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另一种历史》:https://youtu.be/zfiqQGQ0p8A )
52) 斯诺访谈
那天是1942年2月24号。年轻的斯诺应邀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坐下后有点拘谨,罗斯福帮他点燃了一支烟。※ 据斯诺记述,这支烟使他觉得“总统平易近人”。
“埃德加,虽然你才是真正的记者,但今天我来采访你。”
年轻人感到放松多了。
罗斯福开门见山:“我是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认识你的。你已经算是个中国通了,埃德加。我们可能会谈到敏感问题,所以不供现在发表。”斯诺点头答应。之后莉汉德小姐和麦金太尔医生陆续退去,留下两人,侃侃而谈。
“咱们说说中国吧。那里到底怎样?中国人喜欢我们吗?”
斯诺于是举例:“我在中国内地访问,人们听说我是美国人,往往伸出大拇指这样说:‘罗斯福,顶好!’但对别国领导人却没有这类表示。无论斯大林、丘吉尔或者别的谁。”
罗斯福笑,又提起他常挂嘴边的老套故事:“说起来,我的外祖父老德拉诺,早年坐帆船去中国,呆了好多年。他持股的拉塞尔公司,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还开辟了长江第一条班轮航线……老人家相当了解、并喜欢中国人。但讨厌日本人……我本人对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要从童年算起。10岁开始集邮,第一本集邮册就都是中国和香港的邮票,那是母亲送我的生日礼物。
“连家里的陈设摆饰都是中国式的~比如给婴儿洗澡和浇花用的青花瓷壶,还有召集孩子们吃饭用的中国铜铃……噢,埃德加,很高兴你我俩人~对中国的看法一致。”
后来的问题,多由总统提出,斯诺作答。果然是一次采访。
~中国人和我们相处,要比和英国人相处得更好吗?
~俄国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比我们美国大吗?知识分子中掌握俄语和英语的,那一种更多?
~埃德加,我年轻时印象是,中欧混血儿长得满漂亮,而且奉公守法。你认为呢?中日结合的后代,又更像哪一边?
~给我说说,对蒋的看法?
~埃德加你也在俄国,见识过苏联共产党人。那么你接触的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共产党?
~抗日游击队用什么装备?吃得饱饭么?怎样作战?有多少人?指挥官受过哪些训练?
~埃德加你认为,我们该怎样帮助中国,才能做到最有效呢?
连珠炮般的问题,使斯诺应接不暇。※这些问题见于埃德加·斯诺对该次谈话的记述。
作为补充解答,斯诺还把一本自己评价很高的书《人民之战》送给总统,书里描写了1939年的中国抗日。作者是24岁的波兰人~艾培·爱泼斯坦。但由于担心作者过于年轻,也许偏颇,更因为战事繁忙,罗斯福还没来得及读。
……
现在他回想起来,与斯诺那次谈话仍然未免失之于浮泛,缺少针对性。更多是表达了好奇,以便加深总统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而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谋略。
得到的,也更多是悬念,而不是答案。
但如今这次,一批美国人驾驶轰炸机,在东京创造奇迹后飞往中国,向世界宣告了:美国,不只会被动挨打!
现在那里,还有一个他的卡尔迅。正在辛劳构筑着香格里拉工程……那可是总统本人的“战略级动作”。
天色已经发亮,星星还在眨眼。
它为什么不肯移动、或者坠落呢?是有什么故事要讲吗?还是要给我一些暗示?~到那颗红色星球上,去寻访一下命运或者机缘吧?还是提醒我,这次不要错过什么?
可我必须……哦,必须睡一会儿了,总统想。
53) 警卫队长
陕北,安塞东南的山谷。
暗夜中,亨利·惠特赛少尉自豪地发现,自己虽然是随后才跃出机舱,可着陆的位置比“瘦老头突击大队长”更早、更准确,而且没有被降落伞拖带、滑倒~他很得意。
他跑去帮上校解下伞囊,发现他飞行服肘部已被划破,渗出血迹。连忙掏急救包,边包扎边关切地问:是否伤得重?因为本该自己来负责上校安全,他为此而内疚。
“不碍事。少尉,你多大了?”
“23岁,长官。”
“只比我儿子大1岁。我说亨利,你跳得可真不错。”
“谢谢。”惠特赛很高兴地听他把称呼改成“亨利”。
“你哪里人?父亲作什么?”
“德克萨斯,长官。我父亲是石油工程师。”
“你自己有什么爱好?”
“我喜欢摆弄机械,长官。”
他们边说边向篝火走去。
微明中,十几个穿着土布军装的人,向他们跑来。为首一个虎背熊腰的山东汉子~像个军官。阔步走到卡尔迅面前,敬军礼:
“报告!警卫队长孔庆德,奉命,前来迎接你老人家!”
卡尔迅仔细端详来人。忽然惊喜叫道:
“嗨,嗨!孔?天哪,怎么是你?”
两人于是热烈握手。卡尔迅随即开始用生硬的中文说话。
惠特赛印象中沉默严肃的上校,完全变了样子,简直有点手舞足蹈。少尉惊奇地问:“你们……认识?”
卡尔迅这才想起惠特赛:“亨利,我来介绍!这就是我亲爱的孔~密斯特孔庆德!营长或者团长~现在不清楚,他们没有军衔。4年前我在华北敌后,通过正太铁路日军封锁线,正是他带部队全程护送!过铁路时,他拉着我的手!呵呵。还有一点你不知道,他可是中国那位孔夫子的直系、第73代后裔呢。”
然后又转身和孔欢快地,说着南腔北调的中国话。
“还有啊亨利,我提到过~1937年袭击日寇阳明堡机场那次著名战斗,就有孔和他的营,实地参战!这一仗是我决定前往华北考察八路军的缘由~在国府军那边,我找不到这类战例,却总是听到令人难受的失败消息!哈,那时的孔……只比你大不了两岁,却已经是营长了。”
末尾这句话使少尉颇受刺激。
他不由得仔细打量几番那位圆头小眼、健壮朴实、略带土气的“孔军官”,对他产生了兴趣。
……后来不久,上校送给少尉一本自己前年出版的新书《中国双星》。惠特赛在书中找到了关于孔的记载:“我们一起行军。孔穿着一套缴获的日本皮毛衣服,潜入封锁线时,轻手轻脚,迈着豹子般的起伏滑步……他一路上真是顶呱呱的,能叫出全营每个人的名字。”……
“我看见3个降落伞哪,还有一位吧?”这时孔庆德问道。
“还有一位么……是个沉默的伙伴。”
摔裂的箱子在河滩上找到。一些人在折叠伞具、收拾现场,围拢的八路军战士牵来了马匹。
尚未骑过马的惠特赛,学着上校的样子骑上去。惊奇地发现自己这匹马的黑耳朵比别的马要长两倍。
这是为什么?他不好意思问。
54) 组织上呗
小队伍在黎明中兴奋而沉默地前进。
“孔,你们129师,应该在晋南豫北呀,怎么你,会跑到这里迎接我?”卡尔迅不解地问。
“没啥!也就六七百里地儿呗。俺俩人,骑马跑了三天两宿!要不是过黄河,还能更快呢。”
“干嘛要费这么大周折?这里不能派人么?”
“组织上呗。忒重视介个事儿!也重视俺呗。”孔庆德山东腔不改。“谁让俺,认识你老人家哩?介可是俺的光荣呐~朱总司令命令一下,邓政委就把俺给派下了。”
“啊哈?是他们。”卡尔迅转向惠特赛:“4年前我和孔的营一起生活几个月。观察他们行军、打仗。对了亨利,你明白‘政委’的意思么?”
惠特赛摇头:“是……苏联那种?”
“嗯,还不算离谱。回头我给你讲邓的故事。他从法国回来。我们在大雨中认识,交谈了好几天。”
后来惠特赛在书中,也找到这段记载:
1938年7月16日,河北省南宫县,持续两天的大雨延误,使我有机会与徐向前、邓小平交谈……南宫是个水果之乡。这儿抗日根据地有8000平方英里,面积和马萨诸塞州相当!邓靠在椅背上吃着水果,活跃地讲起《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我则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之相对照。
邓年轻时在法国考察过工人运动。
他身材矮胖结实,头脑像芥末一样敏锐。
讨论国际问题时,邓熟悉情况的广度令我吃惊。
有件新闻弄得我目瞪口呆,邓说:“去年,美国向日本人提供了他们进口武器总数的一半以上。”
“你肯定?”我曾认为美国理当拒绝把军火卖给侵略者。多么无知啊!邓告诉我:消息来源是年底的美国新闻电讯。就是说,是美国人自己披露的。我很尴尬,分辩说:“必是电讯搞错了。”我不相信美国会介入中国所遭受的杀戮和蹂躏……
※ 以上两则,载《中国的双星》1940年版。略有精简。
令亨利印象深刻的是:
书中说那位邓政委,他的头脑“像芥末一样敏锐”。
55) 你老人家
一路上,孔庆德不时地为上校和少尉牵马拉缰、清理障碍。
“介回呀,俺们又能听到口琴啦。你老人家,那口琴吹得可是真好哇!”孔庆德一口山东腔。
“我带着呢,”卡尔迅不无得意转头道:“亨利,他们有一首《游击队之歌》,我常演奏它。现在我部队里那些陆战队员都会唱……那是很特别、很生动的一支曲子,适合口琴。”※ 80年代一本介绍卡尔迅生涯的书名即为《口琴与匕首》
“俺那些战士哈,都挺想念你老人家哩,大伙老是念叨。”又走了一阵,孔庆德由衷地说。
“喂喂,孔庆德老弟!”卡尔迅夸张地提高了声调,“我要抗议。为什么我成了老人家?我46岁不假,那么显老么?”
“啊?……介个介个,”孔庆德一脸诚挚的困惑和淳朴的尴尬,口吃起来:“介个是俺家乡,对人尊敬,才这么叫哇!……你你你当然不老,可总是贵客哪!叫个啥好呢?先生?可你是个军人;长官?俺队伍不兴那套。同志?那是俺党内称呼;叫哥哥?不合适,俺比你小16岁。叔叔?可俺咋说也30了,叫不出口呢……”
“上校,可以叫他上校。”惠特赛有点听懂了,加入史迪威司令部后,他已开始学习中文。
“对呀对呀,上校!”孔庆德拍手认可,转身与惠特赛聊起来。“那年呐~四年前,上校还是个上尉。我就说过,介个人嘛,赶明儿准能当将军!介回他比那年呢,皱纹虽多了点,可一点不老!你瞅他那体格~钢筋似的,打仗错不了!”
“叫我‘老卡’就很好。”卡尔迅认为。
“以前你们叫他什么?”亨利很乐于同这位年轻的团长攀谈、对话。
“那会儿?俺是叫的‘参赞’。可他现在不是外交官了呢。”
“上校他,现在是~特种突击大队,指挥官。”
孔羡慕地攥攥拳头:“突击队呀?真给劲!”
这时卡尔迅说:“我差点忘了,孔!该祝贺你呢~你在那什么,大杨庄?缴获了日本天皇御赐的大炮!用手榴弹和大刀片夺来的?了不起!”※ 真实战绩,中国军事博物馆陈列品。
“啊啊?是呢是呢!介个,你老人家……上校咋也知道?”
“1940年我又一次来中国。八路军战绩我很注意搜集。我还听说,日本人要花高价,把它赎回去呢。”
孔庆德连连点头:“是呢是呢,美得他们。那一仗过瘾!俺们光脚摸上去,无声无息。砍翻几个,大炮拽起就跑!可惜就3发炮弹呗。打光啦,炮没用,俺把它埋了~别让鬼子找了去。”
“孔,你们还是很缺少弹药吧?”
“可不是咋的。要不,咋就能牺牲那么些个老战士。”孔庆德脸上掠过一丝伤感,沉默了。
※ 本书完稿时孔庆德中将仍在世,97岁,前武汉军区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