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因詩而存在:讀顏崑陽先生《中國詩用學》
南山
我一直想著用一個言簡意賅的詞來形容顏崑陽老師,「國學大師」?在當今人人都可自稱「大師」的年代,好像有點不合時宜。「儒者」?顏老師學問遍通儒釋道三家,也不太合適。「詩人」?顏老師也寫散文,小說,評論文章,學術論文等等,「詩人」這個稱呼好像也不太合適?但我還是認為老師就是一位「詩人」。
高科技的互聯網確實能讓時間穿越,變短,時間追溯到2011年顏老師在淡江大學主持的「群流會講」,那時候還是音頻講學,當然現在已經發展到了視頻講學,我是每課必聽,老師的文章和書也看了很多,我說顏老師是「詩人」是有一定根據的:
其一:顏老師從孩童時期對詩就有「靈性」,並且順從這種「天性」,大學,研究所,博士都是中國文學專業,最重要的一點:老師在《中國詩用學》自序中的題目:「我,因詩而存在!」。
其二:按照顏老師的「源流學說」,詩是「源」,很多文體是「流」,老師一直強調作學問要回歸「原點」,所以說老師是「詩人」,實至名歸。
顏老師說他家裡有兩三萬本藏書,當時聽得我目瞪口呆,如果光看書名,平均每本書看十秒,不吃不喝得看三天三夜,如果裡邊的內容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得花多少時間?老師說「古典詩」是他一生研究最深,也是花時間最多的學問,也可以說《中國詩用學》是老師畢生心血的結晶,這是一把打開「古典詩」大門的鑰匙,無形中讓我們節約了讀兩三萬本書的寶貴時間,老師功德無量!
老師經常說寫或者讀古典詩,中國古代文史哲方面的知識都要懂,當代很多文人們捫心自問一下,中國古代比如陰陽,五行,精氣神等等這樣的基本哲學概念都懂了嗎?再如陰陽如何對立統一,如何相互轉化,五行如何相生相克,精氣神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這些都明白嗎?顏老師對這些如數家珍,所以老師這本《中國詩用學》寫的「玄之又玄」,不多讀幾遍,很難學到老師書中真諦。
顏老師自序說:「我,因詩而存在!」,希望老師也能帶上我們,「我們,因詩而存在!」大家一起把中國詩用好,學好。
顏崑陽老師書中寫道:「古人寫詩,不純粹是美學問題,而是士人階層所特有的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在古代士人階層的社會活動場域中,詩無所不在,士人普遍的將它當作特殊言語形式,用於各種社會互動行為。因此,詩之用是中國古代既普遍又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反觀當代,隨著社會發展,教育的普及,讀書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比古代不知道多了幾倍,但能寫詩,用詩的人卻寥寥無幾,而古代的讀書人幾乎人人都能寫詩。
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完這本《中國詩用學》給我的感覺就是:文人都應該會寫詩,用詩。為了讓當代人更好的寫詩,用詩,顏老師不厭其煩,歷朝歷代,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上上下下,裡裡外外,正面反面,國內國外等等等各個領域,各個方向,各個環節,事無巨細,抽絲剝繭般的用厚厚一本書的篇幅講述了如何寫好詩,用好詩,我讀後受益匪淺,對自己將來進一步提高古典詩寫作水平將有極大幫助。
讀完顏崑陽老師《中國詩用學》這本書,既然是詩用學,不寫首詩好像代表自己沒有學詩以致用,那麼最後就「用詩」一首贈顏崑陽先生:
寒山險路頂峰松,樹下常來可是翁?
今古同歸詩用裡,天人盡在用詩中。
術精孔老留風骨,德重後生由內衷。
不問世間雷雨變,孤行大道步匆匆!
贈顏崑陽先生 壬寅南山
後記:前邊寫了那麼多文字,感覺都沒有這首詩含義深刻,顏老師說過「詩是人生智慧的燈」,大家都來讀詩,寫詩,用詩吧,「我們,因詩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