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柯作品

劳柯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随笔
个人资料
正文

韩国印象

(2024-09-01 18:37:09) 下一个

韩国印象

文/劳柯

从2024年6月19号到8月6号,我们一家四口待在韩国(其中去日本一个星期)。去之前本来想把每天的见闻都写下来,但因为租住的地方很小(我写作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而且工作繁忙,所以没有能记下每天的见闻,很是遗憾。

 

 

爱美的女士

 

去韩国乘坐的是加拿大航空公司飞往仁川机场的飞机,我邻座坐了一位看上去二十几岁的大姑娘。坐长途飞机是对人体力、身心和意志的三重考验。在狭小的空间里有人读书,有人看电影,有人工作,但大部分人都似睡非睡地消磨时间。我属于大部分人中一员,一上飞机我就把眼睛闭上,没有绝对的必要也不会离开座位,即便这样每次坐长途飞机也会把自己坐得蓬头垢面,如一千年都没有洗脸一般。

 

飞机快到仁川的时候乘务员提供了一顿早餐,吃完早餐后隔壁座位上的大姑娘开始化妆。描眉涂唇打粉底上腮红,只一会功夫就把自己打扮得清新靓丽精神饱满。经此一打扮,那空间狭小的飞机就如宽敞明亮环境优雅的家。

 

人如果清新,环境也就清新;人如果邋遢,环境也邋遢。

 

世上的人都爱美,尤其是韩国的女士。在首尔的大街上,每一位女士都装扮得非常仔细,这无关于年龄,无关于瘦胖,无关于高矮,也无关于贫富。打扮和化妆在韩国是一种时尚一种习惯。在公交车上,地铁上,在等红绿灯的路口,在商场里,甚至于在饭馆里,都能遇到有女士拿着化妆盒在旁若无人地非常仔细地给自己补妆,精益求精,精致到无与伦比。

 

六月份的首尔闷热而多雨,出门除了带一把雨伞以外女士们好像都要带一个小风扇。小风扇们和人一样精致。用的时候拿在手上,小巧玲珑;不用的时候放在随身的小包中,轻巧方便。不但风扇造型精致,颜色也七彩缤纷,有白有粉,有黑有蓝,有的是纯一色,有的颜色相间。看着那些打扮得精致的人用纤纤小手拿着精致的小风扇给自己精致的脸吹风,即便在闷热的夏天,也让人感到通体的清凉和享受完美的眼福。

 

今年韩国似乎流行宽松型的衣服。宽松的上衣,宽松的裙子,和宽松的裤子,让这个闷热多雨的夏季多了些宽松惬意。

 

繁忙的大街

 

首尔大街非常繁忙,即便到了半夜十二点,马路上依然车水马龙,人行道上依然人流如织,餐馆前依然有人在排队就餐。无论大街还是小巷,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没有半刻的休息。

 

虽然同样的繁忙,但白天和晚上还是有区别的。白天的大街非常干净,似乎连个纸片都找不到;晚上的街边会堆着各式的垃圾袋。韩国的垃圾分类很复杂,即便同是可以回收的垃圾比如矿泉水瓶和纸杯也不能放在同一个垃圾袋里。临街的小店每天产生的各式垃圾,到了晚上都会被分门别类地装在垃圾袋里放在街边。我没有看到过收垃圾的车,所以我不知道那些垃圾是什么时候被运走的,但到天亮的时候,街道就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车来车往,最繁忙的莫过于外卖骑手的摩托车。外卖骑手骑着这些样式各异的摩托车穿梭于车与车只见,来往于顾客和饭馆,日夜不停,风雨无阻。我们虽然在首尔住了一个多月,但一次外卖都没有点,不知道这些外卖骑手收入如何。看着他们繁忙的身影,我单方面认为收入应该还可以,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从事这个职业呢。

 

除了外卖骑手忙碌以外,临街餐馆里的服务员也很忙。夜幕来临,年轻人三五成群,边吃饭边喝酒,高谈阔论。吃饱喝足了,好多人会聚在在街边抽烟,男男女女,在黑暗之中吞云吐雾。世界各地都有烟民,但在大街上聚在一块抽烟似乎并不多见。

 

街边还有很多地摊,摆地摊的似乎都是老先生和老太太。有卖水果的,有卖香料的,有卖蔬菜的,还有卖衣服和鞋子的。买日用品都有标价,但卖食物比如水果的都论框卖。有的水果摊已经把水果放在框里,有的把框放在水果边,由顾客自己装满。

 

走在这繁忙的大街上,我知道它不会因为有我而更加繁忙,也不会因为没有我而变得冷清。几十年后它也如今天一般繁忙,只不过那些现在在街边喝酒抽烟的小伙子和小姑娘们会变成街边摆摊的老头和老太们,但街头依然会有喝酒抽烟的年轻人,然后又过了几十年,然后又过了几十年....

 

据说是美食

 

韩国的泡菜闻名世界,不管在什么样的餐馆里就餐,服务员总会先上几小蝶泡菜。泡菜中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大白菜叶泡在红彤彤的辣椒中,其实在韩国似乎啥都可以做成泡菜,比如花菜豆芽海带丝,再比如土豆茄子长黄瓜。除了蔬菜泡菜以外,还有其他食品做的泡菜,比如豆腐和一些粉做的糕。

 

第一次吃泡菜可能觉得新鲜,第二次会感觉一般,第三次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泡菜是一无色二无味三无品的三无菜。即便看到红彤彤的辣椒,那泡菜也是不辣的,但是如果因为泡菜里的辣椒不辣你就认为韩国的食物不辣的话,那你就犯了严重的错误。除了泡菜,韩餐还有各式各样的砂锅,其中有一种是豆腐砂锅,除了豆腐还有一些肉末,这种砂锅看上去不辣,其实是非常辣的,而且是热辣,热辣辣的。还有一种砂锅是牛肉砂锅,牛肉片切得很薄,砂锅里还有有点金针菇,这种砂锅不辣但是非常甜,甜到什么程度呢,甜到让我怀疑人生。几天下来,我们全家得出一个结论:除了三无的泡菜,韩餐只有两种味道,要么辣要么甜。

 

除了泡菜和砂锅,当然还有韩国烤肉。韩式烤肉是一种美味,但有一种烤肉我却是很难接受,那就是烤五花肉。白白的五花肉被切成片,不知道这些肉片有没有经过处理,不过看着这些白白的肥肉我也就有些反胃了。用来烤五花肉的烤盘是斜的,这样烤肉烤出来的猪油就可以往下流浸泡放在下面的泡菜。烤盘炽热,那五花肉很快就会变成焦黄色,据说变黄以后就可以吃了。虽然大部分猪油都已经烤出去了,但吃一片烤得焦黄五花肉依然让人满口都是油,那种油腻感很难让人接受。太油腻就想吃一口泡菜,结果泡菜也是侵泡在猪油里。

 

朝鲜冷面是另一种出名的食物。一位韩国朋友告诉我朝鲜冷面是从朝鲜传到韩国的。冷面的面是荞麦面,韧性很好但颜色很深。冷面的汤的颜色和面的颜色很相近,是加了调料的水但没有啥味道,如果说完全没有,那倒不是,似乎有一点芥末的味道。冷面真冷,汤里都飘着冰。因为我喜欢吃面条,看到冷面就会点一碗,但每次都会后悔,因为那里的冷面和山东的冷面是两回事。韩国餐馆里还卖一种炸酱面,据说是跟中国学的,因此韩语里的炸酱面和汉语里的炸酱面读音非常相近。炸酱面的面条是很好的面条,但酱却做的黑乎乎的,不要说吃,只需看一下就让人没有食欲。

 

除了这些传统的韩式菜,还有炸猪排,炸虾,和炸蔬菜这些受日本影响的菜。炸猪排配上白米饭倒是和中餐相近。我还在一家菜市场里找到了一家卖包子和饺子的摊位。在韩语里也叫包子和饺子,虽然名字和形状和我们包子饺子一样,但味道却有很大的区别。馅做得太烂了,吃起来没有任何口感,如咀嚼一坨‘面面’的东西,即没有菜香也没有肉香。

 

三面环海,韩国人应该吃很多海鲜。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就有一家叫‘东海’的海鲜馆。海鲜馆门前有两个很大玻璃缸,我们刚到的那天看到玻璃缸里全是螃蟹。玻璃缸边上就有一口很大电蒸气锅,我想那口锅是用来蒸螃蟹的。每次路过那里都都要看一下玻璃缸,那里的螃蟹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只。我不知道对那只最后剩下的螃蟹表示庆幸还是应该可怜它,要知道等着被蒸是非常痛苦的。第二天两只大缸又装满了螃蟹,新的一轮又开始,不过我们一直没有去吃那家餐馆,因为我觉得活蒸螃蟹太过于残酷。

 

在韩国吃了韩国食物,我发现他们虽然曾经和我们使用相同书写文字,但他们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美食文化。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说一个新加坡人在北京吃烤鸭,吃完后说北京的烤鸭没有新加坡的正宗。这个笑话很适合我对韩餐的评价:韩国的韩餐没有美国的正宗,因为美国的韩餐好吃,虽然大多数是中国人开的。

 

清溪川

 

首尔是国际大都市,引导国际潮流。几年前流行一首韩语歌曲《江南Style》,歌曲中人跳舞的样子就是两只手叠在一块往下按,根据跳舞的样子,在首尔的繁华地段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手的雕塑。那两只巨手惟妙惟肖,苍劲有力。当时那首歌风靡全球,由这个雕塑一则可以看出首尔的商业嗅觉,二则可以看出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自豪感是不需要历史的,只需要自豪,哪怕一首歌也可以全民族自豪。

 

除了大都市的繁华,首尔还有一个清净去处,那就是清溪川。清溪川是条小溪,但在它的两岸建了各种各样的民众健身设施,于是它就成首尔的一个景点:健身一条河。

 

清溪川起源于首尔的最高山:冠岳山。这座山高六百二九米。上山有几条路,有的路缓但长,有的路陡但短。这座山我爬过一次,是沿着陡峭路上去了,路上全是岩石,岩石缝隙里有涓涓细流,据说这些涓涓细流汇成的清溪川。清溪川在山涧时比较急,而流入市区后很缓。河水很浅很清,所以在河岸上可以看出河床上被冲刷得圆润的大小不一石头。平时在小溪里根本看不到大鱼,但大雨时因为河水暴涨,汉江里的大鱼会逆流而上,等水退却时被搁浅在清溪川里。

 

清溪川两岸的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我对健身器材了解很少,所以大部分器材我都叫不出名字。无论在早上还是晚上,来清溪川锻炼的人络绎不绝。有人锻炼手指,有人锻炼手臂,有人锻炼脖颈,有人锻炼双肩,有人锻炼胸和后背,有人锻炼腹肌和臀部,有人锻炼腿,有人锻炼足。锻炼足的设施是一条鹅软石铺的小路,人光脚走在上面,可以按摩脚的各个穴位。

 

除了器材,还有跑道,篮球场,和跳广场舞场地。跑步和打篮球的大多是年轻人,跳广场舞是大妈和大叔。跳广场舞的时候放着音乐而且有人站在台子上领舞,广场上的大妈大叔们随着音乐跟着领舞人扭动自己曼妙身躯,无论近看还是远观,都非常壮观。

 

除了锻炼身体,清溪川也是遛狗的好去处。有人牵着大狗,有人用小车推着小狗。还有一处原本白天给孩子们玩水的池子,晚上把水放掉,那里个池子就成了小狗们的乐园。遛狗人把小狗从小狗车里抱出来,小狗就在池子里撒欢,狗主人坐在池沿上。

 

狗多,池子里跑满了狗,狗与狗之间用狗语交流;主人也多,池子沿上坐满了成年人,人与人只见用人语说话。

 

动物与人其乐融融,唯独没有孩子。在首尔一个多月,除非下大雨,我每天都会去走路,总共遇到两次遛娃的夫妇。

 

除了锻炼设施,两岸的墙壁上还有各种装饰,有些是壁画,有些是实物。有一副巨大壁画,画的是一位骑马佩剑威武高大的将军。那副画画得非常有立体感,马的一只蹄子似乎踏在河岸的路面上。远远地看上去,那位将军和他的马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画里变成现实中的人物。实物大多是星光图,在夜间,不但高空有星星,两岸也有星星,真的可以伸手触星辰。

 

看着星星,听着水声,裹夹在锻炼和闲庭信步的人流中,不管你那一天过得多么烦恼,这样的环境也会让你轻松。

 

英语、汉语、韩语

 

因为语系的不同,对东亚三国的人来说学习英文都很困难,特别是说和听。在首尔街头会说英文的人很少,即便在大学校园里问路,他们也会拿出手机让人用英文输入然后转成韩语,在大街上和餐馆里更是如此。韩语中的字翻译成英文似乎没有固定的各式,比如‘林’这个字可以翻译成‘lim',也可以翻译成 ‘rim',所以当用英文字母把地名和人名输入到翻译软件的时候,翻译成的韩文也就和本意相差很远,所以闹出了很多苦笑不得的笑话。

 

有一次我从光明火车站打的去一个叫‘seowon’ (书院)的车站,结果出租车司机不懂英文字母,把我拉到了一个叫‘suwon' (水源)城市,一路上不管我怎么解释,他不住地给我点头,因为他根本听不懂,而且也不知道到'seo'和‘su'的区别。本来二十几分中的车程,结果折腾我两个半小时才‘书院’公交车站。

 

在那所大学里待了一个半月,和一位博士后成为了朋友,从第二天开始我们几乎每天中午都在一起吃中饭。刚开始那几天,他说的话我基本上听不懂,几天后连蒙带猜能够听懂一些。因为我的英文比较差,所以大多是时候我们两个的对话都是鸡对鸭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朋友。我还认识一个读博士的学生和我一起打了几次乒乓球,不过她基本上没有给我说过话,要交流的时候就用英语写在便签上。

 

韩语里有很多字的读音和汉语非常相近,比如前文所说的‘书’,在韩语里读‘seo’,而在我们老家读‘fu’;水在韩语里读‘su',在我们家乡读‘fei’。就这两个字而言,韩语里的读音比我的家乡话更加接近普通话。还有‘万千百十’和‘一到九’的读音和汉语里的读音非常相近,所以我在买东西的价钱是可以听懂的。韩国人称呼‘中国’就叫‘中国’,不像西方人那样称为‘China'。

 

我有一位朋友今年七十一岁,他说他和说汉语的人交流即便不说英文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可以把韩语用汉字写出来。他说过去的书籍都是用汉字来写的,不过因为繁体字太过于复杂,只有很少的上层社会的人会写。他说他的岳父已经快一百岁了,现在还用毛笔写春联,而且有的时候还写诗词。那些老人不但会写汉字,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和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格式语法也完全一样。如果但看这些文字,很难说那些文字是韩语还是古汉语,因为一切都一样。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不会认汉字了,但是能说几句汉语的人还是有的,而且多数人都能用汉字书写自己的名字。我打出租车那一次因为遇到一位能说汉语的人给司机解释我要去的地方才使我最终到达的目的地。还有商场里服务员和菜市场里买菜的有的时候说几句蹩脚的汉语。当然生活在首尔的中国人很多,说汉语的人也很多。有个叫大林的区,那里似乎不需要说韩语和英语。

 

写道这里,我突然想如果韩国人到现在依然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文章,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向我们一样进行白话运动,也许发明韩字就是他们的一场白话运动,从那以后,书面语和平时说话成了一回事。

 

习俗和传统

 

在韩国仅仅待了一个多月,对他们的习俗和传统不可能全面了解。朝鲜王朝统治了朝鲜半岛六百多年,而这个王朝的统治者称中国的政权为中原政权,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使用中国皇帝的年号,使用文言文,并且崇尚儒家思想并以此思想治国,因此韩国的很多习俗和传统都和其临近的中国北方差不多。

 

韩国人过春节,也贴春联。我在一个博物馆里看着这样的春联:扫地黄金出,开门百福来;柴扉亦有春风到,稚子能书大吉年。这些春联和我们的春联没有任何差别,但他们的春联是写在白纸上的,据说这是从商朝那个年代传下来的,到了明清,中国人把春联的纸改成了红色,而朝鲜人却保留了原来的传统。

 

除了春节,韩国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传统的节日。清明节扫墓和中秋节团圆这些风俗也一样。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据说那天只能吃冷的食物。中秋节又称秋夕,吃一种传统的糕点,不知道这种糕点和中国的月饼是不是相似。端午节中国人有吃粽子的传统,但南北方的粽子的口味有很大差别,北方人吃的粽子是甜的,这和韩国人在端午节吃的糕点的口味很相近。

 

因为受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韩国人也有‘三从四德’,也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和中国的北方一样重男轻女。我参观过一处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个专题馆讲述一个韩国人的一生。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开始祷告希望生个男孩,出生以后过满月,长大以后走仕途,去世后出殡时棺材上要罩一个画着各种鬼神的罩子,这些习惯和中国北方的习惯是一样的。

 

我参观了韩国国家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大厅里最显眼的地方矗立着个一座古塔,那古塔和唐代高僧玄奘有直接的关系。博物馆里展示了很多古文献来展示韩国的历史,这些文献都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也就是当时韩国的书面语。这些文献上的年份也都是中国皇帝年份,什么道光某某年,嘉靖某某年。这些文献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过去我觉得朝鲜是个遥远的神秘的国度,从这些文献上我看到原来我们离得那么近。

 

一八九五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第一条要求朝鲜半岛完全独立,第二条才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两年后的一八九七年,朝鲜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高宗正式称帝,国号大韩帝国,年号光武。自此朝鲜有了自己皇帝,有了自己的年号,只可惜这个国家只存在了十三年就被日本吞并。

 

大韩帝国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她在韩国历史上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自那以后韩国的政权和中原政权再也没有关系。

 

人有悲欢离合,国也有悲欢离合。合合分分,唯一不变的民间那些习俗。看到韩国年轻人见到长辈毕恭毕敬地鞠躬,那形象那态度那姿势太像国产古装剧里的人物。看到这些,我突然想问:“当我们怨恨别人抢我们的传统的时候,我们自己真的保留了我们认为是我们的那些传统了吗?”

 

下文是韩国诗人关于春的诗,以它来为这篇文章结尾吧:

百五东风属暮春,清明寒食最良辰;

举知扫墓行浇奠,墦上应无饮酒神。

08/30/2024

欢迎关注公众号:月亮上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