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和桑弧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在张爱玲的笔下,似乎能看到一个日夜相思、翘首以盼情郎的女子。这么缠绵悱恻的情话,却又不仅仅只是情话。
更像是她对桑弧的感情和心境描写,没有怨怼和生气,只有无尽的体谅和说不出的感伤。
对于张爱玲而言,胡兰成是她“毫无指望爱着的人”,那桑弧就是她另一个“可念不可说”。
窗外雨声淅沥,张爱玲像极了“慕春”的少女。
她出神地凝望着窗户上滑落的滴滴细雨,细碎的滴答声似乎能在她的心底激起一阵阵涟漪。
张爱玲
这是多久不曾有过的感觉了?张爱玲本以为和胡兰成的那段恋爱会让她彻底“心死”,不曾料想如今这沉寂的心再次有了清晰的“悸动”。
她想,这一切都归结于那个叫桑弧的男子。
1946年,独自躲在阁楼自愈“情伤”的张爱玲收到了柯灵的邀请。
“想要我写一部电影剧本?”
张爱玲本能地摇摇头,这怕是不能行的。一来她此时心境不佳,并不是创作的好时期。二来,在此之前她从未接触过影视剧本的创作。
面对张爱玲的拒绝,柯灵只是微笑地劝说:或许你可以尝试一下,毕竟我也是“受人之托”。
张爱玲疑惑,这时节竟会有人特意指名道姓的让自己写剧本,也算稀奇。
幼年时期的张爱玲和弟弟
几日后,张爱玲终于见到了那位赏识自己的“伯乐”,著名的影视导演——桑弧。
张爱玲此前并不认识桑弧,桑弧却对张爱玲“神交已久”,可以算做她的忠实读者和“粉丝”。
彼时“文华电影公司”刚刚成立,桑弧作为公司的艺术创作负责人,身负重任。
他知道对于公司而言,需要推出一部优秀的片子讨个“开门红”。只是这优秀的片子离不开好剧本,找谁来写也是一个难题。
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桑弧透出了一个名字:“不若找张爱玲吧。”
于是,就这样,原本素未谋面的两个人有了交集。
桑弧和龚之方上门拜访的时候,张爱玲依旧是一身素爱的旗袍装束,神色清冷又桀骜。
只是那时的她脸上除了疏离,还有几分“情殇”的倔强与脆弱。
这种特殊而复杂的气质是桑弧从未见过的,他只觉得心底似被羽毛轻轻撩拨了几下,有些微微发痒。
这场会面之后,张爱玲终于松口答应了和桑弧的合作。这让桑弧兴奋不已,隐约又有几分别样的期待。
只是那期待具体为何,当时的桑弧并不清楚,也未曾料到他们最终的结局,一如开始那般梦幻又疏离。
张爱玲也说不清楚和桑弧的相遇是幸运还是不幸,只知道那段时光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平静与温柔。
1947年,电影《不了情》问世。这是张爱玲和桑弧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影片一经播出,顿时火爆整个上海。
桑弧清楚,影片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离不开张爱玲的功劳。所以他待张爱玲的欣赏和敬佩又高了一个“阶层”。
图中为张爱玲
而《不了情》的问世也让大众看到了张爱玲新领域的才能,一时之间,社会对张爱玲的评价风向有了极大的转变。
从原本的“汉奸妻子”、“沉寂作者”,蜕变为影视编剧界的新起之秀。张爱玲以另一种强势且瞩目的方式再次回归到读者的视线。
即便张爱玲并不很在乎外界的流言和评价,但口碑的转变,多少让张爱玲的心情轻松了不少。
她“古井无波”的心似乎再次焕发出了“生机”,她又找到了一个排解和抒情的方式,张爱玲也开始真正地爱上了这个新的“职业”。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张爱玲和桑弧一鼓作气,继续创作。
很快,新的电影《太太万岁》再次席卷上海影院。
这部电影中的“太太”没有所谓离奇坎坷的身世,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婉转故事。她的事迹就像木头心里的涟漪花纹一样平淡。
所有的故事情节只是简单地聚焦于当下,平淡且日常。可就是这俗世烟火中的喧嚣与寂静,出奇地打动人心。
很多人都发觉,张爱玲的创作风格有了极大的转变。不再那么悲伤悲剧,而是平静又从容。
这让不少读者不由得好奇,张爱玲创作时的心境转变。
图右为张爱玲
能够让一个情伤累累的作家放下伤感,那多半是有了新的“情感寄托”。所以人们纷纷揣测张爱玲是否有了新恋情。
至于绯闻的对象,自然是和张爱玲日日相对的合作搭档——桑弧。
面对外界的打探和询问,两个当事人始终没有正面回应过。反而是他们的共同好友龚之方出面表示。
“爱玲和桑弧是君子之交,绝对没有私情。”
张爱玲和桑弧之间有没有私情不得而知,但龚之方的回应却犹如“欲盖弥彰”一般,给这份暧昧又模糊的感情多增添了几分谈资。
“吃瓜群众”再次陷入热议。
其实,不仅仅是广大影迷和读者,就连龚之方都在两人中间“嗅出”了别样的情愫。
张爱玲
在他看来,张爱玲和桑弧年龄相当,才华相配,可谓是一对“良配”。而他作为旁观者,也多少看出两人之间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味。
龚之方心道:索性由他为二人保个媒罢了。
龚之方前往张爱玲的住所探望,几番闲话之后。龚之方终于说明了来意。
让他意外的是,张爱玲既没有一口答应,却也没有一口拒绝。
午后的阳光顺着窗棂投射进来。
张爱玲消瘦的面颊泛上一层朦胧的光晕,她只是微垂着头,看不清神色,只有卷翘的睫毛在忽闪忽闪的颤动。
张爱玲母亲
不知为何,龚之方似能在她身上看到几分落寞。
长久的沉默之后,张爱玲依旧未曾开口。只是微微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最后再一次摇了摇头。
这三番摇头让龚之方有些摸不着头脑,只觉得该是拒绝,却又像是不舍得拒绝一般。
龚之方意欲再次开口。
张爱玲却出声打断了他:“之方,莫要再说了……”
听到她语气的那一刻 ,龚之方这才断定,她在难过。
桑弧的电影剧照
看着阳光下“朦胧又脆弱”的女子,龚之方不再开口。只是沉默地陪坐着,日头西斜中,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暗叹。
夜幕降临之际,张爱玲久久不能入眠。她忍不住想,命运让她遇到桑弧,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她得不到答案,所以也没办法给予龚之方答复。
其实说起来,张爱玲和桑弧相遇的时机也格外“玄妙”,是对,也是不对。
说对,彼时的张爱玲恰逢失恋,满身心的伤痕都需要得到“治疗”,桑弧是有机会和她展开一场新恋情的。
但说不对也是因为失恋,张爱玲在上一段感情中受伤太深,尚未“结痂”的伤口依旧在“流血”,提醒着她不可再次轻易地爱上一个男人。
桑弧
这都是因为胡兰成伤她,实在是伤得太狠了。
张爱玲青春萌动的第一次初恋,却遇到了“能发生的关系一定要发生”的胡兰成。
即便是有了“民国文学女神”再侧,胡兰成依旧不知足。无论是护士小周,还是逃亡温州时,勾搭上的寡妇范秀美。
胡兰成的风流韵事始终不曾间断,而张爱玲想要的岁月静好,相携白首也早已经零落在战乱流离当中。
张爱玲自己表示:“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
此时的她可以称得上“千疮百孔”,“身心俱疲”。
在她彷徨无助,找不到归路的时候,遇到了桑弧。只是这是一场注定无望的爱恋。
桑弧
出现在桑弧面前的张爱玲,已经对爱情不抱有太多幻想和期待。所以张爱玲对桑弧毫无指望-----因为她坚信不抱希望,才能够避免失望。
这也是张爱玲无法直言接受桑弧的原因。
但她也无法果断拒绝。因为桑弧的出现,恰到好处地抚慰了张爱玲内心的伤痛。
桑弧和胡兰成不同。
胡兰成在年龄和阅历上都要远超少女时期的张爱玲,所以在他们的那一段恋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胡兰成,张爱玲则“卑微到了尘埃”。
桑弧电影剧照
而桑弧却没有胡兰成年龄和阅历上的优越性,反倒是张爱玲经历过上一段恋情后,成熟成长的不少。
而桑弧则对这个有些传奇故事的“天才女作家”有着深深的崇拜和敬仰,所以在桑弧和张爱玲之间,他们的主导者该是张爱玲。
所以一旦张爱玲退缩,那这份感情也就注定会无疾而终。
张爱玲脑海中一点点闪现自己和桑弧相处的点点滴滴,她们是那么的默契相投,又是那么的相隔甚远。
她忍不住有些自嘲,原来自己已经这般胆小,连爱一个人的勇气都不复存在了。
无论张爱玲心底如何地百转千回,在大众面前她始终未曾松口她与桑弧的恋情。
但事实上,在张爱玲和桑弧相识的数年里,虽然他们从未正面承认过两人的恋情。但一旦提起张爱玲的感情经历,桑弧又始终是绕不开的一个。
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是否和桑弧相爱过的话题,始终争论不休。这一切的争议都离不开一本自传体小说《小团圆》。
这是一本以张爱玲为原型的小说,读者发现文中那个英俊寡言的男二燕山,恰似当年的桑弧。
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张爱玲和桑弧,果然有过一段情。
那些他们不为人知的相处片段,都通过《小团圆》来一一还原。
在他们之间,没有当初胡张之恋那样的热烈疯狂。反而像极了一对平凡的“小儿女”,宁静又美好,只是两小无猜的单纯和澄澈。
张爱玲亲情缘薄,桑弧则是孤儿。两个自幼缺爱的人,对于彼此都有一种心照不明的怜惜。
文中他们依旧是电影创作的伙伴,在电影火爆影院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宣传他的“风头无两”,只有她可怜他永远是那十三岁孤儿。
张爱玲
他们的恋情除了至亲,没有旁人知道。
文中提到有次胡兰成(邵之雍)经过上海来看她,走之后她对桑弧(燕山)说:“这次和以前不同了,连手都没握过。”
桑弧(燕山)很大声的说:“一根汗毛都不能让他碰。”
她一面忍着笑,也觉得感动。
也就是这一次,张爱玲胡兰成彻底了断了。可以说,这时候如果没有桑弧的陪伴与支持,张爱玲很难如此决绝。
读者透过文中的琐事和片段,一一幻想出当年张爱玲和桑弧的爱情经过。只觉得依旧意难平,惋惜两个相互理解的人为什么没能走到最后。
只能说,依旧是胡兰成留下的阴影太重。不仅张爱玲无法跨越,就连桑弧和他的家人也无法跨越。
张爱玲
张爱玲因为过去的黑历史“自惭形秽”,桑弧也同样没有设想过“云端的才女”会成为他平凡的妻子。
更何况还有桑弧兄长的反对,既是为了张爱玲的职业,也是为了和胡兰成的那段往事。
素来乖顺的桑弧,从来不曾违背过兄长的意愿。
于是两个各有顾忌的人也就只能错过。
故事的最后,她问:“你预备什么时候结婚?”
他笑了起来:“已经结了婚了。”
1951年,桑弧结婚。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故事和现实的结局重合,两个人经年一别,往后余生再未相见。
有关张爱玲和桑弧的爱情故事始终犹如一个“谜团”,真相扑朔迷离,或许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桑弧与张爱玲
但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结局当是如此。
正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