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军长津湖战役的战略目的是以数量优势兵力和出其不意,消灭美陆战一师。最后的结果是,美陆战一师虽遭重创但成功突围, 中方也付出了比美方高的多伤亡的代价。但是中国志愿军以长津湖战役,迫使联合国军基本上撤出了北朝鲜。长津湖战役可以说是朝鲜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中国胜了这个战役。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有理由宣传这场战役的胜利,应该早就该拍摄这个题材的影视作品,让人民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今天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应该是以个很好的契机,仔细讨论一下中国为什么入朝参战,哪些决定是正确的,哪些决定现在看来是错的。不是要追究谁的过错来达到什么目的。没有人或政府总是做正确的决定,人都是有局限的。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能开诚布公地讨论一个这么大的近代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失败。七十年后今天,中国输掉了长津湖。
这就像“黑影坠落”描述的是美军在失败的绑架行动中如何勇敢,而不是让人们关注为什么需要这次绑架行动,和为什么失败一样。
好莱坞上个世纪的The bridge too far,非常有名的战争片,也是关于二战中美军最大的失败战役,但从影片里你几乎看不出是盟军输了。真实事件中三万美军伞兵几乎全部投降被俘或者被聚歼,因为这是一次被出卖的行动,德军早就有准备,二十万装甲部队对阵英美四万伞兵,是一边倒的战役,美军几乎没能抵抗。但影片里把德军表现的慌手慌脚挺被动的,任由美军划着小筏子就突破大河了。平托上校回忆录中其实解释的很清楚,这是一边倒的战役,盟军完全被动。
那次战役真正勇敢的是一万英国伞兵,竟然凭着轻武器与德军坦克装甲兵团对阵,冲出来七千,从此SAS一战成名,拥有了“红色魔鬼”的称号(他们戴红色贝雷帽)。但在影片里只有很少涉及,基本是表现美军的勇敢和德军的无能。
这个盟军巨大失败的战役让欧洲战场晚结束了六个月,欧洲因此而多死了几百万人。其实不论原因还是过程在战后不久就都清楚了,但不妨碍好莱坞在几十年后拍成神片,而且非常卖座有名。
影片要达到的是编剧想表现的角度,很可能不是全部,甚至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就是个背景,哪怕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士兵的勇敢也是值得赞颂的,毕竟是一种牺牲。
就像如今美国社会一样,尽管伊拉克战争被认为是一个耻辱,是布什个人的战争,但军人是值得尊重的。
我没看过这个电影,但我觉得国内用文艺作品描写或宣传这个战役,或整个抗美援朝,是无可厚非的。毕竟牺牲了这么多将士。只要不太偏离史实,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这样做,都会或多或少地夸大自己的胜利。在现代民主社会,除了宣扬这种民族精神和正义力量的文艺作品,更有对人性,对普世价值的展现。在历史研究上,更多的是揭示和讨论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对国家政治和普通民众有什么样的影响。只有这样,长久下来,一个民族和国家才能正视历史,少犯错误。在国内没有这种研究和讨论的空间,经验和教训得不到很好的总结。
----------------------
我心依旧2018:
不过有个观点不同意,本人认为不应该过多宣传这个战役,而应该吸取历史教训。
在北朝鲜部队大规模侵入韩国之前,已经有很多边界战斗。同时在韩国内部,一些民众对北朝鲜有好感,有很多对起义和反抗,情况比较复杂。但最终北朝鲜的入侵,是个非正义的,导致联合国的谴责和军事干预。
中国人民在韩战唯一收获,就是那碗蛋炒饭,
避免了提前变成西朝鲜。
当然,现在总极速师又在加速倒退,直奔那个方向。
今天新冠美军发挥了共军的不怕死精神,死伤超过朝鲜战争的20倍,让共军领教了不怕死的精神
共军今天发挥了美军的现代工业战争,死伤比朝鲜战争的1/50都没有,让美军领教了工业怕死精神
--------------------------------------------------------
Justness 发表评论于 2021-10-09 10:52:25
中共赢得内战胜利的原因并不复杂。
苏共借二战胜利之际,在东北亚扶植两个傀儡政权,中共和北韩。
8月23日,为了能再度向釜山发动攻势,人民军在苏联又成立了第16、17坦克旅,两旅均为单一坦克兵种部队,人员以苏联教官培训的在苏朝鲜人后裔为主。第16旅辖坦克第41、42、43团,每团15辆T-34/85,共45辆。第17旅辖坦克45、46团,每团20辆T34/85,共40辆。这2个旅在组成后,经中国东北运抵平壤,再由平壤誓师南下,参加对釜山的攻势。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美军重型坦克投入韩战。至10月31日,很快把约300辆T34/85坦克消灭,击败人民军。
苏共借二战胜利之际,在东北亚扶植两个傀儡政权,中共和北韩。之后指挥两个傀儡政权发动韩战。美苏两国解密文档显示韩战中共死亡近百万人。
毛是苏共指定的头。二战后中共在苏共直接指挥策划下,从哈尔滨周边地区召集大约80万人,发动内战,辽沈战役结束四野兵力达150万。使用苏共提供的各种武器,包括T34坦克,所向披靡,国民党毫无招架之力。
至今为止,不让中国人知道哈尔滨名字由来,及内战和韩战的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