的许继慎仍留任第十一师师长。

到7月中旬,张国焘在鄂豫皖根据地的领导布局基本完成。他回头看看这几个月的成效,不禁对进入这个“山高皇帝远”的苏区感到幸运。不再需要看共产国际代表和王明一伙的脸色,自己在这里独揽党政军大权,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