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红卫兵有质疑精神吗——也谈海外华人的创新

(2023-12-04 12:49:03) 下一个

 

中国大陆出国的,在欧美获得博士的人至今还未问鼎诺贝尔奖,为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赞同中国大陆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缺乏质疑挑战精神。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有人不同意:文革后头几批大学生,都是毛时代长大的,从小就受的是造反有理,蔑视权威的教育。

我的天!我高度怀疑你是不是大陆出来的人。红卫兵们造反有理是蔑视权威?真是笑谈。

红卫兵造反,不过是跟在权威屁股后面摇尾巴,如果最高权威没有写第一张大字报,没有对清华附中红卫兵说出“造反有理”四个字,红卫兵敢那么嚣张吗?批孔丘,评水浒,哪一个不是最高权威的旨意?你说打手手里的鞭子有质疑精神?

最搞笑的是,红卫兵们居然批判杜甫的阶级立场,质问:“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 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好一个挑战权威的精神!可有红卫兵质问李白吗?为什么?最高权威扬李抑杜,世人皆知嘛!

红卫兵们都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毛指向哪里他们就砸向哪里,包括中南海,没有毛泽东定性了刘、邓、没有对彭德怀“操了40天的娘”,小将们连中南海的一根草都不敢碰一下。全国上下东砸西砸,唯一一处不敢砸的是丰泽园。

有人敢挑战质疑毛泽东这个最高权威吗?有的,遇罗克,张志新,结果呢?万马齐喑。

红卫兵岂敢蔑视权威,他们只是权威的一条狗罢了。

言归正传,为什么大陆出来的博士们还没有拿到诺奖?

除了几千年留下的权威崇拜,还有:(质疑也只是第一步,光质疑挑战而没有自己的创建也等于零。小将们即便有独立的质疑精神,但没有创建一套新秩序的能力,就只是一个破坏者)

1. 49年后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对人才的埋没。尤其是基础教育(所有诺奖华裔获得者,没有一人的基础教育是在49年之后接受的),在统一思想,标准答案的熏陶下,所谓研究要么跟着前人亦步亦趋,要么服从安排,以逐利为目标。我的中学数学老师是一名出色的奥数金牌教练,他的学生几乎每年都获得奥数奖牌。有一次,一位获得金牌的学生回校看望他,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以后再也不碰数学了!中国文化中的功利思想往往逼着有天资的学生为金牌奋斗,为国/校争光,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强迫一个聪明孩子超负荷的做习题,压制了他真正的天赋所在,多了一个奥数金牌,少了一个音乐家,艺术家,医生,甚至真正的数学大师。中国几乎包揽奥数金牌,有一个成为数学大师吗?

2. 台港华裔获得诺奖的,其成就基本都是在50-60年代,彼时整个科技界处于一个井喷时期,各种崭新的概念和设想层出不穷,港台大学与欧美之间的差距比现在小很多(哪怕中国大陆,曾经的协和医学院,圣约翰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加之港台(含国民党时期大陆)学术氛围相对宽容,所以那个时代接受过港台教育的人在美国优越的研究氛围里比较容易出成果。今天美国的科研已经与世界其他国家拉开了巨大差异,某些尖端领域外国留学生还无法靠近,这也说明港台留美博士80年代后也没有什么重大成就。

3. 任正非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感慨道:“中国之所以缺少原创和创新,就是因为太不尊重知识了。再加上社会并不鼓励尝试,不赞成犯错,导致很少有人敢创新,反而热衷抄袭......

4. 即便如此,中国留美博士还是有希望冲刺诺奖的,杨振宁曾经预言:下一个华人诺奖获得者是张首晟,他的研究成果也的确符合诺奖要求,可是就在离诺奖一步之遥的时候,却莫名其妙的“自杀”了……天才的颜宁也是一个热门人物,然而她回去了再来,来了又走,为什么不能好好静下心来在普林斯顿这么优越的环境下作研究?恐怕,和张首晟一样,做到了这个级别,就身不由己了,背后那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时刻召唤着你。

可惜了……

的确,中国的希望在00后们。因为,他们身上酱缸味越来越少,他们出生成长的环境已经接近现代西方文化,很多中产以上家庭都把孩子送出国门,走向世界。总之,要靠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发展来和西方比高低,缘木求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