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猫的小天地

四喜玩子的乐园(喜欢音乐,喜欢互怼,喜欢数万,喜欢美食)
正文

转发----史上最壕! 谷歌斥资21亿买下纽约新园区!扩招数千人!Apple,亚麻纷纷跟进!

(2021-09-24 18:13:19) 下一个

史上最壕! 谷歌斥资21亿买下纽约新园区!扩招数千人!Apple,亚麻纷纷跟进!

 2 days ago
 
 
很快,曼哈顿西区,有几十年历史的St. John’s Terminal,就会以全美21亿美元的价格易主,迎来一位外州富豪的入驻。
 
入驻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来自湾区的科技巨头-谷歌。而地标建筑旧邮政局大楼,将会成为它除开山景城总部之外的,美东又一大科技园区。

Image

 

与此前谷歌签下Pier 57办公点、切尔西的园区的意图相似,脸书斥重金城中买楼 ,再度打造130w平方英新园区, 为的就是进一步加强自己在东海岸的排兵布阵。

 
Image
(图片来自Wall Street Journal, 版权属于原作者)
 

目前,Google在纽约共有180万平方英尺办公场所,也招募了超过12000名干将,旗下的Google 产品、工程部门,以及云业务、销售、市场营销等部门,都在大苹果安营扎寨。此次谷歌签楼,将办公版图扩展至310万平方英尺,预计疫情平息后,还将在开放更多岗位,至少接纳另外2400名员工。

 

 

Image

(图片来自abc news,版权属于原作者)

 
 
科技公司纷纷逆势入驻
 
 

Google并不是科技界里,置业纽约的个例,Facebook,Amazon, 以及Apple, 近2年,都纷纷在纽约“跑马圈地”。

 

去年8月,即使全美还未走出疫情阴霾之时,扎克伯格就在Hudson Yards办公楼外,再度拿下了曼哈顿西区,有107年历史的旧邮政大楼Farley Building。这个73w平方英尺的新园区,会成为它除开Melon Park总部之外的,美东又一大科技园区。

 

Image

 

2019年,在Facebook刚签下Hudson Yards30层大楼后,放弃皇后区长岛市的Amazon,也重返纽约,在近Hudson Yards,位于410 Tenth Ave上,拿下350,000平方英尺办公用地。

Image
(图片来自Wall Street Journal,版权属于原作者)

 

亚马逊宣称,这一新增办公地,面积上足以成为8000多名员工的新“奋斗场所”。

Image
(图片来自curbed NY,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在疫情爆发前,Apple刚刚签下11 Penn Plaza大楼内,220,000平方英尺的办公区域。Apple“新窝”,离周一Facebook签下的Farley Building, 仅隔一个街区。这也是苹果公司,除在纽约the Flatiron district办公室外的,首次外扩。

Image

(图片来自the daily beats,  版权属于原作者)
 
连点成线,这些科技公司的新办公区,将在曼哈顿西区,构成延伸数十街区的科技走廊,为纽约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而初步预计,Facebook,Google,Amazon,Apple目前在纽约,共拥有超过22,000名员工。

 

Image
 

问及在这一时刻,Google为何大踏步挺进纽约,纽约州长霍楚表示,这说明科技界,对纽约未来满满信心,“我们正在创造就业机会,投资新兴产业,振奋纽约人,我们正在共同书写我们的复出故事。”

 

“显而易见,拥有数量巨大的技术人才,和合同协作的对口产业,成了对科技企业的致命诱惑。”

 

“在全球疾病大流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科技公司在允许大部分雇员在家办公的情况下,仍旧逆势进入纽约,这无疑是对”大苹果“魅力的巨大肯定,也给NYC经济复苏,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人才储备库”
 
 
名校生源人才架构,定是纽约散发给科技巨头的终极魅力
 
2011年,在纽约前市长Michael R. Bloomberg的牵线下,位于纽约上州的康奈尔大学和纽约市政府签订协议,在罗斯福岛新建应用科学和工程园区,立志为根植于最新学术研究的商业应用提供人才动力。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目前,该小区已有300名研究生就读,预计未来20年间,师资人数将达到百余人,就读学生将超过2000名。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罗斯福岛上的康奈尔大学应用科学和工程学院院长,Daniel Huttenlocher, 也正是亚马逊董事会的重要成员。
 
同时,哥伦比亚大学也扩张了它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项目,搭建了它的Data Science Institute.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2014年,纽约大学成功将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收归自己麾下,建立了纽约大学Tand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同样不能忽视地是,位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和位于康州的耶鲁, 也在为纽约市的人才储备,添柴加火。
 
Image
(图片来自Princetown.edu,版权属于原作者)
 
”相较于西海岸,科技公司集群效应导致较高的人才流动性,东海岸相对更重视企业忠诚度和公司归属感,这是雇主青睐东海岸人才的一个原因。
 
 
“产业多元化”
 
 
光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却没有慷慨的企业需求,不可能促进一个产业在某一城市的稳健持续发展,纽约科创行业与其他产业的交融,为科技界带来了别样光彩。
 
零售走上了线上,银行投奔了无纸化,咨询公司依靠着数据,公告传媒公司,愈发重视定量分析。这些,都给纽约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在湾区没有的岗位选择。
 
Image
(图片来自new york times,版权属于原作者)
 
高盛在纽约,就有2000名技术雇员,负责数据分析、应用开发、信息安全和区块链业务。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JPMorgan Chase更是从卡内基梅隆挖来了专业团队,负责A.I.开发。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据求职招聘网站Indeed.com统计,最近3个月纽约提供科技岗位招聘数量前五的公司为: 亚马逊、纽约梅隆银行、凯捷咨询公司, JPMorgan Chase和摩根史丹利。它们,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公司
 
“未来科技工具产生的基础将是同现有产业的结合,这意味着相关的产业链需要紧密集中,而纽约正是这样一个产业聚集之地。”
 
 
“硅谷去中心化”
 
 
但更不容忽视地是,相距纽约30,000英里的Silicon Valley,本来就正在发生一场“去硅谷中心化”的革命。科技公司登陆曼岛,恐怕也是题中之义
 
Image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就像已经敲钟的Snapchat,并没有像BAT公司一样搬到硅谷,而是在LA海滩附近,租下了大house,作为团队办公室;
 
Image
(图片来自ABC NEWS,版权属于原作者)
 
就像被Facebook 20亿收购的AR技术公司Oculus Rift, 并没有像instagram一样,搬进Melon Park,而依旧留守洛杉矶大本营,Orange County;
 
Image
(图片来自geekwire,版权属于原作者)
 
他们都给出了“不去硅谷”的有力理由,必须扎根在潜在市场内,靠近天然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才更容易取得订单,而洛杉矶偏向娱乐和名利场文化的氛围,适合像他们这样社交属性突出的科技创新公司
 
Image
(图片来自la la land,版权属于原作者)
 
与此相同,在纽约,却聚集了另一批像Birchbox和Vimeo这样的和电子商务、时尚设计、广告传媒金融支付相结合的科创公司。
 
Birchbox,依仗着纽约发达的时尚美妆产业,主营业订阅美妆盒子服务:用户每月仅需支付10 美元,就能在家门口收到当季最新的美妆产品的集锦盒,目前已拿到过亿VC
 
Image
(图片来自Birchbox,版权属于原作者)
 
而高清视频播客网站Vimeo,凭借着纽约本土深厚的传媒广告行业积淀,一举成为YouTube的有力劲敌
 
Image
(图片来自wire,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些,不过是沧海一粟,浪花之一朵,折射着第三轮科技革命浪潮下的产业变革:
 
科技公司已经不单单是研发科技的公司,而逐渐变成了一种科技基础服务的供应商和维护者,科技也逐渐变为一种手段,为不同生活场景提供各种服务和供给。不同质的科技公司,需要到不同质的城市中,获得他们需要的产业养分和城市资源
 
Image
(图片来自the medium,版权属于原作者)
 
这就不难理解,以VR、动画制作为代表的科技技术公司,扎根在好莱坞;与设计、媒体和金融商务有关的创新公司,来到了纽约;和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相关的科研企业,奔赴了麻省波士顿;为生物医学能源材料提供支持的初创公司,在休斯敦奥斯汀出现了“井喷”...
 
Image
(图片来自economist id,版权属于原作者)
 
合作伙伴与潜在客户在哪里,这些科技公司就会存在在哪里,虽然保持着和硅谷在资本和精神上的连接,却不再死守风投最活跃的“宇宙中心”,渐次完成人才和资源的迁移,这构成了当下“硅谷去中心化”的基本精神。
 
Image
(图片来自the medium,版权属于原作者)
 
教育、人才、科技、资本、市场多位一体,给创业带去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纽约,营造了一个更加多维和繁荣的经济生态圈。随着纽约更多科技巨头的入驻,也许曾经奉为圭臬的“硅谷不可复制论”将被打破,硅谷孕育的思考方式,驱动公司增长的方法论、建立人脉网络的技巧,讲故事的核心套路,都将带向世界各地。
 

而这,也许揭示出一个更振奋人心的期许,“硅谷可能有很多,但代硅谷精神,只有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a54V7zIGIbeaCGvNIT3wv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