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感受科大
姚新(770)
谢谢唐书记的介绍。唐书记让我来做这个报告,这种报告我从来没做过,而且,“科教报国五十年”,题目非常大。为了照顾我,他出了一个比较小的题目——《感受科大》。下面我来讲讲当年我在科大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3月份,我们到了合肥,在乘车去科大的路上,发现汽车怎么一站一站地往前奔,城里都穿过去了,还往前走呢?会不会走错了?就这样一直向前走,走到像是农村的地方,停下来,说这就是科大。下来以后发现,田园风光非常好,和国外的大学一样,都是在“乡村”里,多好啊!进校园一看,有两个小湖,非常漂亮,现在可能更漂亮了。
我们入学的时候,学校还没有那么多房子,来了之后没地方住,只好住在图书馆上靠近二教的这边,本意也许是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读书、学习上。大家看校史都知道,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都来到科大,曾记得有一年,科大招收了十多个省市的高考状元。
科大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思想都特别开放,敢想敢做。我来讲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科大当时招的一个学生叫史丰收,他会速算,在科大作了很多次表演,给他两个数,不管是多少位,你在黑板上刚写完,他就算出结果来了。尽管他那个算法现在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当时很了不起。当时科大就有这个勇气,觉得这是一个人才,就破格录取他了,全国各地多少所大学,他们敢吗?尤其是名牌大学,他们恐怕拍不了这个板。其实他的数学底子还是比较薄的,招来以后,成绩不太好,学校派老师专门给他辅导,对他十分关心,希望他在速算方面有所收获。第二个例子,就是段元星。此前,他在农村做民办教师。那时候,他利用自己土制的一些工具,用肉眼去看星星,观察到新星就向天文台报告。这件事让科大知道了,马上破格招进来了。这两个例子很能说明科大办学思路,敢想敢干,并不要求人人都要考第一名。分数很重要,它反映一个人的部分学术能力,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考试比不过别人而丧失信心,各人都有特长,特长都很宝贵。
少年班就是科大在77年首创的,除此之外,科大还做过一系列破格的事情。在学制上,科大采取五年制,一进来就上基础课,我们学数学就花费一年半时间,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还学了物理、光学、化学等。而我们真正学计算机,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的。根据国家规定,五年毕业生的待遇和四年毕业生的一样,科大就采取灵活措施,允许四年级学生考研,考上就等可以提前毕业,我们这届1981年就有人考研,考走了一大批学生,没考上的,上完一年以后再考。如此就有两次考研机会,这是科大非常灵活之处。
当初我上科大的时候,头半年在少年班,是所有人在一起上课,开的课比较少,就是物理课、数学课,数学课也就是学一些基础的,没有学微积分,倒是做了不少各式各样的数学竞赛题。老师认真地教,学生拼命地学。现在,有的学校怕学生玩游戏,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也玩,只不过玩的是数学“游戏”。我在少年班上了半年,到了78级就和78级少年班合到一块。
大学毕业考研究生时,科大老师的帮助非常大。我记得我们系教微机原理的赵振西老师问我:毕业以后你想干什么,要不要继续学习?要是出来找工作,你想干什么?当时我对将来毫无想法。他说:年轻人,你现在要是没有一点想法将来想干什么,你将来是要吃亏的!你干什么都可以,找工作也可以,读书考研究生也可以(当然他没有说创业,当时没有这个说法,我想现在他会说想去创业也行。),但是你一定得有个想法。有想法和没想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些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我就开始思考毕业后干什么。当时想多学知识的大环境下,有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我考研究生考哪里呢?考虑要考好地方,就是比较重视研究的地方。那个时候,多数考中科院的研究生,赵振西老师则说:“中科院是国家做科研最好的地方,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科大是一个理科为主的学校,虽然是理工科,但是理科是强项,工科是弱项,你如果想做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你都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拼起来的,那么这研究是做不下去的。”他鼓励一些愿意做科研的学生到工科所去,所以就大力推荐我考华北计算所。
华北计算所是电子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是做专用计算机的千人大所。这一去,无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正体会到了“文革”的时候经常说的苏修美帝卡我们的脖子,稍微好一点的计算机都是国外禁运的。当初我参加的项目是仿制国外某大型机,另外还有个小组是仿制国外某小型机。怎么仿制呢?就是从源代码开始读,通过反汇编一点一点地啃指令集和体系结构,直到消化了解。虽然我没有具体做电路板,但是我建议同学们,如果想做研究,不妨看一看哪个地方是做大工程的?在读硕士期间做大工程,将来做理论研究、读博士,一定受益匪浅。做工程一定要有好奇心,因为做工程必须非常仔细。
对于做研究,我有一些体会。要深入调研,了解人家做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写综述报告,这里有学问。综述报告(Survey)和评论(Review)有一个根本的区别,Survey 有点像中国古话说的“人云亦云”,Review 则根本不同,中文翻译为“评论”,就是加进了自己的评论。我经常跟同学说,读书一定要读进去,书本上的知识总能读懂的,读一遍没感觉,读两遍不懂,读三遍一定会懂。难的是什么呢?你读不到的是什么呢?是这些文章背后的辛酸苦辣。打一个比较牵强附会的比方,大家现在在高中就会微积分,但是你把这个时间往回算算,你是牛顿,是莱布尼茨,你才知道什么是微积分呢,但你想没想过,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牛顿,你会不会发明微积分?现在是老师教你,教你极限、微分的概念,告诉你微分和导数是怎么回事,可牛顿的老师没教他微积分,他搞通微积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读文章时最有用的东西就是去慢慢体会作者在文章背后的想法,其实这个学习方法也不是我发明的,很多老师都提到这个问题,当初老师给77级少年班学生作讲座的时候,就曾经启发过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获取知识有极大的乐趣,一有什么新文章,就拿来读。但是比较少会停下来想想,作者写这点东西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是作者的话我想得出来吗?如果读书读文章能想到作者是怎么得到这个想法的,那可就是读进去了。从很大意义上说,学习知识是容易的,但要发明新知识并不容易。我们要敢想,科大学生在思考问题这方面很有长处,这是科大学生特有的,应该大力发扬。
科大地处合肥,天时地利人和中,地利没有,交通不便。虽然大家都喜欢田园风光,但毕竟交通不便。大家不要笑这个田园风光,世界上有名的大学,是在大城市里的多还是在小城市的多?美国我不太熟,英国的大学,如牛津、剑桥,都不在大城市,离大城市很远。城市这个东西大家一定要两方面地看,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有人说科大在走下坡路,这也要一分为二,因为判断一个学校是好是差的标准极难定,目前一个比较时髦的办法就是查排名。英国著名报纸《The Times》每年对全世界的最佳大学打分,他们的排名从2004年开始都放在网上,有名的大学都在这里面,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大家可以看看2004、2005、2006、2007年的排名,这个比较有意思。2004年,中国有5所大学在世界综合排名位列前200名,北大第17名,清华第62名,科大第154 名,南大第192名;到了2005年,北大是15名,清华是62 名,复旦是72名,科大是93名,南大是150名,上海交大是169名;2006年,北大是14名,清华是28名,复旦是116 名,科大是165名,上海交大是179名,南大是180名;到了2007年,北大是36名,清华是40名,复旦是85名,南大是125名,科大是155名,上海交大是163名。这个排名表有个好处,它把统计数据都给你列出来,你的师生比例、外国学生的人数、平均发表文章数,还有图书馆的藏书、学校经费等。哪一个指标和科研关系最密切呢?那应该是文章引用数吧,发表文章每年都应有一个指标,即发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从2004到2007,除了2004这一年以外,以人均被引用次数为标准,科大一直是中国的领头羊。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启发,就是说大家在看排名的时候,和读文章一样,一定要读进去,才能知道真正的事实。大家来到了科大,,总想学到点什么东西吧?一定要尽量从老师和学校多吸取营养,提高科研能力,而且写出来的论文大家要愿意看。
科大本科三年级以后,进入大学生研究计划,这是个非常好的计划,很少有学校有。这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在大环境下可以提高理论、科研的能力。第二,可以改善人和人的交际关系。我不是要鼓吹大家去搞关系,但是大家不懂得搞关系也不行啊,我说的是正当的关系,学术的关系。大学生加入到科研小组,要和老师交流,也要和一些硕士生、博士生交流,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必要,也是除学术以外应该学习的。第三个,就是一部分同学想出国深造,可在国外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申请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推荐信,找谁写推荐信?一般是毕业设计的老师或者教过你的老师。你想想看,除了毕业设计的老师写推荐信,谁还能给你写呢?推荐信要把被推荐人整体地展现出来,你的任课老师对你了解并没有那么详细,你要是加入一些大学生研究计划,你会多了一个支持你、给你说话和给你写推荐信的人,而且这个人说话非常有利。第四,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一开始比较难,但大家科研做得好,真正钻进去了以后,它也不是特别难的事,你越早进入研究,就有可能越早发表文章。你再进一步想想,如果你要继续深造,无论是到国外申请,还是到国内好的单位,发表的文章,是非常强的证明,证明你这个人做研究有潜力。
我不鼓励大家死读书。在大学的时候我也是喜欢玩的,大三加入学校的篮球队,天天去打篮球,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在科大读博期间,继续加入球队,照样喜欢运动。所以并不是说大家一定要整天学习,学习是为你将来的前途做准备。无论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即使你想创业,在校期间都应该多做准备。大家学习好并不耽误玩,要学得好也玩得好,只要你把时间处理得好,大学生活都应该会很愉快。
最后,我想说一件事。我现在在科大带博士生,有个实验室。很多国内的学生和老师说,国内外差距在软件上,不是在硬件上。软件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有些学生不能抗拒对花花世界的吸引力,在学习上钻不进去,给人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可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科大的学生仍是刻苦用功。我这个实验室是自然计算与应用实验室,不是什么重点实验室,甚至连学校的重点都不是,2004年初建成,当年开始收学生,2005年,实验室的学生已发表了1篇文章;2006年,发表文章数达到10篇;2007年,共发表19篇文章;2008 年迄今发表文章 13 篇。这些文章 99%都是以学生为主发的。这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和信心,科大学生的能力没有变,他们还是一流的!去年,在新加坡召开国际学术年会,我们有两个博一的学生投稿以后,都拿到了奖励基金去开会;2008年,年会在香港召开,我们又有4位学生拿到奖励基金去开会;明年年会在挪威开,我对学生说,你们要上挪威的话就得再加把劲。
最后,我要感谢科大的培养。1990年,我到澳大利亚去做博士后,实际上当时科大对我是非常照顾,给了一个公派名额,但我没用这个名额。去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后,实验室副主任对我说,你拿到这个博士后职位很幸运,因为我们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一直竞争不过应用数学、物理和系统工程,这次多亏核物理系的系主任刚刚去访问过科大,对科大印象很好。在评审会上,他说合肥这个学校我去过,很好的大学,这句肯定科大水平的话很重要,也很有分量,因为他是澳洲的名教授。今年4月,我到台湾,其中有一站在新竹的交大做讲座,主持讲座的教授说,中国科大我听说过,我在哈佛读 PhD 时,几个成绩比我好的都来自中国科大。科大在国外得到认可的相对来说比国内要更多一些,我希望今后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尽量往国际高水平上走,不要在国内与他人比,这对你自己有好处,对你将来更有好处。
谢谢大家。
2008年5月26日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