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浅弋道历史
看过《水浒传》的小伙伴,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井冈山打虎”等各种快意恩仇的情节并不陌生,好汉们用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真实性格为民除害、劫富济贫。在起义不断、勾心斗角的动荡统治中,梁山好汉无疑是拯救黎民于水火的“清流”存在。在众人心中,这些好汉朴实简单、善良淳朴,虽武艺高强却不恃强凌弱。
明知吃牛犯法,为何还要明知故犯?
他们飞檐走壁、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虽然是落山为寇的草匪,却活成了众人想要的模样。在变幻莫测的官场中,官员虽然锦衣玉食,但他们战战兢兢、明争暗斗,和不修边幅的好汉们形成鲜明对比。除了这些较为经典的故事情节、血肉人物外,作者无形中塑造了“好汉们大碗吃肉”的形象,这种率性而为、坦然大度的行事风格,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江湖气息,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单纯心性。
水浒中其实有一个最大的谎言,这个谎言骗了众人数年,若不是仔细参考史料,恐怕难以发现。这个谎言是什么?为什么隐藏的如此之深?
谎言之所以没被发现,是因为众人在作者施耐庵的带领下,先入为主地酝酿了梁山好汉大碗吃肉的固定形象。通过他们的行事风格便不难理解:好汉们每到一处偏远小店都会大声吆喝着“上二斤牛肉”,一个小小的牛肉,为何隐藏着如此多的玄机、暗藏着如此大的秘密?
牛肉有任何谎言,有何联系?
好汉吃牛不仅是解馋,更是解气?
说到牛肉,我们先来说一下它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在男耕女织、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除了男人外,更多的就是牛,牛不仅可以极大减轻男子劳动程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循环使用。在科技落后、没有大型农作机械的情况下,牛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存在,它的价值不言而喻、地位有目共睹。
一些朝代为了保护牛的权益不受侵犯、牛的生命不受威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包拯“判牛舌头案”就形象地描述了牛在封建社会中的价值,一个牛舌头就要面临牢狱之灾,如果杀了牛,则是死罪。
好汉们之所以在水浒传中一言不合就要“二斤牛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小见大、反抗到底
通过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好汉们对朝廷的不满、对管理者的不屑,他们虽然是朝廷通缉捉拿的重犯,但他们关心民间疾苦、用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各方农民起义皆是因为朝廷的管理不当。官场的腐败无能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底层百姓更是食不果腹、无家可归,无论是80万禁军教头林冲还是豹子头鲁智深,他们原本都想安分守己、守着一寸之地安度余生。然而,官逼民反,统治者的变相压榨让他们不得不“反出一条活路”。
不反抗难逃一死、反抗或许有一线生机,与其横竖都死,不如放手一搏。他们在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后,对统治者道貌岸然的管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对官府指定的法律更是置之度外。牛是官府重点保护的对象之一,为了表现自己的反抗之心,吃牛是表达桀骜不驯、宁死不服的最佳方式。
第二:无惧未来、活在当下
梁山好汉以天为被、以地为家,活在当下、无惧未来,很多人说:他们好像活得过于简单,在现实社会中,怕是活不过三集。但他们则是民众的寄托的希望,很多人都希望有这么一种敢于反抗的英雄腾空出世,但碍于封建思想的枷锁,无人敢突破,无人敢冲撞。
人们都忙于生计,疲于奔波,即使在官府的压榨中冶苦不堪言、也怒不敢言,好汉们是民众想象的英雄人物。这些卖牛肉的店大多是偏僻之地或者荒野之地,在热闹繁华的京都,牛肉是绝不出现。一些偏远地区能够公然卖牛,可见官府早已失去民心、被人歧视。牛肉在当今社会是普遍使用的肉类之一,但在宋朝则是违禁品,所以好汉们一言不合就叫“上二斤牛肉”是不切实际的存在。
很多人宁可相信谎言的存在,也不愿破坏心目中英雄的形象,你有被这个谎言骗到吗?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