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钓鱼

臭豆腐钓 鱼=海 畔有 逐臭之鱼
(杂说有趣,来来来,姑且听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谈谈无妨!)
个人资料
lovecat0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四川江油,李白故里,还是全世界肥肠的故乡。

(2022-11-21 20:20:00) 下一个

 

※文章来源:小巷寻味(ID:xxxw681)

2008年,汶川震后的第五天,陈晓卿在四川江油,那里除了是李白故里,还是全世界肥肠的故乡。

他找了一家小馆坐下来,正吃得眼泪汪汪,余震突然来了。

饭馆里所有人都往外跑,他却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放弃这碗肥肠!

方脸壮汉“陈黑子”(因脸黑得此外号),只要一谈起吃,总是咂摸着嘴儿,眯缝着眼儿,满脸尽是少女的娇羞。

陈黑子好吃、懂吃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尤其热衷搜寻平民美食,是圈里著名的“扫街嘴”

朋友们聚餐,只要有他,去哪吃准是他做主,而且每次都会有惊喜。

微博上发帖子,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要么就是各种飘着香味的吃后感,馋得叫人想取关。

这样一位骨灰级的吃货,拍出一部火遍大江南北、骨灰级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真没人感到意外。

安徽省东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高中。十六七岁的陈晓卿,正在食堂排队打馒头。

“刚出笼的馒头热得烫手,同班一男孩买了两个,中间都掰开一条缝,随即探头在厨案上抓了一把凝固的猪油,迅速抹在夹缝里。”

“他一边大口咬着,一边狂奔,后面是食堂大师傅,拿着长柄的勺子恶毒的咒骂。”那男孩是个孤儿,平时连咸菜都没得吃,晓卿说,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场景。

所以从《舌尖1》开始陈晓卿就没打算,只在“八大菜系”里转悠。

在他看来最好吃的是饥饿,最好吃的是人,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脚步、心传、时节、家常···

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用味道编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连接人和食物,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

很多网友都说,看《舌尖2》看哭了,眼泪与口水齐飞。

而这,正是陈晓卿的良苦用心。

“我们拍的东西,常常缺乏疼痛感。表现的更多是刷了绿漆、镶了金边的社会,而一批解剖社会、记录时代的独立纪录片,可能更接近我们本质的生活。”

1992年,《远在北京的家》。陈晓卿一直都想拍部反映保姆生活的纪录片。

有次坐火车回家,跟在北京做保姆的几个女孩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觉得很有意思。

《远在北京的家》

他想起自己刚来北京那会,每次从车站出来,不管同行多少人,车站旅馆拉客的都奔陈晓卿,一眼看出他是个外地人。

几年下来,他被北京改变了很多,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满口都是儿化音。

《远在北京的家》

陈晓卿带着摄制组,回到安徽无为县,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找到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

从过完春节她们离家开始跟拍,一直拍到她们进入北京、在家政中心找到第一份工作,然后拍到一年后的春节,她们又回到农村的家里。

摄制组是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拍摄都在业余时间完成,经费有限,出差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有时甚至要把设备科的人灌醉了,偷出摄像机去拍。

“年三十晚上,无为人要煮红豆饭,做肉烧豆腐棍子,很香。但我们拍摄时间紧,没时间吃饭,也不能占老百姓便宜。摄制组的人盯着机器拍别人家团圆,自己抽空啃点儿方便面。那滋味!”

这部纪录片,获得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特别奖,一度看哭了很多人。直到现在,那几个小保姆有事还会跑来,找那个中央电视台的陈晓卿。

那年的陈晓卿,是真黑呀

二十几年来,陈晓卿还拍过很多,极具口碑的纪录片。宏大历史题材《百年中国》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刘少奇》、《一个时代的侧影》…

他曾是央视最年轻的高级编辑。中国纪录片界屈指可数的,拿过多项国际大奖的导演之一。

也是真帅~~

但在他的家里,没有一座奖杯、一张获奖证书,没照片,也没出过作品集,“我就是想让观众开心,不需要用什么作品证明自己。”

对工作近乎变态的严苛,也反映到《舌尖》系列。那时候,分集导演最怕的,就是陈晓卿的一个字:“删”!

他常常拉着分集导演,关在机房里一关好几个月,一张黑脸紧贴着显示器,兴奋得两眼直发光。

哪个镜头必须删,哪个可要可不要,一句话出去“尸横遍野”。

“能让他们把一个故事改12遍,删得编导直哭。”

《脚步》导演李勇为了找片中采蜜人花了20多天拍摄花了4天爬树采蜜那段4个机位拍了4个小时。

而在最后播出中,采蜜的镜头只有两分钟。

《舌尖2》成片比达到了1∶150也就是说,众看到每一分钟的画面,都是从150分钟的素材中剪出来的。

《舌尖》有多火?

陈晓卿往大街上一看,十个店子八个写着“舌尖”推荐每天能接到30多个,自荐家乡美食的私信;谈合作的人踏破门槛。

持续发酵的“舌尖效应”,给他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麻烦。

“我老家安徽有种食物叫符离集烧鸡,为了上《舌尖2》两家老板都来找过我,东西也很好吃,但不符合我的主题,拍出来太刻意。”

有人说他不近人情,但他却觉得“大义灭亲”是件特明智的事以后找上门的就可以轻松摆平了。

“一般他们处理不了的时候,都让我来处理。因为我也没什么朋友,我也不想做官,都挡掉了,没有挡不掉的。”

陈晓卿从来不说,《舌尖》拍得有多好。

“《舌尖》不过是个盆景,远不是他向往的那片森林。”

十几年前,江湖上有个流传甚广的“老男人饭局”。

白岩松、崔永元、罗永浩、老六、杨葵、王小山、陈晓卿···一群有趣的老男人,一有空就聚会到一起。

有诉说、也有倾听,有默契也有共识。

图片来自节目“圆桌派”

对陈晓卿来说,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陈晓卿开始写美食博客“人老猪黄”。

从大隐于市的江湖至味,到记忆深处的味觉密码,从吃遍四方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文化之旅,从食客厨子店小二到饭菜与共那一人···

这一写,竟是十年。

十年后,《舌尖》火了 ,陈晓卿却没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舌尖了。

他需要参加各种各样无聊的饭局,可最怀念的还是吃了上千次的延吉冷面,是沉醉不知归路的“老男人饭局”,是与家人一起吃的一顿腊肉饭。

《至味在人间》插图

陈晓卿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来寻找吃的。

他把这些文字化为材料,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私人记忆,蒸炒煎炸而成一本书:《至味在人间》。

白岩松说,“陈晓卿的美食文章,比他导演的美食纪录片更好看;纪录片也许无法完全按意愿,文章却可以信马由缰。”

就像陈晓卿自己所说,美食很多时候,只跟个人的味觉、嗅觉有关,“是很私密的体验”。

从姥姥的一坛晒酱,到外公的一碗腊肉饭;从北京的一块卤煮,到南京一盆炒螺蛳;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很多人都想知道陈晓卿离职之后,打算做什么呢?谁知道呢?

我只知道陈晓卿一直在吃,带着儿子吃,领着朋友吃,随心所欲快乐地吃,活这一生啊,什么都得嚼一下。

※文章来源:小巷寻味(IDxxxw681)

200斤日本女星来台湾寻“世界第一卤肉饭”,看她胖吃胖吃的样子,笑着笑着就哭了

充满温度的城市!推荐给你的台南一日美食散步地图

豆瓣评分8.6,制作不输《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堪比一场水果史诗  (Z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