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叙述某Ph.D在美枪杀了他的导师。由此延伸话题,说到在国外的很多PhD学生,在生活中的拮据状况。买车都买八手的宝马……云云。
这让我想起我丈夫三十几年前,到北美求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九十年代初,国内改革开放,年轻的一代,得知国外招收中国学生,这些人匆匆补习英文,以最快的速度,申请国外大学读书,踏上异国他乡求学之路。我丈夫就是那批人中的一员。
在国外,他打理好自己的学业,便拼命催促我快点出来,求小家团聚。我收拾了行李,带着周岁孩子。挥泪告别父母双亲,踏上异国之地。
在国外,没有车是很艰难的。尤其是在加拿大中部,冬天气温零下二三十度很正常。外出行走冻的眼珠子疼。没有车,买东西更难。
我到国外第一冬天,外面大雪落地,我们俩出门买东西,就在家附近,也是十分艰难。
孩子太小,只能抱着他一起去。问题来了,买好了一周的食物,肩背手拎和孩子,怎么办?谁拿东西?谁抱孩子?
我先挑选抱着孩子,走在大雪上,他肩背,斜挎,手拎着东西,要走一、二里,回到住地。那次印象深刻太深刻了。
第二年,他从微薄的奖学金里,拎出八百加元,从一位白人手里买了一辆美国老牌的福特车。
宽大敦实的车子,在停车场放着,心里很踏实,我想冬天出门买菜不用挨冻受累了。
当时他买车之后,他们EE系里其他同学,都在咨询,在哪里买的?多少钱?哪一年的?问得详细的,初始价是多少?最后还价是多少?都问清楚。
他回到家里,跟我述说他们系里,同学们一起交流买车的情景,还小有得意和快乐。
在他的带动下,他们系里,这些读PhD,Master的同学们,都风起云涌般加入买车的行列。之后不久,出去玩,都能携家带小,乘坐自家的车,好不欢喜。
不知是谁开始,后来他们系里有人买车,定要叫上我丈夫一起去,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有些不好意思说,他们认为我会找毛病,这样就能把本来不贵的二三手车,再压下价。
呜呼,我跟他一起这么多年,还真不知道他有这方面的才能,到了国外才知他还有理财本事。
有了车,每次集体出发前,这些买二手、三手车的人,都会不由自主,掀开前车盖,用一根铁棍支撑着,趴着看裸露在外的机器,时常会从什么地方,突然抽出一根颤巍巍铁片,有八九十公分长,用纸把头擦干净,再插进去拔出来看看,我特别好奇,这是看什么?各个都煞有介事,很有修车师傅的样子。
这些二三手车们,一路欢乐向前开,学子们笑,孩子们叫,日子在飞快的消逝。毕业了,有工作了,孩子长大了,兜里也小有钱了。车子就变了。
过去三四百加元、八百加元买的车,车上必备修车的工具,甚至木棒,实在修不好,有位老兄,拿出木棒敲打几下,有时真管用,车就能开起来了。这样的情景,这样的车子,这样的生活,永远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穷有穷的乐趣,苦有苦的滋味。穷、苦,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不怨天,不恨地,体会过国内家的温暖,体会过国外学的艰辛。往前走,精神健,身体好,不停留。
赞棋子好文!
周末快乐!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14754.html
有兴趣可跟贴
那你是在多伦多了。俺呆的城市排名五:)
我喜欢你文章的风格,时常看你。文章是一座桥梁,我在上面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