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杨在参加一场媒体线上讨论会时,对目前的全球经济局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新冠疫情对世界金融秩序产生的冲击,其威力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史无前例,总结来看共有六个方面值得关注。本人经过编辑整理后现分享如下:
一、“美元荒”的蔓延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这场危机在刚开始爆发时,全世界就出现了“美元荒”。历史上,美元荒出现过几次,最近的一次就是十二年前的金融危机。每一次美元荒之后都产生了一个确定的结果,那就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垄断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依赖度提升,获益的当然也是美国。
二、救市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经济金融化加剧
疫情发生之后,各国政府为了稳定社会和经济,大量发放救助金,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直接补助个人。另外相当一部分通过贷款和债券的方式被注入了金融市场。政府的初衷是希望用这些钱帮助公司度过难关,但现实却是,有很大一部分资金以股票和债券的方式留在了金融市场里。金融市场的水涨船高,将导致更多的热钱涌入股市、债市、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原本就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金融化”现象,将进一步加深。
三、供应萎缩,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在增大
很多人把这次疫情遇到的问题和上次SARS对比起来看,实际上,SARS和新冠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SARS的时候生产没有受到影响,需求受影响稍大一些。所以,SARS后,全世界依然是通货紧缩。新冠疫情不同,疫情发生后,大部分地区民众禁足,甚至封城、封国,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不能流动,大部分的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供给出现紧张。
就算经济重启了,因为疫情还在延续,企业的产能也无法完全恢复,与此同时,市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使得物流配送等相关环节成本暴增,当过多的资金追逐定量的甚至是更少的产品时,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虽然很多西方国家的政府已经承诺向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注入大量资金,但在疫情没有真正过去之前,没有企业愿意冒险马力全开。世界经济很可能因此陷入长期慢速运行的状态。
四、货币放水导致资产泡沫化,贫富差距快速拉大
危机过程中的调查显示,很多人如果一个月不开工就没饭吃了,有的两个月、三个月,多数人都撑不了几个月。企业也是这样,企业规模越小,这种情况越严重。实际上,大部分“量化宽松”的资金都到不了一般民众和中小企业的手里,而会集中到资本所有者的手里。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显示,经由金融手段(比如量化宽松)所提供的救助措施,在对经济恢复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可能也会加剧贫富不均和社会矛盾。
这是因为,在疫情蔓延之时,市场上的大量资金不会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股市、债市和房地产市场,即所谓的虚拟经济领域。由于持有股票、债券、房产等资产的人大都是中产以上的高收入者,资金流动的这种格局,会增加资产所有者的收入,进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五、企业不良资产大面积增加,经济面临巨大冲击
疫情迫使经济按下了“暂停键”,这种情况下,企业过去的借债很有可能变成不良债务,对应到债权人,则是不良资产,这样,典型的金融风险就会产生。
金融运行的基本法则是有借有还,所谓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有偿转让,有偿,是金融活动的要点,那么,有偿如何才能实现?基本程序是,资金到手后需要在企业形成产品,能够卖掉形成利润。但是,疫情使得这些链条中止了,于是,可能有相当份额的现有资产会变为不良资产。如果资产成为不良资产,经由资产负债表效应,整个经济便会面临巨大的负面冲击。
对于企业来说,借的每一分钱都不能赖掉,但是与这些负债相对应的资产却会因疫情的发生而贬值,所以企业需要调整资产负债表,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整个经济便会下行。而现在,这样的趋势正在全世界上升。
六、世界金融体系“去中国化”进程加速
这次疫情导致全球发生美元荒后,九国央行开始展开货币互换,但在安排互换的货币中,唯独少了中国的人民币。这种“去中国化”现象,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曾首次出现过,而这一次规模更大,意向也更加明确。无论在实体经济领域还是在国际金融领域,一个排斥人民币、排斥X国的“同盟”正在形成。
这次危机以来,各国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已经安排了三次。如果再回顾历史,上一轮次贷危机时也有一波美元荒。危机虽然发生在美国,对美元产生冲击,但是在危机发生后不久却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美元荒。当时也有一个货币互换的协议,其中就不包含人民币。如果联系到当时美国高调推出的“环太平洋的贸易协定,即TTP,情况就更为明显。在这个协议中,多数环太平洋国家都参与了,包括像越南、文莱等,但是独独也没有中国。贸易协定中排除中国,货币金融协定中没有中国,就意味着,“去中国化”的倾向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
此外还有一个佐证。Facebook最近刚刚推出了数字货币Libra的2.0版,值得注意的是,Libra是以五、六种货币来定值的,而这个定值的“货币篮子“里也没有人民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国际金融领域,一个排斥人民币、排斥X国的同盟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