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广岛
【德】麦考·帕默 著
郎伦友 译
第一章第二节
1.2 失踪的铀
投向广岛的炸弹(小男孩)据称装有总量约64千克的铀,其中易裂变的铀235同位素含量达80%;这相当于大约50千克的铀235 。而且据说这50千克实际发生裂变的不到一千克。那么其余的49千克哪里去了?(脚注6)
一些科学研究都曾寻找过这些铀,但所找到的都达不到这个数。四十万等人【6】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那些作者从一个在空袭中被掀掉屋顶的房子里的石膏板上采集了样品。这些样品是轰炸后不久降下的臭名昭著的“黑雨”的污渍。有关的石膏板如图1.2所示。
图1.2 带有黑色条纹的石膏板(照片源自【6】)。圆圈标明采集样品的位置。样品3——那个产生同位素数量最多的样品(见正文)——这个位置不是在板的表面,而是在板的上沿。
他们用质谱法对黑雨留下的痕迹进行了铀含量的分析,根据原子量分析出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同位素。因为铀在自然界里有较高的丰度,(脚注7)如果是这样,样品中被检测出来的铀有多少是自然背景的,有多少来自炸弹就成了问题。由于自然铀中铀238的含量超过99%,可以说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在那些样品中,同位素铀235/铀238的比值越大,就说明炸弹中铀的成分越大。
答案如何?
在检测的这些样品中,大部分同位素的这个比值都与自然铀的比值相差很小,表明炸弹中衍生的铀的数量微乎其微。用一个从这块石膏板上部采集的样品检测到的最高比值,与从未被居民清扫过的房屋石膏板表面采集的样品进行比较。这两个样品检测到的比值是0.88% vs.0.72%——这说明这些样品中的全部铀只有0.2%是由那颗炸弹带来的。
这个数值的确低得出乎意料,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么低。有人可能怀疑这些样品所含有的铀会不会全是炸弹衍生的铀。难道那些黑色条纹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跟黑雨根本没有关系吗?对此可以指出两点。首先,质量光谱分析法是高度准确的——铀同位素的比值不会因为计算上的原因偶然出现高偏差。
其次,除了铀235,作者们还在同一批样品中发现了少量的放射性的铯137,这种同位素是原子裂变的主要生成物之一。它的放射性半衰期比铀235和铀238短许多——只有30年。如此短暂使它不能在自然界里存在,因此铯是人工核裂变的信号标志。
如果你觉得以上两个观点不足以说明问题,请注意四十万等人报告【6】的数字——炸弹产生的铀的数量仅仅是自然铀的0.2%——这是我可以找到的关于广岛放射性尘埃的所有研究报告中最高的数值。因此,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数值太低是无效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拒绝所有其他的研究结果,我们就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放射性尘埃中有铀235。
我们可以断定,1945年8月6日,有铀235和铯137落到了广岛。然而,在尘埃中铀235的含量非常低,非常不符合宣称的核爆炸的说法。事实上,通过对公开的科学数据的更深入的分析,这个问题将在第三章里得到彻底解决。现在,让我们回到目击者关于这起事件本身的证言。当然,那些关于一场异常猛烈的轰炸的戏剧性的描述将会说明这个问题,难道还要为石膏板上的污渍费脑筋吗?
【脚注】
6, 有的人能够发现炸弹中铀的准确含量以及它的同位素的富集程度的些许差别,但几乎没有人得到政府或国际相关机构的认可。
7, 由于铀235在铀矿中的自然丰度只有约0.72%——其余的大部分是铀238——能制备出这么多铀235不是铀本身的能力。在3.5一节里,我们将讨论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不可能性;不过现在暂且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