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妮诗画随笔

采撷生活中的百花,酿成精神上的蜜糖。
个人资料
正文

怎样使亚裔学生的成功之路越走越宽

(2021-07-06 15:48:32) 下一个

怎样使亚裔学生的成功之路越走越宽

 

大家好!

2021毕业生的大学录取基本告一个段落了,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特别是所有加州大学从今年起会强制性取消用SAT和ACT的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来录取学生的要求,一些私校像斯坦福也不要求学生提供标准化考试成绩了。这对常常考出好成绩的亚裔孩子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好消息。总的感觉是亚裔孩子想进入心仪大学越来越难了。我读到的一篇发表于2021年6月在 College Transitions上的文章,其中的数据显示亚裔的录取率是:

Caltech: 37%

UC Berkeley: 35%

Carnegie Mellon: 31%

MIT: 30%

UCLA: 28%

Johns Hopkins: 27%

Rice: 26%

Penn: 25%

Stanford: 23%

Princeton: 22%

Columbia: 21%

Duke: 21%

Emory: 21%

Harvard: 21%

文章中没有说明这些数据是哪一年的或者是怎么得到的。但是就亚裔人口在美国的比例而言,这个亚裔学生的录取比例似乎并不低。有趣的是我在斯坦福大学网站上查到了斯坦福2024年毕业班的简介,亚裔的录取比例达26%,比上面提到的23%还高一些。但是网站上也说录取的学生中有55%是来自非美国的国家。也就是说录取的学生中有一大半来自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那这个26%也包括了这些学生。问题是这个录取比例还是以亚裔学生要取得比白人学生的SAT平均分高出140分的代价才被录取的。既然有这些录取标准,有些大学为了搞族裔平衡只得在其他软指标上给亚裔打低分,这又引起了学生公平录取组织(SFFA)和哈佛大学打了几年的官司。所以如果公平打分的话,亚裔的录取比例会远高于以上的数据。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民族撕裂,才有了黑人命重要的运动,政治肯定也会影响教育,我感觉这也是各大学乃至精英阶层一直在反思他们究竟想怎么录取学生和录取什么样的学生。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只想抛出话题,以引起各位的思考。我不是什么权威,只是想换种思路考虑问题。本质上还是希望亚裔的孩子们可以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宽。

坦白说,不管是上声誉卓著的好大学还是找名利双全的金领工作,美国都不可能让一个族裔占绝对优势,特别是让一个人口只占5.6%的亚裔独占鳌头。再加上现在的大环境对华裔尤其不友好,不管我们的孩子多么地认可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所以我们的孩子是在一个大家都很优秀的族群中竞争,因此大家的思路也都集中在如何比别的亚裔孩子做得更好。有SAT/ACT考试时,亚裔孩子可以考出接近满分或满分的1600分。亚裔孩子还会选很多门的AP课IB课或荣誉课 ,孩子们必须参加某个俱乐部,最好是俱乐部的主席, 学校某个体育队的队员/队长,参加过体育比赛,参加过某项奥林匹克的竞赛,通过了某种乐器的高级别考试,参加过各种社区服务等等。就像国内流行的一个词--内卷化,搞得家长和学生都疲惫不堪,心生焦虑。可是这么努力打拼的一群孩子,为什么进名校的路却越走越难呢?      

从过去这大概十多年来的录取情况可以看到亚裔孩子UC的入名校之路确实是变得越来越艰难。过去如果你在加州好学区的高中上学,UC Berkeley,UCLA 就是保底的大学,现在也变得扑簌迷离了。那我们怎么办呢?

我觉得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会轻而易举。需要我们形成共识,一起努力去改变, 也许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还有为了孩子的孩子。现在进名校的规则一改再改,是政治博弈的结果,也是其他族裔拼命为自己族裔的孩子呐喊和争取优势的结果。

1 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是一盘散沙,不能只想个人奋斗。我们要关心并积极地参与美国的政治。如果我们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想得到现成的好处,那以后的好处只会越来越少。有朋友建议成立基金会,像有些族裔一样给大学捐钱,为自己族裔的孩子花买路钱。这个主意固然好,但现在有多少人会捐钱?能捐多少钱?所以我想我们还是首先从改变思维模式,从支持和参与县和州的政治活动,为候选人做义工,参与听证会,积极面对英文媒体发声做起。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也要行动起来做点什么来改变目前这种不利局面。

2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在美国上名校完全不能保证你今后的职业发展。你若有条件又有名校情结,那不妨去试试,如果你的孩子只想今后找个金领工作,那花那么多钱上名校不一定是个好选择。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哈佛人类学例子)(斯坦福医学院住院医例子)。进大学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学生更要注重培养自我涵养,克服困难的勇气,辩论的口才,视野和抱负,感染力,影响力和领导力等等,有些看似和大学录取指标无关,但这正是大学所看重的,也是有益于孩子今后成功的宝贵素质。家长也要把眼光放远,不能培养孩子太功利性。美国人对名校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疯狂,你从学校对学生进名校和进其他学校的态度也可以看出,进名校只不过是个统计数字而已。而最适合你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3 在美国即使不进名校,你仍然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进名校而进名校,这对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是一种浪费。如果学生努力的目标就是进名校,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出于内心,是迫不得已,那他会觉得很累,也做不好。万一进不了名校,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我觉得孩子进不进名校不Rick那么重要,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梦想,并培养他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比让他上10门ap课重要的多。这样今后不管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多么曲折,他都会想尽办法去实现。只要实现了或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成功。如果他有一个梦想或者是一个他出自内心的喜欢,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非常不同的。(Rick的例子)

 

4. 现在再来说说名校在找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您有时间可以读一下大学里的招生一栏。几乎每个学校都说你在高中的成绩很重要,但是招生委员会会考虑很多其他指标。其中有一条就是你有潜力去(make an impact)--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你能否在你的学习或研究上产生影响,你是否会给你周边的人产生影响,你是否会给社区带来影响,你是否会给国家乃至世界带来影响?每个大学都会追踪他们的毕业生,所以许多招生实际上是对毕业生表现的反馈。如果一个族裔的毕业生在用尽名校的资源后只是让他自己的生活更舒适,没有任何社会的责任感,没有带领一个团队的能力,或改变社会的强烈愿望,那这个学校在后来录取这个族裔的积极性恐怕就会打折扣吧。想象一下,如果造tesla的 Elon Musk是个华裔,那斯坦福可能就有招更多华裔学生的冲动吧?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孩子去思考的问题。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学习,只盯着进名校,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领导能力,要向印度裔学习,要抱团,互相提携。印度裔在美国都形成CEO兵团了,他们是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只做一个高薪螺钉,没有话语权,没有影响力,就是为了挣一份工资。我们必须看得更远。这样才会让我们孩子的成功之路越走越宽。我的朋友Daniel从UP 沃尔顿商学院毕业,他在一个上市公司担当主要的领导职务,他是我看到的在这些方面努力践行的榜样,也许大家以后会听到对他的采访吧。他认为名校希望能找到喜欢并适合他们学校文化的,融入并作出课堂贡献,入学期间积极参加和组织活动,能为校争光的杰出校友,以及能够成为学校长期捐款人的候选人。学校需要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所以在校和离校都要积极捐款,我想捐款多少是其次,主要是为了形成华人对教育事业慷慨大方的印象吧。

5. 最后想说一点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成功并不见得是爬得高挣得多。有些孩子辛辛苦苦完成了学业也找到了高薪工作,但他们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一生中要花大量时间去做的事并不喜欢,更不能获得幸福感。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对自己当初拼命努力进去的母校并不感恩,毕业后很少再为母校贡献,包括捐款。这可能在申请这所学校时就不是真正喜欢这所学校。从学校的角度看,大概心也凉了。我为什么要录取你呢?你是很优秀,将来可能会挣到很多钱,这和学校又有什么关系呢?特别是一些所谓成功人士,除了你自己意义上的成功以外,你为学校为社会又做了些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如果亚裔的成功能给各个族裔都带来好处,他们也许不会再想各种招数来阻挡亚裔进名校了。另外,有很多研究数据显示,华人孩子名校毕业后进入了很多金领行业,但是这个高起点在多年后却跑输给了很多其他族裔,能做到高管/合伙人/董事会成员的少之又少,也值得大家深思。

最后,大学毕竟是学习的地方,亚裔有着学习良好的声誉,所以学习好是无论如何不能丢的。这是亚裔目前唯一的强项了。现在虽然不需要标准化考试成绩了,以后可能也还会有别的学习评判标准,不要觉得反正现在也体现不出我们的学习优势而放松学习,那到时候可能真的就自动降到按人口比例入学了。

总之,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注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对学习的热情,唤醒他的学习内驱力,并最终使之发挥到学习之外。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反思,也谢谢朋友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和补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7/5/202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