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解惑:入道九种妙境

(2022-11-12 03:45:47) 下一个

我们上两讲讲到了入静的9种妙境。内境有四种,外景有四种,,然后还有一种无内无外之境,分别是:应物而喜,离物而喜,第三步达到了“至乐”,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满足。第四种就是物我两忘,这是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的,那反应在外物上面就是坐忘之道。从“坐了忘”然后到“忘了坐”,是一种静极而动。


庄子借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表达。回忘仁义也。回忘仁义,指的就是“无何有之乡”,突然感觉外在没有什么障碍了,可以做到天地任我行。坐忘的第二步:“回忘礼乐也”,由粗到细,在任何一个空间,任何一个平台都觉得是广漠之野,都觉得是游刃有余的,第三步是“隳hui肢体,黜chu聪明,离形去智”,这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思考什么。踌躇可以兴事,方寸地也好比是海阔天空。


到了坐忘的第四层是“同与大通”这时候可以做到随念分别,不夭斤斧,物无害者,他头脑中不会有什么杂念,但是他一旦接收到任何的念头,都可以让它原路返回。
第九层的妙境,就是孔子对颜回说的“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常”就是“法”,已经达到了法无定法的境界。这是与大宗师同游,其实这个过程就是道家所说的“正一、全真”的方向,向一靠近,向真的东西靠近,从我们的肉身凡胎到真身靠近的一个过程。凡人到圣人到神人到至人,然后到大宗师,这是一个正向精进的过程。


比如说,列子跟随他的老师壶子学习以来,都是按照这种次地花开的顺序一步一步来实修的。一开始只学到了道之文,而没有学到道之质,见到季咸也为之心醉,后来壶子给他展示了“地文,天壤、太冲、莫胜、未始,出于吾宗”这四种入静之道以后。列子未始学而归。列子本类是从心斋第一步“因物而喜”修炼的,但是经过他的老师的点拨点化,他直接进入了“踌躇以兴事,彷徨乎无为其侧”回到家就是帮着他的妻子烧火做饭。


“未始学而归”并不是他什么都没有学到,而是他不再需要学习前面的那些步骤和程序了,后来列子也修成了正果。有的人吃过很多大苦,受过很多磨难,其实这样的任至少他也跃迁了心斋的第一层次。如果给他换一个环境,到哪里他都会和原来的环境作为比较,觉得这都不是事,都不是烦恼,即便遇到一点小困难,他也不会放在心上,那么应对外物就是“广漠之野”天地原来如此广阔。只要心静下来,在哪里都能够把事情做好。


还有《大宗师》篇讲到女禹。南伯子葵问他(她)能不能学道。女禹说你不可以,因为你没有精诚之心。大宗师篇一开始强调的是四个字“以德为循”这个“德”是一种天性,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精诚。有了精诚之心,才能够进入心斋的第一步。卜梁倚就是“不两,一”。他能够做到专注,能够做到精诚,所以他可以来悟道,可以正向精进。而女禹同时也说了一句话“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所谓的圣人之才就是这种精诚之心,是登堂入室的秘钥,是打开入道大门的钥匙。卜梁倚有这颗精诚之心,但是他并没有正向精进的方法。女禹说“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并不是说女禹本身没有那种精诚之心,而是他(她)的慧根比较足,他(她)像皇帝一样生而神灵,对大道的追求,对大道的这种信念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他(她)说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直接就进入了很高的层次。


因此这入道的9种妙境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一般而言,离不开我们那颗精诚之心,只要你有这颗精诚之心,一定可以日日精进。庄子讲到心斋的时候说“禹舜之所纽,而况散焉乎”。大禹和舜都要从这个精诚之心开始,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抄录视频全文2022年11月11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