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 建校60周年庆
我挑着木箱上中国科大
林德应(5805)
时光飞快地流逝,六十载光阴一晃而过,想起 1958 年上科大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八月的一天,我在田间种菜, 走在附近大路上的邻居喊我,说是磨头街上有我一封信。我快步走去拿,拆开一看,是给我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入学通知书,我非常高兴。但我母亲说:北京那么远,你又没有出过远门,走丢了怎么办?再说家里又没有钱,怎么上学。还好,大队书记知道这件事以后,借给我60 元钱,于是我就有钱上学了。上学时,我挑着担子,一头是木箱,装着衣服等, 一头是棉被,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从福建农村老家到北京,历时五天。路费花30多元,在当时是一笔巨资。我7岁时父 亲早逝,母亲寡居,家里经济困难。我去科大三年,大三读完第一次回家,读完五年大学毕业后,一位老师借我路费, 第二次回家。工作后才还了大队60元钱。
郭沫若是当时的校长,他爱生如子,捐赠他自己的两万元稿费,帮助缺衣少被的学生过冬。郭校长来科大,在学生食堂与同学们一起用餐。有一次有个同学说:郭校长,你一来学校,食堂就吃得特别好,你走了,就没有这么好了。郭校长听了,只是笑一笑。那时,国家给学生的最高助学金是每人每月15 元。除了伙食费每人每月交 12.5元,剩下的2.5元作零用费。那时的钱很值钱,每月12.5元的伙食费,就可以吃得很好,大概能顶得过现在的800-1000元。59年后, 国家经济困难,个个吃不饱饭,经常挨饿,但同学们依然刻 苦学习。
科大是大师云集的地方,一些我国最有名的科学家和专家学者,都亲自给学生上课,而且往往是亲自上基础课。钱学森是科大的力学系主任,他有时还会给全校师生做报告。 因为机会难得,我每次都会去认真听讲。我还自学了钱学森在美国论著的《工程控制论》,很受启发,增长了不少高科技知识。严济慈教普通物理课,有时也会给全校师生做物理方面的报告,不过次数没有钱学森的多。华罗庚是数学系主任,我也去听过他的讲课。我是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系主任是科学院电子所的所长顾德欢,他没有教课,很少来学校。 陈芳允是我们的电子课程的老师,他是863计划的4个倡导者之一,后来是我国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他以前在英国留学,担任过马可尼公司的工程师。吴有训是我们的普通物理课的老师,他以前留学欧洲,是国际有名的物理学家。他的讲课生动、活泼、有趣,我们很喜欢听他上课。这些科技老前辈的不同风格的讲课,给我们同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郁文是当时科大的党委书记,为人宽厚。60年代困难时期,大学生每人每月只供应半斤糕点。有一次,有个同学在宿舍,把其他同学的糕点偷吃了,被发现。郁文在一次全校报告中提到这事,他说:国家经济困难,难免发生这类事情, 只要承认错误就行了,只要稍加批评教育,以后改正就行了,不要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不要给予处分,更不要胡乱上纲上线。
科大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头三年上基础课:主要是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电动力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我在科大时,物理、数学、化学、四大力学的成绩一直是稳居全系第一。接着上一年半专业课,我学的专业课是:微波、天线、电波传播等。五年级下学期做毕业论文。那是1963年上半年,我在科学院电子所天线室做毕业论文。室主任曾献泽对我的毕业论文比较满意。他要我毕业后留在电子所工作,我当然很高兴留电子所工作。
在科大五年的学习,我掌握了扎扎实实的理工科基础知识。科大所系结合、理实交融、理工结合的教学,对培养我的创新能力,极为有益,使我以后在航天部的高科技工作中得心应手、非常顺畅。当时,党中央作出战略决策,要搞原子弹、导弹、卫星等高科技战略性武器,需要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1965年底,电子所集体并入航天部5院504所。我主要从事卫星、洲际导弹的无线电测控技术,设计自动跟踪天线系统,用于地面站自动跟踪高空飞行的卫星和洲际导弹。 这些自动跟踪天线系统中的电子部分都是我设计的。当时, 这种独创性设计的“自动跟踪传感器”,在世界上也是独一 无二的。有了这种高性能的“自动跟踪传感器”,我国各卫星地面站的自动跟踪系统,一直工作得很稳定,可靠性很高, 灵敏度也很好。这种“自动跟踪传感器”,接着又在我国第一次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时,派上了大用场,成为成功锁定洲际导弹运行轨迹的引导系统。 因为在自动测控方面和其它技术工作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我多次受到表彰、立功受奖。而这些贡献,都是源于母校的教育培养。今年是科大60周年庆,作为科大首届毕业生,60年前校园生活历历在目,勾起了许多鲜活的回忆,以此拙文,献给科大,愿母校越办越好!
2018年4月29日
照片说明:80 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发无人机,无人机 由当时的西安航空学院研制,机上的电子测控、摄像、和图 像向地面无线传输的系统由重庆大学的杨士中教授担任总 设计师。杨邀请我去科学院上海华东分院光机所参加方案论 证会。
以上照片是论证会期间合影,左起:林德应、陈芳允院士(我的老师)、杨士中院士。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