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改革开放初出国留学至海归的简要回顾

(2020-11-17 14:05:26) 下一个

改革开放初出国留学至海归的简要回顾

原文:革命出国回国大戏

 (2020-11-17 14:05:26)文学城网

首先,我要说明,我是经正常移民途径来北美,拿的是因私护照出国,国外居住20年仍属中国国籍。80年代,我所熟悉的同年代的知识分子,不少拿着2年公务护照出国,并签保证书一定回国服务,至今已放弃中国国籍,成为北美中产阶级,国际学者,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1988年秋,我曾经得到去意大利罗马当自费访问学者的机会,因为被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以"人才不能外流"为由而扣压,无法取得护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小学三年级时,进入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那是人生最大的舞台,当然导演在幕后,没有正派与反派之分,今天你是英雄,明天又变为跳樑小丑,随导演情绪波动和剧情的改变,小丑又可以回转成为英雄?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美国却在灯火阑珊处:

1977年文革结束。人间天堂在哪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美国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个年代,我所居住的省城「英雄城寨」,出国还是个很稀奇的词,而留学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城寨大学」医学院请来一位美国华裔专家开学术讲座,学校倾其所有,卫生大扫除三天,将校园内的附近农户散养的鸡鸭猪群扫地出门。

学术讲座在医学院北院红楼教学楼进行,院糸各级头头统统光临,梯形大课堂挤满莘莘学子,一睹洋教授风彩,兄弟我也是"崇洋媚外"的其中一员。打开天窗说亮话,有几人能听明白?大家都在装酷。唯一印象,是洋教授西装骨骨,端庄有礼,从苏联产的"伏尔加"轿车神采奕奕地走下来,而我们还处于的卡中山装年代。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托福」消得人憔悴

上世纪80年代中,当我"过五关斩六将"杀入京城去念研,「托福」考试早已热火朝天,声势浩大,学界精英通宵达旦排队抢考位,报名费19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29元,相当一般城市人月收入。中国各地的考生们肩扛行李,挤着火车来到北京,美欧大使馆前蜿蜒数百米的签证长队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每天人头攒动,人们自发形成新闻角,相互交流有关出国留学的各种信息,领馆门口排起了通宵长队,附近的居民乘机推出了出租躺椅的业务。看见一个个逼到"鸡血",兄弟我,感叹唏嘘,世界的尽头在哪里?置身于出国大戏中,我静观,只想"佛糸",不願当「托福」的奴隶,遭受美帝国主义的蹂躏。

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美国路

出国浪潮汹涌澎湃。只要你去北京各研究院所业务交流,就会听见人谈论出国宏伟大计,还夹杂着英语,西北人说的英语最酷,有浓厚秦腔味。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整个学界完全神经兮兮。军科院属现伇军人编制,竟然有人公派出国逾期不归。院里向美国要人,对方说,美国军人无论在世界仼何一个角落,都会随时听从国家召唤。那么一段时间,我发现周围的朋友们都失踪了,最后接到他们从海外发来的明信片,说,"小弟我,已经提前迈入共产主义社会",才知道他们已经登上了北美大陆。

「远离中国」几乎成为那个时代弄潮掀浪青年人幸福快乐的前提,才华愈高,愈是如此。只要你能出去,就是英雄,白猫黑猫,出国就是好猫。不计仼何手段都可以,即使被美国领事馆拒签N次仍不气馁,越战越勇,催人泪下,可歌可泣。我心里透彻,亮着,那些「远离中国」者,几乎都是人尖中的人尖,既有高智商,又不缺情商,能吹能侃能演能煽情,充满一片赤子深情。

我送过二位出国去首都机场,一个充满悲欢离合,天天挤满人的地方。有人,欢天喜地,一对眼睛用洋人的话来说「有天使在跳舞」,为了可以离开中国,去留学、去冒险。有人,心情忐忑,皱起一张苦大仇深的脸,为了未知前程。也有人悲伤流泪,只为了何日再聚。每一个人怀着不同目标,走向不同目的地。人生是梦,人生是戏,梦也好,戏也好,都在说人生变幻莫测,虚幻无常。有谁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风水轮流转,5G时代,「远离美国」「唱衰美国」又成为当年那批「远离中国」弄潮人的最高人生目标,婆家吃干抹尽,还要人家笑脸欢送。他们抱着孩子(技术)与婆家分手再见,回归娘家。毋庸置疑,爱国心切,是归来的理由,或许,还有是耐不住北美的荒凉,实验室的冷清寂寞。 你若不是衣锦归故里,谁知你读万卷书? 十年海外无人问,回国只图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王者凯旋归来,长江黄河金榜题名,翰林院士,贵族名位,日日高升,指点江山。虽不致大富大贵,却能够光宗耀祖。

海归中最有成就的,非我学长阿捞莫属。如今已被尊称「捞公,捞伯伯」了,他有摇滚歌星或电影导演风范,走起路来昂首阔步,非常有喜感,思路狂放,如果好莱坞拍他的传记片,他本人就是最好的演员,肯定会给华人世界带来视觉和想象的愉快。捞伯伯应该是「城寨大学最后一位人」,57岁初老之年上位于正厅级院长高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美港金枪不倒,出入于文化和商演之间,行走于科学和哲学之缝,批判文字从没有少写半篇,所有【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都仍在做,眞了不起,【捞公科学】。他是中西文化精致的结晶。

那些像阿捞一样成功的华人科学家为什么不留在科研条件优越的国外,自由发展自己的科学天才,去拿若贝尔奖?老实说,他们的论文是在实验中辛辛苦苦,经历一个一个失败挫折熬出来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但他们的学术再难攀高峰,国外处于这样的生活无忧的学者太多。阿捞他们的名字,仅限于范围极其狭窄学术行业,所谓影响力止步于同行之间。我曾经在加国某大学系主任门下打工,他是本土小白,那些通晓英语语境的学者有自己圈圈,除业务之外,他们之间有各种社交娱乐活动和话题,是学术的主流,掌握学术资源的话语权。第一代华人是外来户,只能说,专业英语过关,在社交方面,由于语境能力限制,和文化背景差异,他们,包括老印,都难融入主流文化。因此,无形中有文化休克感。这里要说明,就是生在国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第二代亚裔,也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性格张扬,耐不住寂寞,在国外说话没市场,几乎是自我冷藏。所以只能自我解放回国,比在国外滋润得多。

不少人是出口转内销后才成功。他们喜欢国内热闹的场景,场内场外,听众一片黑压压,水泄不通。这种场面在国外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们拿着历史,哲学家的腔调,透过四只眼的镜片,深邃而冷酷地盯视着看他们的人。其实,若是在海外,根本没有他们说废话的地方。他们在国内有发言的环境,在海外有吗?

精明人会捞,最谙熟利用机会,就看你会不会利用。不但要会利用,还要会装。装出气质、穿上唐装,仿佛鲁迅精神附体,装出深度、装出知识分子独立精神、装出思想、争取做到哗众取宠,才有影响力。

聪明能干的人在哪都如鱼得水。我是个纯粹的人human being,一个雕像样的人。 世上的人欣赏human doing,正在干什么,是否惊天动地,而且你拥有什么,知识和财富多少,human having.我衷心祝贺海归事业成功,事业发扬光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