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谈“有教无类”

(2023-01-19 15:12:06) 下一个

 

网友小二哥李白指出:文言文不是客观的语言,诠释权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上。 如今解释权下放了,任何人只要学过一点之乎者也都可以解释,解释翻译圣人的片言只语也养活了不少“专家”。

郭沫若说过:“《论语》本是孔子的徒子徒孙的断烂笔记”,此话不假。论语中的很多句子未必都是孔子的原始思想,或者说,今人的解释五花八门,谁也不敢说哪一家为孔子真传。就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来说,居然有二十多种不同的标点和断句,其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概念上就完全相反了。

这个 “有教无类”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可是,第一个“有”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教无类”?

胡适曾经指出:“有教无类,‘类’是门类,是阶级民族,‘有教无类’,是说:‘有了教育,就没有阶级民族了。’ 易中天认为,“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人,原本是“有类”的: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因此,“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这个结论,可以从比论语更早的诗经中找到例证:“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诗经·泉水)

《论语》中除了有教无类,还有很多以“有”开始的句子,如“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汉语的“有” 相当于英语的“完成时”或现代汉语的“了”——有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或有了朋友来……  

有名无实,有增无减,有备无患,有恃无恐……都是一个道理。

至于“有教无类”应该如何翻译,恐怕老外并不在意,中国人不必操心。苏格拉底的“助产士”教育方法也很成功,人家是跑到大街上去辩论,真正“无类”,妇女儿童乞丐小偷都可以一起参与。孔子收学生不还要求人家带上10条肉干嘛,女子与小人恐怕老夫子也不屑一顾的吧?

BTW,英文中regardless of 是一个固定搭配,似乎不能改成regardless to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