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闲聊科学论文

(2022-07-01 19:58:22) 下一个

闲聊科学论文,原文贴在我的微博 (2021-04-15 11:40:57,从我的微博转来。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圣经·传道书

话说,17年前,在北美科学期刊上,我发了4篇论文,其中二篇为一著者。另外二篇为二著者。有篇二著文章的期刊分数达10分以上,因为该刊属医学临床专业期刊,其实,实验数据份量还不如我的一著论文。我如何评价自己?没有创新,只是对别人的理论进行认证和修补而已。算是人生的一点微小的经历,比灰尘还轻better than nothing,随风而去gone with wind,不值得去感怀和留念。当今,科学进展神速,像飓风翻滚,不知卷走多少科学蚂蚁博士。

国内国外情况都如此,不少论文都属重复,学术跟风没有何创新,往往沦为“科学垃圾”。即使一些大期刊上的科学发现,等到50 年后,若能有实用价值,算是巨大的投入没白费。

杨振宁先生说物理学“盛宴已过”。近年来科学的重大发现看似不少,中微子,希格斯波色子,引力波等等,但其理论模型其实在数十年前早已提出,而近年来理论的重大突破乏善可陈。生命科学创新有赖物理学的发展,因为所有新的发现需要更精密,可以量化的仪器。同时不同程度的造假情况越来越多,多数人在明知道有技术瓶颈的情况下,依然吹嘘自己的科研成果。

科学亦如艺术,只有负载人类精神,对人类自身审视有全新高度的才是创新,比如梵高那两把刷子,现在美院毕业都可以刷出来,但是,你不是梵高,你不在那个时代人类精神的制高点上,你再画那样的画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就算你画的比梵高再好,你也不是这个时代代表了人类精神新高度的伟大人物,你就只能是一个蹩脚的过时的模仿者。

 总之,科研道崎岖艰辛,做学问要沉得住气,顶级科学期刊能有文章发表当然好,但是,有人低调实干一辈子,默默无闻,无大牌论文,而其科研水平,最终获得认可。

三年前,斯特里克兰女士(Donna Strickland)荣获诺贝物理学奖,她的职称头衔仅为副教授,且58岁了。按科学界7年之痒标准,属于学术上的失败者,可能实验室也将关门打烊。她仅凭年轻时的博士学位时期发现而获奖。

Kati Kariko女士,无论是辉瑞的新冠疫苗,还是Moderna疫苗,这里面都有这位科学家至为关键的贡献(RNA-mediated mechanisms). 这位匈牙利来美国的第一代新移民,为了坚守mRNA研究,在四十多年的科研里,屡屡遭受挫折:在大学申请终身教职(tenure)被拒,一生没赚过6万美元年薪以上!多年来,更是被同事、同行嘲笑,否定,她更从没申请到过科研基金(grant),40多年来,她一直没有拿到过稳定的科研职位!直到全球疫情肆虐之下,直到前所未有的mRNA新冠疫苗问世,人们才知道了她不为人知的科研经历,而此时她已经66岁。应该有望夺得今年获诺贝医学生理学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baladirk 回复 悄悄话 哥们:写得不错。估计要伤了好多人的自尊心,有些人还在梦想得诺贝尔奖。所谓搞科研对几乎所有人而言都是混口饭吃,混个绿卡,养家糊口,仅此而已。真正能够醉心于科研而不顾一切的人微乎其微。
voiceofme 回复 悄悄话 和艺术家一样,成大家的太少,有的还是死了后才得到承认,但这也不能妨碍众艺术家们画些小画维持生计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