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咫尺天涯 (上) 链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4/19257.html
台北总统府是日治时期的总督府,建于1912-1919年间,为红白两色的巴洛克建筑。整个建筑呈"日"字型,座西朝东面向日本。这座当时全台湾最高的建筑物一直是日本统治台湾的重要象征,因此在二战中成为美军轰炸台湾的主要目标之一,右上图是一棵从阿里山移植来的高山树种油杉。总统府位于凯达格兰大道最西端,东端是清代台北的东城门景福门 (左下图)。
这条大道在清代名为"台北府城东街",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1946年为庆祝蒋中正60岁生日易名为"介寿路",取意《诗经》句"以介眉寿",1996年时任台北市长的阿扁将其改为现名。凯达格兰族是大台北地区的原住民,生活在公元500-1200年间,已经被汉化。大道两旁有许多著名建筑,右下图是大道南侧介寿公园中1942-1943年间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立像,基座上是蒋中正题字。
台北"中正纪念堂",于1980年4月5日蒋公中正五周年忌日落成开放,建筑设计充满了丰富的象征语言。纪念堂广场前方为五间六柱牌楼,原来牌楼上方为"大中至正"字样,2007年阿扁执政期间改为"自由广场"。不由令人想起瑞典电影The Square,其中文译名曾使用"自由广场",可能是故意的。纪念堂有帝都天坛之顶、埃及金字塔之体,与南京中山陵一样蓝白两色,象征"青天白日"之自由、平等、博爱。纪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代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八德,其平面的方形格局象征"中正"。纪念堂正面共有花岗岩阶梯84阶、大厅阶梯5阶,合计89阶,表示蒋公终年89岁。
纪念堂天花板的大型藻井为12道光芒的青天白日徽,是泉州建筑风格的现代版。蒋公铜像座东朝西,遥望中国大陆,每逢整点有卫兵换岗仪式。不由令人想起被称为"18世纪初小拿破仑"的瑞典国王Karl十二世,他的雕像坐落在斯京国王花园,左手指向从其手中失去的波罗的海三国,以示不甘。广场两侧的两厅院是重檐歇山顶的音乐厅和重檐庑殿顶的国家戏剧院,均为红墙黄瓦,分别模仿帝都的天安门和紫禁城太和殿的屋顶,外侧分别是中式庭院"云汉池"和"光华池"。
中正堂底层的"蒋中正总统文物展示室": 左上图是蒋公1934年获得的民国最高级别勋章"采玉大勋章",取意《礼记》中"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仁泽也"及《诗经》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右上图是1948年瑞典国王Gustav V颁发给蒋公的瑞典最高级别勋章"六翼天使勋章",2017年偶然得知此事,一位80后小友帮我查到勋章存放于中正堂,这次找到也是不虚此行。左下图是蒋公百年诞辰时美国空军中印驼峰委员会所赠"飞越驼峰石",右下图是蒋公1972-1975年间的卡迪拉克座驾。
背靠福山的士林官邸是蒋中正夫妇迁台后的居所,蒋公在此度过了最后26年的时光。官邸正馆 (左上图) 的外墙涂成墨绿色,具有隐蔽防护作用。正馆中每半年更换一次特展,现在的主题是"蒋中正夫妇在武汉抗战的身影",展出了当年一封耐人寻味的信件。右上图是蒋公夫妇作礼拜的小教堂"凯歌堂",为庆祝抗战胜利,他们将在南京的私人教堂起名为"凯歌堂",迁台后仍延用此名。左下图是蒋公怀念母亲的"慈云亭"。士林官邸的前身是日据时代的"园艺试验分所",环境优美、鸟语花香。蒋公和夫人晚年在此读书、作画、会客、问鸟、访鱼、莳花,儿孙绕膝,尽享天伦。如果不是失去了江山,也未见得会如此长寿善终,不能不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阳明山下的北投温泉区是台北的桃花源,300多年前这里是"草木不生、地热如炙"的地方,居住于此的凯达格兰族原住民称其为Patauw,意为"女巫的住所",这也是"北投"名字的来历。日据时期,喜爱泡温泉的日本人将这里开发成为度假胜地,处处流露着浓浓的日氏和风。左上图是著名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采用太阳能发电、绿化屋顶及回收雨水等节能设计。
左下图是建于1930年代末的日式建筑"梅庭",曾为日据时代显要人物的居所。1952年"一代草圣"于右任曾在此避暑,门前是他的题字,室内陈列多幅于先生的墨宝。这里其实是别号"梅庭散人"的馮中煊故居。于右任早年加入同盟会,是民国的开国元勋之一,1905年曾协助马相伯创办了复旦公学。他也是中国近代知名书法家,右下图是于先生为普济寺的题字,这是建于1905年的日本真言宗佛寺,在台湾比较罕见,可惜看着高高的阶梯没有爬上去,也是到此一游的节奏。
阳明山原名"草山",因蒋中正崇拜主张"知行合一"的明代大儒王阳明而改为现名,而山上山下又与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风云恩怨密切相关。1970年落成的中式建筑"阳明书屋" (原名"中兴宾馆"),是蒋中正在台湾最大也是最后一个行馆,为接待贵宾及避暑用地。与士林官邸一样,建筑外墙也涂成隐蔽的墨绿色,室内悬挂了许多蒋公夫妇的生活照片及蒋夫人的画作。旁边还有很大的森林公园和后花园,倚靠七星山、纱帽山、大屯山,面对广阔的台北盆地,淡水和基隆两条河交汇环绕,景色及风水极佳。但令人不解的是,修建这所行馆时,蒋公已八十有四,馆内却没有安装电梯,以至后来每天要靠侍从用藤椅将他抬到二楼卧室。
阳明山脚下的"少帅禅园",1960年代张学良夫妇曾幽禁于此,现在是一个米其林星级餐厅,其中的温泉汤屋以少帅乳名"双喜"冠名。这里环境优雅、风景如画,还可远眺新北的观音山,只是当年独缺"自由"。蒋中正1975年过世后,少帅书赠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有如仇雠"。蒋、张二人都是在宋美龄的影响下信奉基督教,但至死都没有真正互相宽恕。少帅不但活过了老蒋,而且活过了小蒋,让人想起一句话:"没有江湖的江湖,何处诉孤独"。据说这里与梅庭类似,有拿名人作招牌之嫌。
阳明山国家公园踏青赏花,不负好春光,左上图是著名的花钟。樱花季已近尾声,海芋花正在盛开 (右上图)。台北的公车上常有提醒,阳明山正当花季,望公众尽量乘公车前往,减少自驾出行。到了周末,貌似全台北倾巢出动,人山人海,人比花多,左下图大概是一些身着民族服装的原住民,大妈比花美。阳明山一带在地理上属于大屯山火山群区域,是台湾主要的活火山分布区。由于火山群的缘故,阳明山及山下的北投区处处都有温泉,右下图是硫磺谷。
士林官邸和阳明书屋的花卉和绿植:上方三图依次为鲁冰花、蝴蝶兰、合欢花,左下图是刚刚结果的青梅,左中图的茶花凋谢时是整朵花落地。右下图的大树 (忘记了树名) 上的一道道横纹是台湾的一种松鼠为了磨去不断生长的牙齿而啃咬出来的,但这些纹路都是交错出现,因此水分可沿着树皮从根部上升到枝头,大树不会枯死,不知是否由于松鼠们具有足够的智商而有意为之。
就像不看卢浮宫不能说到过巴黎一样,不看台北故宫似乎不能说到过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建于1962-1965年间,为黄色正脊和绿色琉璃瓦录顶式明堂建筑,半黄色石英质无釉面外墙,不知这个颜色搭配有啥讲究。台北故宫馆藏艺术品和文物近70万件,多为原北平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图书馆的藏品及皇家旧藏,于1949年运来台湾,平日展品约4000件,定期轮换。
左上图为西周历王年间最重要的天子作器"宗周钟",计有铭文123字,是商周两朝甬钟单件铭文之最。右上图是西周宣王年间所铸"毛公鼎",内刻500字金文册命书,字数为举世铭文青铜器中最多,书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级,有"抵得一篇《尚书》"之美誉,此鼎与上博的"大克鼎"、国博的"大盂鼎"一起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台北故宫如同阳明山一样,观者人山人海,一定要观看拍照的是清宫玉雕"翠玉白菜" (左下图) 和天然玛瑙"肉形石" (右下图),颜色倒与故宫很搭。此二物与毛公鼎一起被称为台北故宫的三大"最具人气"之宝并永久展出,有人说这一荤一素一锅是在推广士林小吃文化。排队等候的吃瓜群众与卢浮宫内争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一拼,本人自然也不能免俗。
台北故宫馆藏多幅书画珍品,但一些国宝级文物如善本《四库全书》等禁止拍照。左上图是王羲之《七月都下》二贴,被乾隆皇帝视为真跡,但也有人说是后人临的。右上图是赵孟頫的《闲居赋》,左下图是米芾的《离骚经》。右下图是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原作者不详,此本为晋朝刘徽注、唐朝李淳风等释、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本。
参观台北中研院内景仰已久的胡适故居纪念馆,也是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胡适 (1891-1962) 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心人物及少数先驱之一,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新思潮的总汇。在浊浪滔天、充斥着杀伐革命的中国现代史上,胡适代表的是一股清流和理性。他一生追求自由、民主、科学,不相信捷径,不相信任何"主义",不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他相信"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他相信"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的终极关怀始终是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再造。
在成王败寇、强者如林的20世纪上半叶,书生胡适可以说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然而中国可以没有任何一位强者,却不可以没有胡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句话,无人比胡适更适合。胡适于1958年就任中研院长,直至1962年逝世,身后与夫人合葬在中研院外的墓园,其长子祖望的墓地及次子思杜的纪念碑石也安置在侧。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台湾大学的前身台北帝国大学成立于1928年,是日本九所帝国大学中设在海外的两所之一,另一所在今日的首尔。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委派四位浙大教授赴台接收台北帝大,他们都是留学日本的理农学者。傅斯年 (1896-1950) 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及当天游行的总指挥,被称为"五四之子"。他在英国留学期间研究实验心理及生理学,并兼修数学。他主张用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学,成为"新史学"的开山人物,创建并领导中国现代第一个史学专业研究机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达23年之久。傅先生主持的史语所于1948年底南迁台湾,1949年他出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底病逝。
傅斯年在执掌台大的两年时间内,继承北大的学术自由精神和公平教育理念,为台大制定了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大学的独立性,把原来不入流的台大办成了孤岛上的北大。左上图的台大校钟"傅钟"是台大精神的象征,每堂上下课鸣钟12响,每天永远只敲21次,典出傅先生的名言: "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右上图是校园内为纪念傅斯年而建的希腊神殿建筑"傅园",傅先生的骨灰安放于此。左下图是中研院内"傅斯年图书馆"大门,右下图是"傅斯年纪念室"文存手稿。
与温文尔雅的恩师胡适截然不同,傅斯年性格耿直、嫉恶如仇,人称"傅大炮"。1948年的最后一天,南京长江边上,傅斯年和胡适一起借酒浇愁,吟诵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二人先后赴台,均猝然离世并长眠他乡,不能不说是一种宿命。
左上图的台大校门是帝大时期的校门,门口的大学广场是战后至解严前唯一能发表自由言论却不会被捕的地方。右上图的台大中轴线椰林大道连接校门和重要地标建筑新总图书馆,校园内的知名建筑和教学楼大多分布在大道两侧,左下图为旧总图书馆 (现为校史馆),右下图是行政大楼。椰林大道两侧的大王椰子树均为帝大时期种植,是台大的校树。三月的台北杜鹃花盛开,杜鹃花是台大的校花,每年3月19日是台大的"杜鹃花节"。
在台北,名气没有故宫那么响亮但馆藏文物毫不逊色的,当属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而且没有那么多游客,十分安静。史语所自1928年成立以来,在所长傅斯年、国学大师陈寅恪、"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章丘城子崖、安阳殷墟以及东西周的田野考古发掘,重金购入收藏及系统整理研究清宫内阁大库档案,从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学术研究重镇。1948年冬史语所迁到台湾,带来了包括四万余片甲骨等珍贵文物和史料。该馆展品皆秉持创所所长傅斯年所倡"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而来。
上方二图是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甲骨和鹿方鼎,左下图是1930年中国和瑞典学者合组的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发现的居延汉简,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当地军民各方面生活的记录,被称为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其余三个为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文书、故宫明清档案。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故宫文物及北京图书馆的善本珍藏都已运往南京,而藏在北大图书馆的居延汉简和其他稀世珍品却无人顾及,后来才被学者从日军的刺刀下抢救出来,先后转运到香港大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放,1965年运至台湾,由史语所典藏。
右下图是康熙遗诏,由于没有"传位十四子"这句话,有人质疑是雍正伪造的,但此事既无法证明、亦无法证伪。因为时间仓促,只能大致浏览。这个陈列馆与胡适纪念馆、傅斯年纪念室相隔不远,只有星期三这三处才同时开放。故宫博物院和史语所,是当年老蒋下令迁台的两个重要文物机构。胡适、傅斯年、陈寅恪、李济、林语堂、......,这一个个名字令人想起七、八十年前"南渡北归伤别离"的年代。
台北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原为日治时期的"台北新公园",建于1899-1908年间,是台湾第一个欧洲风格的近代都市公园。园内主体建筑是北侧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台湾博物馆 (左上图),原为"台湾府总督博物馆"。公园内设有自日治时期即辟建的露天音乐台、拱桥、造景池塘及绿地步道等,右上图是1963年在莲花池中央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翠亨亭"。左下图是1882年落成的黄氏节孝坊,为台北市内难得一见的百年古迹,右下图是从台湾神社移来的铜牛。公园曾经是台北市男同族群的主要聚会场所之一,白先勇的著名小说《孽子》中的场景就取自这里,如今公园是台北民众休闲纳凉的地方。
1947年2月28日的"二二八事件"爆发后,大批群众冲入台北新公园内的台湾广播公司,对外播音控诉,从而引发全台反抗活动,这也是近50年后公园改名的原因。前三图依次为位于公园内的二二八纪念钟、纪念碑和碑文,纪念碑的设计以"人"为本位,由最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其中立方体象征人为的秩序,圆球体象征自然的秩序,圆锥体象征乡土生活和浴火重生。碑文刻在球体碑23.5度处与赤道平行的平面上,表示二二八事件发生在经过地球北迴归线的一个岛屿。右下图是南京西路二二八事件爆发处的纪念碑文,任何政府都有自己的黑历史。
在台北印象最深的是无处不在的志愿者,台湾人称为"志工",在我去过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这么多。他们多是六、七十岁的退休人员,也有周末出来作志工的在职者。志工们或在公园和马路上维持秩序,或在博物馆作导览,都很nice有修养。在中正纪念堂与一位国军老兵志工聊起老蒋当年为何败北,他认为是各路军阀摆不平,蒋也有私心。在史语所的陈列馆遇到一位优雅的女士,已经70岁了,热心地带我们去看各种珍贵文物。她说自己刚出生就随父母来台,近年常回大陆观光,去过陕西等地的博物馆。她还推荐我们看CCTV的《国家宝藏》节目,说从节目中才知道上博有那么多宝贝,下次去上海一定要去看,我建议她去成都看成博新馆。
不过在孔庙遇到一位奇葩大妈 (访客非志工),也是70岁,自称教授,非要追问:"你们大陆人怎么能够在国外定居?你们是不是解放前出去的?"我答:"我那时还没出生呢",心想:"我看上去有辣么老吗?你们不是说'沦陷'吗?" 我晕!这二位女士如果在大陆,也难逃上山下乡,会有不同的命运,造化弄人。
去年开通的桃园机场捷运是从台北到机场最迅速、经济、环保的出行方式,新的就是好,桃园机场还设有各主要宗教的祈祷室。台北捷运上使用国语、闽南话、客家话、英语四种语言 (方言) 播报站名,但车上的站名液晶显示除了繁体汉字外,还使用如假包换的汉语拼音。上网搜了一下,原来在台湾曾发生过一场"拼音大战",在地名使用何种注音系统这一问题的背后,也有"蓝绿统独"的政治硝烟弥漫。
桃园机场有很多台湾风景和文化的展示,台湾黑熊是台湾代表性动物,唯一原生的熊科动物。这次没有去阿里山,却在总统府看到许多阿里山名贵树种的标本。阿里山森林铁路建于1912年,是日本人为运输木材修建的,2018年3月10日谷歌台湾、香港等地曾为这条铁路通车106周年发表涂鸦。布袋戏是17世纪起源于泉州、台湾等地的一种传统木偶戏,现代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表现奇异武林世界的霹雳布袋戏。
在台一星期,许多地标性建筑居然都来不及去看,比如圆山大饭店 (只是乘捷运路过)、美丽华摩天轮以及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 (当然如今天朝的高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国父纪念馆闭馆三日,等到开门时又没时间去看了,只好在机场看看剪影。网查台湾竟无一处世界遗产,其原因不言自明。但选出了18处"世界遗产潜力点",这次飘过四处: 淡水红毛城及其周围历史建筑群、太鲁阁国家公园、水金九矿业遗址、大屯山火山群,阿里山森林铁路也是一处。飞越海峡,曾经的咫尺天涯,再见了宝岛,下次再来!
2018-06-19
说到蒋/张的宽恕,我想若不是信仰张的命运当不一样,这样说是我的实际体会和思考,宽恕对有些人/事是原谅后握手言欢,对有些是忘记不再记起或此生不再见,共同点的至少去除恨或冤冤相报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