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讲到大鹏起飞,飞了三次,到第三次才成功。第二篇《齐物论》又分别讲了人籁、天籁、地籁,讲了三籁。到了第三篇《养生主》又讲了庖丁三年之后才能够目无全牛,其中都蕴含着一个神秘的数字“三”,我们俗话也说事不过三,当我们做一件事情,他必然要经历过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第二个阶段都是在调整,第三次才能够有所得,有所成。前两次是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到了第三次才归于一,然后才能够慢慢地归于了道,也就是说前三次是3、2、1的过程,慢慢的才能归零,才能归于道。
归零以后还会有三个阶段,归零以后的123它是一种突飞猛进,孔子晚年得道以后,颜回就说:夫子步亦步,趋亦趋,及夫子奔逸绝尘,回瞠若后也。以前亦步亦趋的时候,我还能跟得上,现在你的变化太快了,我只能望洋兴叹。瞠目结舌了。得道之人最后他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几乎是一天一个变化,甚至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发展是有七个步骤的,前面是三二一,后面是0到一到二到三,我们经常说从0到1是最难的,其实是从1到0才是最难的,前面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地总结经验的时候,不断地在总结教训的时候才是最难的,后面只要你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都可以自然地生长,一帆风顺地生长下去,这七个步骤他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
庄子的第七篇是《应帝王》,讲了混沌大帝在七天之内被凿开了七窍,七日后而死,所以这七个步骤是不可以急于求成的,急于求成就是自寻死路。庄子《山木》篇孔子连续三次出场。第一次是讲他“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伙食,七天没有吃饭了,这时候德高望重的老者太公任来看望他,然后太公任就给他讲了“意怠”,这种不死之鸟。意怠,是“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这里面就在隐喻不要逞能,不要去强求。甘井先竭,直木先伐,你越逞能越会遭来各种各样的打击,从3到2到1,还是让我们归于“道”的。一切都是天道的赋予,不是你自己的能力。
第二次出场是他去问道于子桑户。孔子说:“我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我为什么犯如此数患呢?”都说事不过三,为什么我老是栽跟头呢,子桑户用“林回弃币,负赤字而趋”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他,你不可以刻意地去追逐外在的名利,当你去追逐外在利益的时候,一定会产生那种机巧之心,机巧生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能载也。这样大道是不可承载你的,你仍然不是依道而行。
在《山木》篇孔子第三次出场,是他对颜回说的一段话,用了燕子在做比喻,燕子之所以能够袭诸人间,能够以人家的屋檐作为社稷,就是因为它不贪,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即便人家粮仓满满,不是它的,它也绝不会去取。孔子第三次出场就是在告诉我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这个过程,你仍然不可以有这种贪多贪快的这种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它是一个不断的量变过程,会越来越快。
庄子把它叫做“若骤若驰”,有时候看起来是停止的,其实他仍然是在飞速的飞快的成长的,可是我们越是快的时候,越是贪图更快更强更高,完了,那就是在开倒车。最后栽了个大跟头。还不知道为什么栽跟头。凡事只要乐在其中,不可能让你贫困潦倒的,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动物都是逐水而居的,人是逐道而生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只要你能够乐在其中,不管你是得道之前要活减法,还是你得道之后活加法,那都是一种享受的过程。都是可以自得其乐,乐在其中的。
抄录郭伟胜先生视频全文。2022年9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