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叫吴英。吴英是广西平南县的一个读书人,已经60高龄了。吴英读了一辈子书,没有考取什么功名,平时就靠教乡邻的孩子读书过日子。每天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国家强大。
是个身在民间,心在中南海的自干五。
他把工作学习之余的思考形成一份报告,献给乾隆帝,“上陈时务以广圣恩以固国本”。如果皇帝照做,可以让国家强大,大清从此就立于不败之地。
广西离北京太远,吴英身份卑微,自然不可能亲自向皇帝建言献策。于是,他就将这份报告呈给广西布政使朱椿。相当于广西省省长,朱椿翻看了一遍,发现吴英所献策略,无非五条:防备荒年、开发盐业赚收入、用各种办法减少盗贼、种烟草增加国家收入、减少僧人一类的不劳而获的人,让大家都投入到对大清的建设中去,不养闲人。这都是一些中规中矩的民生建议。
仔细一看,却发现了大问题。
吴英报告第一条“备荒”里面有这么两段:“圣上遵太后之遗命,免各省税粮,其德非不弘也,但其恩未远,其泽未长……”“虽曰租亦免,然田主征足,佃户其敢抗而鸣于官乎?是圣上有万斛之弘恩,而贫民不能尽沾其升斗,甚可惜也。”
里面居然两次提到“弘”字。这可是犯了“干犯御名”的大忌。你可知道,当时的皇帝乾隆帝,名字叫做“弘历”。除了他本人之外,天下任何人都不能提到“弘”字和“历”字。就算必须提到,也要用其他谐音字替换。
一本建言献策、人畜无害的报告,就因为两个“弘”字,变成了“冒犯皇帝圣讳”、“批评指责朝政”的反动书籍。案子传到乾隆帝面前,他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吴英本人判处凌迟;吴英两个儿子、一个弟弟及两个侄子,年满16岁,被判“斩立决”;吴英家的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
自干五求仁得仁。一人爱国,全家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