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8年08月25日谈话记录:谈师谈佛 | 宁玛派说阿赖耶(五)

(2022-06-08 11:50:24) 下一个

十三、2018年08月谈话记录

 

时间:2018年8月25日
一、[url=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55674471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 ... mp;isappinstalled=0]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55674471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 ... mp;isappinstalled=0[/url]
谈师谈佛 | 宁玛派说阿赖耶(五)

内容:四
上来通过对阿赖耶学说的起源及发展的梳理,简要呈现了阿赖耶之内涵的演变历程,并在汉土学界熟知的传统诠释基础上,介绍了藏传佛教宁玛派对阿赖耶的不共安立,笔者通过考察龙青巴等重要上师的相关论著,对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之区别、阿赖耶之定义与判别作了系统的说明,展示了其间的脉络、关联与异同,并对其作出初步的解释。最后,通过分析阿赖耶与法身之辨别及该辨别与实修之关连,揭示出围绕阿赖耶而展开的见地抉择以及实际修持的要点。汉土学界对藏传佛教中的阿赖耶学说认识尚待深入,本文所作之探索性工作,或可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附录1: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节译
rDzogspa chen po sems nyid ngal gso'i 'grel pa shing rta chen po
龙青巴 造
杨杰 译
轮回与涅槃皆以种子之形式依于阿赖耶,《文殊无垢智经》(’Jam dpal ye shesdri ma med pa’i mdo)云:
阿赖耶为一切基 轮回涅槃清净基
于法界真如中,将阿赖耶视为分基(dbye gzhi)【注1】,以其为无有分别之无记法(lung ma bstan)故。基于其本性,从本来无为、法尔任运之本觉角度而言,即名为“关联真实阿赖耶”(sbyor ba don dyi kun gzhi);基于无明,从轮回诸法、八识聚及诸习气皆以其为基之角度而言,则名为“种种习气阿赖耶”(bag chags sna tshogs pa’i kun gzhi),一切善不善自性之有为法皆依之而显现种种苦乐。换言之,随顺福德分之一切因果皆依于(阿赖耶),随顺解脱分之一切善法亦依于(阿赖耶),(解脱分)之离垢果(dri ma’i bral ’bras)依于佛性。
广说其理——
(随)轮回因果之不善业、(随福德分)之劣善业、随解脱分之涅槃所离因(bral bya’i rgyu)、一切现证解脱之业道悉皆依于无记之阿赖耶。复次,随顺解脱分之善法皆为道谛所摄之暂生有为法,故以离因(bral rgyu)之方式依于种种习气阿赖耶,其离果(bral ’bras)依于佛性,此如云能障日,故为所净(dag bya),而此所净亦依于清净之日。《宝性论》云【注2】:
地界依水住 水复依于风
风依于虚空 空不依地等
蕴界及诸根 依烦恼与业
诸烦恼与业 依非理作意
依非理作意 依心清净性
然此心本性 不住彼诸法
如是,如虚空般法尔清净之心性上,清净佛刹及本具之功德以二种性之方式住于离基(bral ba’i gzhi)中,此离基即无始善法界(thog ma med pa’i chos khams dge ba),其为涅槃之所依。于此当知离基、离因、离果、所离四者。其中离基为(佛)性(khams)【注3】或(如来)藏,离因即能净(如来藏)上垢染之随解脱分善道,离果为如来藏尽离诸垢且功德现前,所离为依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之八识聚及习气。若依密咒(乘),则此四者可名为净基(sbyang gzhi)、能净(sbyong byed)、净果(sbyangs ’bras)、所净(sbyang bya),名虽相异,义则同一。如是本性中,无明之自性即种种习气阿赖耶,不净轮回之因、识聚以及随解脱分之有为善法皆以无所依之方式长久依于种种习气阿赖耶。
复次,就涅槃功德依于(阿赖耶)而言,则名为关联真实阿赖耶,体性为空,自相光明,大悲周遍,如如意宝般任运成就功德,无垢无离垢,亦名为本来光明、身智无离合之密意实相(ye nas ’od gsal ba sku dang ye shes ’du ’bral medpa’i dgongs pa gnas lugs)。
从自性清净之角度而言,虽可施设为如虚空、无相、空性、现前无为等,然其并非一无所有之断灭空,彼能任运成就身智光明之密意,以其解脱轮回诸法故说为空,《密严经》有云【注4】:
皎洁之月轮 恒无垢盈满
世间以时故 分别月盈亏
如是阿赖耶 恒具如来藏
佛说如来藏 名为阿赖耶
凡愚不知此 以诸习气故
见种种苦乐 业力杂染相
自性净无垢 功德如宝珠
无迁亦无变 通达则解脱
慈氏有云【注5】:
于法无所减 亦复无所增
如实见真实 见此得解脱
至若此阿赖耶之异名,则有关联真实阿赖耶、无始善法界、如来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实相真如义、自性清净之真如、般若波罗蜜多等。若从所依基、源头、离因等角度而言,则有不可思议之(众多)施设。
复次,若从心性上之轮回习气角度而言,即名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何以故?此因善、不善、解脱、涅槃之业本来即无自性,而(种种习气阿赖耶)可作为此等暂生(诸业)积聚之所依。善不善(业)二者皆依于彼,以其体性为痴(gti mug),故为无记法。有人认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非痴,以其既可作为五毒之所依,亦可作为涅槃之所依故。然此仅为不智之语,何以故?此痴并非五毒中之痴,而是依最初迷乱为轮回时之俱生无明所施设之痴。至于“能作为涅槃之所依”亦需观察,佛智与如来藏为本净、净除一切客尘,且具二种清净,而(种种习气阿赖耶)不能作为其所依,以阿赖耶仍需转依(gnas gyur)故,《金光明最胜王经》(gSer ’oddam pa)云:
阿赖耶转依为自性法身。
《四大穷尽续》(’Byung bzhi zad pa’i rgyud)云:
阿赖耶净成法界
(种种习气阿赖耶)并非佛性之所依,此因作为离因之垢染与其关系为能依所依。是故,依福智二资粮而得涅槃,(种种习气阿赖耶)仅可作为此有为修道之所依。二资粮皆为道谛所摄,故将其安立为欺惑与无常,以其亦依于种种习气阿赖耶故。
或问:若以此方式依于(种种习气阿赖耶),则又如何能害之?
答言:依于灯芯之灯焰与依于柴薪之火皆自焚,同此,凭借依于阿赖耶之二资粮道而令轮回习气自净,净除佛性之垢障后,即能令如初安住之菩提现量现前,故(二资粮道)名为清净缘,最后,能净之对治(道)亦被焚毁,以其为心识施设之遍计善法故。《宝性论释》(rGyud blama’i ’grel pa)云:
自现证菩提之刹那起,即遣除一切道谛故。
《入中论》(dBu ma la ’jug pa)云:
尽焚所知如干薪 诸佛法身最寂灭
此等经典皆对此有开示。
或问:若如是,阿赖耶上又如何能有无舍空性(dor ba med pa stong pa nyid)以及三十七道法(chos sum cu rtsa bdun)?
答言:其上有佛地所摄之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而无道(谛)所摄之法,以其为究竟道位故。此阿赖耶之异名有: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垢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复次,如虚空之无始心性界中,以其为解脱之所依,故名为关联真实(阿赖耶),以其为轮回所依,故名为种种习气(阿赖耶),遂生起轮回涅槃所现之不同苦乐、功德与过失。兹引《宝性论释》所言: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于此当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为无记法,如同明镜,阿赖耶识如同镜子之明清分,五门之识如同镜影般现起,依昔日之经历而观察外境,或于五门之显现境首先生起“即此”(之念头)者,即为意识,其后于外境相应产生贪、嗔、中性三种心者,即名为末那识。

附录2:
具证长老直指心性教授·除暗明灯
rTogs ldan rgan po rnamskyi lugs sems ngo mdzub tshugs kyi gdams pa mun sel sgron me bzhugs so
不败尊者 造
杨杰 译
顶礼上师与文殊智慧勇识!
无须精勤广泛之修学,依口诀规护持此心性,
在家咒士大多无困难,达持明地即此深道力。
自心自然无念而安住,复以正念维持此状态时,将生起中立无记且昏昧不明之心识。于此尚未生起明辨彼此之胜观时,诸多上师将此(心)分命名为“无明”(ma rig pa);于此,将不能明辨彼此且不知言说之心分安立为“无记”(lung ma bstan)。如是,则为平庸安住于阿赖耶之状态中。
依如此之安住法,复应生起无分别智。若不生起明觉自性之智,则非修习之正行(dngos gzhi)。如《普贤愿文》(dPal kun tu bzang po'i smon lam)云:
丝毫无念昏昧昧 此即无明迷乱因
如是,若心能觉察此无所念且不散逸之昏昧心识,则将能知对境之心分与安住于无念之心分,置于自心中自然而观照。
远离杂念之觉性通透而无有内外,如澄明之虚空。虽能受与所受无二,然自我已对自性作决断,从而生起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之心念。故可安立其名为“离边”、“离言”、“基位光明”、“本觉”。由认识自性所现起之本智能令昏昧之黑暗得以净除,犹如天明即可见家中之物,遂于自心之法性生起决定。此即名为“开启无明蛋壳之口诀”。
如是证悟时,则知如是法性乃自然本具之无为法,非依因缘(合和)所成,且三时无变迁,除此之外,别无微尘许名为“心”者可得。
先前之黑暗昏昧虽离言诠,然其为一无所知之离言说,故不能作决断;明觉虽亦离言诠,然其于离言之义无有犹疑,故可决断。此二种离言说之情形恰似无目与有目,差别甚大,阿赖耶与法身之区别亦摄于此关要之中。是故,所谓“平常识”、“不作意”、“离言说”等皆有真实与虚妄二种,若于此名同而义异之要点得决定,即可对甚深法之密意获得体证。
自然安住于心性时,有人唯护持明(gsal)与觉(rig),遂住于意识造作之澄明中,有人心执于顽空,犹如心识已被空掉,此二者无非是以意识分(yid shes kyi cha)贪执二取之觉受。明与执明者、空与执空者之心识即执念之相续(dran ’dzin pa gyi rgyud),此时应观此相续之本性。将贪执二取之心识所依钉橛拔除后,即可对赤裸昭然、明空(无二)、远离中边之本性作决断,且现起清明澄澈之(境界),此即名为“本觉”,亦即赤裸显现之本觉智,远离具执著之觉受外壳。此乃“断除生死网之口诀”。
如是,本觉远离种种伺察觉受之外壳,犹如脱壳之谷粒,当依法性之本性自明对其作辨认。仅仅认识本觉并不足够,应于其状态中作串习,从而令止分(gnas cha)得坚稳。心识自然安住,护持此正念之相续,无有涣散,此极为重要。
如是护持时,或生一无所有之凡愚无念,或生胜观澄明分之通透无念,或具乐受之贪执,或无乐受之贪执,或具种种明分觉受之执著,或生澄明无垢离执著(之觉受),或生粗重不悦之觉受,或生柔和悦意之觉受,或因猛烈分别之巨大障碍而欲放弃观修,或因不能辨别昏昧与澄明而具染污(之觉受),此等觉受之生起皆因无始以来种种串习与业风之波浪无可决定与掌控。
犹如远行途中,见诸悦意与险峻之境,无论显现何种(境界)皆勿专执,而应护持自道。尤其于尚未熟练之时,种种分别如火炽燃,遂生动摇之觉受,此时不必烦躁,而应松紧适中,不舍(正念之)相续,(继续)护持,由是即可逐渐生起“得受”等后续之种种觉受。
总之,此时应依上师之口诀,于实修基础上辨识、决定本觉与无明、阿赖耶与法身、识与智之差别。水若不晃动,则可得澄净,同此,于护持之时,需令心识安住于本位,从而令其法性本智昭然自显现,此口诀当着重修持。不应伺察自己所修为识抑或为智,从而作取舍;亦不应反复对照书本而作思辨,彼于止观二者皆略有所碍。自然安住之正念流得坚稳后,将此寂止串习分与自明自觉本来面目之胜观自然融合,若以此方式串习至坚稳,则可生起自然本住、自性光明之止观,亦即本来无别之自生智、大圆满之密意。此乃“安住于如虚空之平等性”之口诀。
复次,吉祥萨罗哈尊者所说之“能思所思尽舍离,无思而住如婴孩”乃指安住法,“专注师教精进修”意为具足指示本觉之口诀,“无疑生起俱生智”者,指生起本初即与自心俱生之心法性,亦即本觉自生智,其为原始真实之光明,与诸法之法性无异。是故,此自然安住之方式,以及护持自明之本觉、心本性或法性之方式者,乃摄百要为一之口诀,当常作护持。
串习之量应依夜间之光明作认定,正道之征相当依自然增长之信心、悲心与智慧等而了知。其方便与易行当依自身觉受而了知,其甚深与迅捷者,应由参照其他需极大精勤之道,并与其修道者比较证量而决定。观修自心光明所得之果者,即(心光明)上之分别与习气垢障自然清净时,将无劳而圆满二种智,得本初之恒常位,且任运成就三身。
甚深!秘密!三昧耶!
第十五胜生周,火马年(西元1906年)1月12日,特为不能精进于闻思,又欲修持心性之在家咒士等,以易解之语言宣说诸具证长老之甚深实修窍诀。
不败文殊金刚造。善哉,愿吉祥!

注释:
1 亦译为总体、全分,亦即分别所依之总基。
2 依谈锡永译,《宝性论梵本新译》,台北:全佛文化,2006年,p. 208。
3 关于将khams(dhātu)译为“佛性”之因由,谈锡永上师于其《宝性论梵本新译》中有明晰之解释,参谈锡永上揭书,p. 24。
4 此处所引藏文为偈颂体,对应地婆诃罗汉译之《大乘密严经》(大正第十六册,No. 0681)中相关段落为长行:
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著;若有于此能正了知,即得无漏转依差别。此差别法得者甚难!如月在云中性恒明洁,藏识亦尔,于转识境界习气之中而常清净。如河中有木随流漂转,而木与流体相各别;藏识亦尔,诸识习气虽常余俱不为所杂。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5 此段引文系《宝性论》第154颂,依谈锡永译。

二、龙师:《唯识心性与如来藏》,《无畏金刚智光》,《摄大乘论》,《智光庄严经密意》,《四部阿含经》,老师们抓紧时间,写好作业分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