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为什么西方人从来不说“有国才有家”?

(2023-06-15 17:24:40) 下一个

因为从摆脱社群主义到个人主义的发展,恰恰是西方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

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是将单独的个体作为所有理论出发的原点:先有个人,个人之间签订契约,形成公共道德以及社会与政治的制度等,一切都从个体延伸展开。

那个体究竟从何而来?

这就好像把 "蛋生鸡"的假设倒过来问了一句"蛋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先考察一下"个人主义"本身,其实大部分人对个人主义这个观念的理解非常奇怪。它假设,先有单独的个体,个体组成了社会,社会又造就了国家。

但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从来就不存在单独生活的个体。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邻里、社区以及更大的共同体之中。

比如你出生以后,首先知道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隔壁小红的邻居,知道自己是学校里哪个班级的成员。可能要到十几岁才会想到,我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在历史早期,对每个人来说群体当然是在个体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个人也总是在社会关系中成长的。

所以社群主义的观点似乎才更符合现实,明明是社会构成了个人,而不是个人形成了社会。

实际上,个人并不是先于社会存在的一个 "原子"。作为个体的"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体塑造而形成的。

共同体的英文是"community ",这个词也常常被翻译为"社群",可以指社区或者学校和工作团体,也可以指民族、国家这种大的社群。

个人恰恰是由社会构成的,先有社群,社群造就了个体,而不是先有孤立的个人,然后再由个人组成社群。

社群不只是工具,也不只是合作团体中的情感依赖。事实上,社群有一种纽带关系,它在根本上定义了"你是谁",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 生活理想、道德感与责任意识。

以上这是"构成性的社群观":社群是"构成性的",社群实际上 "构成"了你这个人。

当然,那种孤立的、近乎原子化的自我,并不是自由主义虚构出来的 "先于社会的自我"(pre-social self)观念,而是"后社会状况"( post-social condition)造就的。

沃尔泽称之为 "后社会的自我"(post-social self)观念。

这种自我观念反映了高度自由流动的现代社会的现实,它从根本上失去了确定性和统一性,个人不得不随时重新创造自己。

自由主义的理论也部分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所谓"孤立的自我"确实存在。但它并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而恰恰是被现在这个社会所塑造的结果。

也就是说,个人确实是被社会塑造的,社群主义的这个观点没有错。但它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现代社会已经改变了,正是这种新型的社会造就了个人主义所描述的"孤立的个体"。

在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个人总是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特定的地方性社群,比如更换户籍、长期定居、移民等等。

人类存在的生物"界面"是个体的,这是基本的生物性事实;但它一直要到现代才展现出了它重要的文化意义。

现代社会的转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的"流动性",总还在不停地移动和变化。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剧,人会先把自己看作独立的个体,即前文所说的"个人主义",才更容易讲通自己的故事。

个体的重要性和优先性突显出来以后,生物界面的个体性在文化中的意义才得以彰显。个人主义这种"个体优先"的观念也就开始流行,成为自我理解的主导形态。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转向。

所以并不是"西方人不能理解有国才有家",在我看来,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向,并不是所谓东西文明之别,而是古今之变所致,这恰恰是现代社会的标志。

 

 

作者:香喷喷热干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