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钓鱼

臭豆腐钓 鱼=海 畔有 逐臭之鱼
(杂说有趣,来来来,姑且听之!)(食色性也,人之好也!谈谈无妨!)
个人资料
lovecat0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代影后,25岁自杀,30万人送葬:阮玲玉,到底有多传奇?

(2022-03-18 04:54:27) 下一个

她把生命停留在了最美的年纪,离世的时候有30万人自发吊唁她的葬礼。

她是阮玲玉,一个被爱情禁锢的荧幕神话。

我们在惋惜她对爱情的付出之外,不评判对错。

事业独立如她,仍然逃不出对于亲密关系的过度依赖。

阮玲玉用她传奇的一生提醒世人,事业对于女人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模式。

她很美,却重复在关系里吃苦

阮玲玉短短的一生,一共经历三段感情,每一段都是以耗竭阮玲玉的精神力而结束。

第一段感情是和东家的少爷张达民,也就是阮玲玉的初恋。

就算是这份感情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张达民仍然瞒着全家,为阮玲玉母女提供生活上的保障。

阮玲玉在感情中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耗尽自己资助张达民。

她努力拍戏,用尽心力诠释每一个角色。但是张达民发现,只要随便几句话阮玲玉就招架不住,她会脆弱的交出自己的全部收入。

荧幕上的阮玲玉是万千星辉,荧幕下的阮玲玉却被无止尽的感情勒索。

此时,无力的她遇到了一同在香港避难的富商唐季珊。

和张达民不同,唐季珊经济独立,经济上能够提供充分的“安全感”。

“是否有同居”,“是否有背叛”,“是否有经济牵连”,成了那个时代另一种形式的网暴。

阮玲玉退缩到了一旁不敢参与他们的争抢。

斗得如火如荼的唐季珊,还在外面花天酒地。阮玲玉虽有不甘,但再一次选择妥协。

千疮百孔的阮玲玉,在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以后,选择了结束自己25年的传奇年华。

在唏嘘之时,我们不禁生出疑问,到底是什么,让阮玲玉会重复在亲密关系里受苦跌倒?

所有的亲密关系模式,

都逃不出最初的原生家庭

其实,阮玲玉的三段感情,都在重复她最熟悉的内在模式。

而这种模式,形成于她的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里,父亲角色的缺失,让她恐惧于“被抛弃”。

阮玲玉父亲早逝,从小到大陪伴在身边最多的,就是母亲。

从小缺少父亲的关怀,让阮玲玉对于和异性的相处患得患失。这样环境下的阮玲玉,会格外的珍惜每一段和异性的感情。

珍惜到怎样的程度?

珍惜到奉献自己的一切收入,满足张达民的情感勒索。

珍惜到唐季珊拿着自己作为武器在法庭上攻击张达民的时候,她只是选择默默哭泣。

珍惜到不怕千夫所指,也愿意成为蔡楚生的“小三”。

父亲的角色,是每一个女孩子学习爱情最初模板。

缺少父亲角色的阮玲玉,其实内在模式已经是脆弱而敏感。这也最终导致了阮玲玉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潜意识的寻找这种爱,以至于过分的依赖于亲密关系。

每一段感情的失去,唤醒的不仅仅是阮玲玉失去爱情的痛苦,同样还唤醒了她失去父亲的痛苦。

阮玲玉的内在模式最脆弱的地方在于:一个人的离开,会盗走两份最原始的动力。

第二个让阮玲玉成就不了爱情的原因,是童年的经历让她自卑,让她习惯于“不配”。

自我的形成,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别人。从他人眼中的“自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最终形成一个内在的“我”。

阮玲玉以佣人女儿的身份生长于富庶人家,自然少不了“下人孩子”的标签。而对“下人孩子”的自我认同,也成为了阮玲玉内在模式的一部分。

但是这种自卑和敏感,却让她失去了对亲密应有的防御。

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

阮玲玉说过:“我太弱,我这个人经不起别人对我好。要是有人对我好,我也真会像疯了似的爱他。”

“经不起别人对我好”是一种寻求过度融合的状态,只要对方稍微的付出,就值得自己给出全部。“经不起别人对我好”的另一面,则是潜意识里告诉自己“我不配那么好”。

这种不配得感,已经深深的烙印在阮玲玉的内在模式之中。

早年时期的过度缺乏,导致了她的自卑,最终让阮玲玉抑制了自己,让自己活在别人的需求里。

阮玲玉,不是“一个人”

有这么一类人,她们总是遇人不淑。

在建立亲密关系前,她们满怀期待,却只敢远远的看着,不敢交流。

我常常会接待这类型的来访者,她们有着和阮玲玉类似的内在模式。

在她们眼里,自己似乎被命运紧紧的扼住了咽喉,老天一直不让她们幸福。

有一位优秀的王女士,她工作于著名的国企中。有着稳定的工作,很高的收入,不错的社会地位,在外人看来,她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但其实,她经历了两段极度耗竭的婚姻。

第一段婚姻以丈夫出轨,带着小三回家而结束。第二段婚姻也是很类似,虽然还有一纸证件,但两人的关系等同于离婚。

这位女士曾卑微的对第二任丈夫说:“你在外面怎样都可以,回家就行。”

后来丈夫回家了,但是也换来了丈夫的不理不睬和无止尽的出轨。

这次,王女士没有勇气离婚。

气若游丝的她和我们沟通的时候说:“对,这些不都是我同意的吗?”

这本质上,其实是一场“合谋”。

从这种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看到的是,王女士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

王女士的父亲是当地一个高职位的干部,从小到大对她极其严格。

原本应该充满爱和温暖的一段父女关系中,就尽是不苟言笑的要求。

最终王女士成长为了一个令家人骄傲的女性,但是内在极度的脆弱,让她很缺爱。

值得注意的是,王女士还有一个女儿,她的女儿在青春期的懵懂爱情中也逐渐表现出了失去自我的现象。

王女士的悲剧,有可能接下来再次发生在她女儿身上。

虽然隔了一个世纪,但她们身上都有阮玲玉的影子:

早年缺乏温暖的父爱,让他们难以自如的在一段关系中相处。

缺乏安全感,通过付出减少不安。

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只有一种亲密关系占据成为生活的主要部分。

明明不愉快,明明想要改变,却又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说服自己服从于现状。

久而久之,她们被困在关系里,无法自由,循环在不健康的内在模式里,认为这都是命。

寻觅健康的内在模式

才能获取关系自由

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始终还是束缚了那个时代的女性。

不论是经济机会还是教育机会,一个世纪之前的女性和此时此刻的今天都是无法相比的。

或许我们有一个需要治愈的童年,甚至是糟糕的感情。

但是这并非是命,而是可以改变的。

你可以从自己的“内在模式”着手。

首先,需要清醒的对自己的情绪和成长有觉知。

你已经多久没有描述过自己的情绪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有多久了?

这个问题是否曾经有觉察到?

不自知的悲伤,甚至是自我攻击和自我否定,会很容易将人拖往抑郁的状态。回避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本身就是内在模式不健康的表现。

觉察自己的内在模式是否健康,也是走向心灵独立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们在很长一个时间里被教育“不能矫情”,要去适应社会。这个说法本来没有错,但是我们适应的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麻痹自己习惯于一个糟糕的环境。

“算了,这都是命”就是拒绝成长的消极表现,也是不健康的内在模式在尝试感动自己、说服自己和改造自己。

健康的内在模式,本应该是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通过寻求改变的方式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牺牲自己让别人变得越来越好。

健康的内在模式,还表现在可以从多种社会关系获取动力。

阮玲玉的悲剧在于,她把爱情作为了大部分的动力来源,以至于失去爱情的时候,她感觉失去了全部。

然而,健康的内在模式根本不会让你过于把情感倾注在一种关系之上。

想要不被“一叶障目”,那么就要打开心扉去发现世界的其他美。

是不是人世间的情感,就只有爱情了?

肯定不是,一个读书分享会,一个女性成长的团体空间,一场团体运动,哪怕只是一个广场舞,都是能够让人获得动力的。

最后,请让强大的内在接受自己的童年,接受早年的不悦。(Z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