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民日报“鸡汤文”翻车,“正能量”为何会遭遇群嘲?

(2023-04-10 18:13:20) 下一个

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励志短文,题目叫《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文章以两个极为简短的事例,通过在义乌打拼的河南人之口,激励大家“好好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

确切来讲,这篇文章写得还是很有功底、很有格调的,而且有故事、有内涵,比较符合大众阅读口味,可以称得上自然贴切且,正能量满满。但就是这样的一篇励志文,却引爆了全网的情绪,遭到了网友的围攻和群嘲。

网上声音太多太杂,说什么的都有。总的意思就是,大家并不是没有好好干,但事实是都过得比较艰难。特别是三年疫情下来,普通家庭都经历了很多,收入和生活也改变了很多。这种“鸡汤文”既不真实也不合时宜,根本不灵。

所谓的“鸡汤文”,主要是能给人正能量的励志性文章。这类文章往往是通过充满哲理、触动心灵的故事,给人启迪、让人深省,以积极上进的阳光心态面对生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大家为何不仅看不到《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的积极意义,反而嘲笑人民日报离人民太远了呢?

其一,三年疫情影响太大,人们的生活确实有点难。许多人不仅工作没有了保证,生活也是压力很大。这也正如网友所说,“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拼命工作,却依然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天天加班熬夜,每天顶着星星出门,迎着月亮下班,却沦为了房奴、卡奴、车奴。这样的生活,让多少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其二,舆论事件影响太大,人们的心理受到了冲击。例如,广西交1000万赎金的县委书记,贪污3个亿的余姚市教育局局长王胜战,都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影响。一边是贪官横行、贪污腐败的情况让大家触目惊心,主流媒体视而不见;一边是主流媒体画饼充饥,却在鼓励普通大众好好干。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到底是谁的“日子会越来越甜”?

其三,科技网络影响太大,人们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现今科技发达,想好好干的人未必就能有活干。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等时刻大行其道,带坏了社会风气、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加之许多不务正业的专家提出许多奇葩的建议,只能让人感觉所有的“鸡汤”也不过是闻着香,喝来却没什么营养的白开水。

实质上,大家还是比较认同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但由于幸福感大大降低,这就让“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成为了大家心里一个的“梗”。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只追求所谓的“正能量”,而各种样的社会问题只能靠群众自发揭露,也更加增强了群众对主流媒体“鸡汤文”的反感。

“鸡汤文”对于主流媒体来说,不是不能写,也不是不能发。关键在于怎么写、怎么发。有人说,《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这篇文章怎么看都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试想,在“好好干,明年哥给你换个嫂子”的段子,已经颠覆了人们认知的当下,谁还喝得动这种老掉牙的鸡汤?

笔者是河南人,当看到《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这篇文章时,还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总感觉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在脑中闪现,那就是“地域黑”。文章中举了两个例子,都是来自河南的打工者,虽然励志倾向比较鲜明,但在言辞用语之间,却让人看到了诸多的不堪。

例如,两人2018年就来到义乌打拼。“在这里创业很踏实。”韩开放说,对个体店铺而言,义乌营商环境好,尤其对电商发展,政府的支持力度也不小。“平时政府会组织一些电商业务培训和新规介绍,还有金融等方面扶持,比如我们向银行贷款相对会容易些。”他告诉记者,听说这里环境好,一传十、十传百,老家有百十多人,现在都在义乌发展。

这段话表面上看,韩开放夫妇自己很能干,干不很不错,还带动了百十多人都在义乌发展。但从新闻宣传角度来说,是明显带有地域倾向性的。其话里言外的意思,无非就是河南的营商环境不好,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因而导致了大家都跑到了义务去发展。

又如,葛广兵说,今年春节前,他得知县里组织了服装加工培训班,赶紧报了名。为期20多天的培训中,葛广兵学习了新技能。在这段文字中,原本是可以点明葛广兵在河南哪个县参加培训的,但由于作者一笔带过,很容易让人误读为在浙江参加的培训。

再如,葛广兵不仅在工作上有人指导,生活上也有保障,“公司包食宿,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宿舍就在车间对面。”他说,企业承诺每月完成保底任务就能拿到7000元,超出部分还会按件计算,“这么算下来,两个月时间就能赚回之前一年的收入,我可得好好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

显而易见,地域差异带来的即是地域歧视。再者说了,像葛广兵这样的河南大汉,他会说出“我可得好好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这种油腻的话语吗?媒体撰写宣传稿件,搞个场景、搞个语设无可厚非,但设若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为了渲染而渲染,就很难引发共鸣、凝聚共识、形成共情。

你若端着,我便无感。不接地气的鸡汤、空洞无味的大饼、倾向混乱的逻辑,往往很难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同,留下的也往往是传播的无效和教训。其实,很多舆论“翻车”事件,也就是这么来的。

 

作者: 李吉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irefox01' 的评论 :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有道理。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556517' 的评论 : 忽悠是不可缺少的。。。
Firefox01 回复 悄悄话 “正能量”这个说法,似乎是习总成为一把手以后流行起来的。开始人们对他寄予厚望,现在嘛,大概只能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因此,“正能量”几乎没有起到任何正面的作用,人们只能婉转地表达自己的失望情绪。
556517 回复 悄悄话 所有当老板的都会对员工说这样的话,用不必兑现的承诺忽悠人。党的喉舌能不能有点新的创意?多少年来弹同样的陈词滥调,怎能将忽悠进行到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