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陈景润谈复旦悲剧

(2021-06-18 05:25:59) 下一个

最近,复旦大学发生一个悲剧。书生一怒,血溅五步。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海归教师姜文华,因解聘在即,杀害了该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事件引起举国震动。

有人在惋惜之余,将姜文华与陈景润比较,认为两人都是书呆子型人才,不谙世事,有偏执人格,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抑郁症。这种人智商高,情商低,对社会交往和世故人情无感,但如给予适合的环境,或可一鸣惊人,在科技领域作出巨大贡献。

姜文华有无可能成为陈景润那样的人?这个问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

70年代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上台,恢复高考,当时陈景润成为全国妇孺皆知的人物。那时收音机里每日广播作家徐迟的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称他摘取了数学领域里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被描绘为一个书呆子。

关于陈景润,说一个我知道的故事。90年代中,我在普林斯顿时,曾认识过一位廖老先生,他当时已有70多岁,自称曾与钱学森是同学。廖老先生对我说起了陈景润的故事。他说当年陈景润来美国访问,住在普林斯顿大学,他作为当地美中友好协会的负责人,又与陈景润是福建同乡,曾见过陈景润。陈当时带了一个助手,名为助手,实际上负责照顾生活和监视。一次,廖先生与陈景润在室内谈话,谈起某些事情时,陈景润环顾左右,然后压低声音对廖说,“小声点!他会去报告的!”说完,用手指了指墙壁,意为隔墙有耳,要小心“他”会去报告组织。

从这件事来看,陈景润并非完全是书呆子,其情商似乎比姜文华还是略高一点,多少有些生存智慧和世故认知。至少他明白,那个由组织上派来随他一起出国,名义上是照顾他生活的助手,与他的关系,并非真的就是说得好听的老板与助手的关系,而是一个兼有监视之职的人,得小心对付。

另一点不同的是,陈景润所处的毕竟是一个铁饭碗时代。生活虽然清贫,但无今日谋生、求职的压力和职场的残酷竞争。他可以啃着馒头,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

在谈到姜文华事件时,有人还提到了同样是数学家的张益唐。他也是留美博士,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得志,靠打工为生,最后大器晚成,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大家。看有关张益唐的介绍,他虽然早年有些自负,但情商并不低。他似乎朋友不少,后来也是靠校友帮助而获得了新罕布什尔大学讲师职位,有了此条件,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而从网上所报道的,了解姜文华的人谈到的情况来看,姜的情商似乎不及张益唐,无“贵人”相助。而其时运又不如陈景润,如今,对于年轻一代的教育科技人员,已经没有铁饭碗了。如果十年才能磨一剑,谁会给你十年呢?六年不见成果,非升即走,想继续啃馒头,都没机会。

这里还有一个概率问题、天赋问题。天才不常有。不是每一个书呆子气的人,都是天才,不是只要有条件,都会做出惊人成就。姜文华固然有些研究能力,但是否属于塔尖上的那个档次,却未必。就算将姜文华置于陈景润的岗位和时代,将他置于张益唐的情商和network之中,纵然他同样努力,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从概率上来说,未必会很高。

当然,就算十个人里面,九个人白养了,只要有一个人出了大成就,对国家而言,也算值得。那么,是不是因此就应当回到铁饭碗时代,放弃那种不人道的残酷竞争制度,都“养起来”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效率和国情问题。

中国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以提高效率,不养懒人、闲人。一旦退回到那个时代,过去的那种弊端又会再现。而且以中国的国情,讲裙带关系,像姜文华那样的人,情商低,关系不广,门路不多,可能连端铁饭碗的入门机会都没有。因为没有竞争,职位编制早就被有关系者、会钻营者瓜分了。

以中国的人情观念,凡是有好的东西,如职位、职称、学位、待遇、项目、科研经费,等等,分配时,生人和熟人,有关系和无关系,大不一样。先问亲疏,再问优劣。虽然国外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情因素,但程度要低很多,西方人的人情观念也比中国人淡很多。西方国家,在科研、高教界,大致上还是公平的。

所以在中国,这些年来,教育科研界逐渐形成那种近乎不人道的硬性考核指标和规定,如六年内非升即走,考核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档次等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凡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地方,往往就成了关系学的天下。中国人讲人情、讲情面,对于掌握资源者,倘若无硬性规定,对于有关系者和熟人的请托,往往无法拒绝,只能牺牲公平,照顾熟人。而有了硬性规定,就有了拒绝的理由,“不是我不帮忙,实在是有硬性规定,有心无力”。

即便如此,在今天,在国内的科研和教育部门中,也还仍有关系学的生存空间。复旦血案发生后,有所谓“内部人”向海归们提“忠告”,建议如要归国,最好在你国内的导师或老师手底下干,再不济也在师兄师姐、学术界合作过的哥们手下也行,绝不能去举目无亲的生地方。这意思就是说,以中国的国情,讲人情,欺生,有自己人罩着,才好混。

几年前,我曾经认识一位留学生,其父是中国某知名大学的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刑事案专家。这位留学生资质不高,属于那种在国内可能都考不上大学的人,因家庭有财力,自费留学,混了一个三流学校的本科文凭。毕业后一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工作,打着最低工资的工。其父看其在国外混了多年,一事无成,前途无望,将其弄回国,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安排考研,准备读法学研究生。试想,像这样的鱼目混珠者,一旦进入那个圈子,有父亲的人脉关系罩着,将来必然要挤掉某一有真才实学者的位置。

国内读研读博者,虽然有真才实学的不少,但像这种凭关系混进去的也不少。招谁不招谁,导师的决定权很大。关系学、潜规则都在其中起作用。毕业论文评审,人情关系都有重要影响。发表论文,也有许多门道,无真才实学的、滥竽充数的“合作”挂名者不少。

所以,如何兼顾效率、公平和人性化,避免复旦悲剧重演,对中国的教育科研界来说,仍然任重道远。国情问题、文化问题、体制问题,都牵扯到其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forgetter 回复 悄悄话 事实上,整件事对双方个人都是个悲剧;复旦校方则是责任方,校方非但不出来承担应负的责任,反而搞什么为书记网上募款,毫无悔过之意,再进一步消费死者。。。厚颜无耻至极!!!
高枫大叶 回复 悄悄话 这是一篇合情合理的好文章
常态 回复 悄悄话 这个文章的逻辑大有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拿来你的钱当割了韭菜来的,当然不心疼。
你看看台湾作比较,自己的钱自己花,人情还有多大份量?
“以中国的人情观念,凡是有好的东西,如职位、职称、学位、待遇、项目、科研经费,等等,分配时,生人和熟人,有关系和无关系,大不一样。先问亲疏,再问优劣。”
回首前尘 回复 悄悄话 楼下说的没错,人是太多了,博士和博士后也培养太多了。既然如此,还是不宜鼓励多生和招受太多的博士生
石油附中啊 回复 悄悄话 ===
重点是:美国的tenure track是尽力让你成功,成功率大概在70%到80%!
现在的“论文血汗工厂”,是一个“坑”招10个8个,甚至更多,其目的是榨干大多数,再踢开!
===

还有这一段儿。您说说,中国每年毕业那么多博士、博士后,您给谁tenure track,不给谁tenure track啊?我不从事那方面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就是目前这种“一个坑招10个8个”,也是已经在逼走了大部分博士、博士后要么出国,要么放弃争取教职、进入其它行业之后的结果了。

为什么这么些博士、博士后啊?因为硕士太多,找不到工作的硕士太多,必须进修博士啊!为什么这么些硕士啊?大学生太多了么!

这一下八成您就理解了吧? 没办法,人太多了,现在又开始提倡多生了。唉,慢慢来吧。
石油附中啊 回复 悄悄话 ====
中国撒了那么多币给非洲,及一带一路,拿出些钱养些留洋归来的博士,做基础研究,让这些人无后顾之忧,难道做不到吗?
===

关于这一点,这位博主也提到了: “”“”国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以提高效率,不养懒人、闲人。一旦退回到那个时代,过去的那种弊端又会再现。而且以中国的国情,讲裙带关系,像姜文华那样的人,情商低,关系不广,门路不多,可能连端铁饭碗的入门机会都没有。因为没有竞争,职位编制早就被有关系者、会钻营者瓜分了。““””

就是说,一方面,不能完全养起来,否则其中的人如果变成闲人、懒人,这个事儿就会被整个儿砍掉。怎么能证明有没有人变成闲人、懒人? 有多大比例的人变成闲人、懒人呢?这就要有一套考核的机制。另一方面,即使有这么一群养起来的人,养谁不养谁,也是要或者拼实力、或者拼人品、或者拼关系,中国人多资源少,聪明人就多,任何一套在其它地方能够运转的机制,到了中国就都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是个无可奈何的事实。

我只是偶尔路过,泛泛而论而已。在中国,每件事儿要做起来,比各位想象的复杂的多。所以,兄弟我也挪到国外生活了,属于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但是我从不敢小看留在国内的人。人家正在承受的那份压力,是我没能顶住的。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楼下,数论文数量不说明什么。 每个学科不同。引用数更说明不了问题。 只有同一领域里的人才能知道你的论文的技术含量。
Dalidali 回复 悄悄话 重点是:美国的tenure track是尽力让你成功,成功率大概在70%到80%!
现在的“论文血汗工厂”,是一个“坑”招10个8个,甚至更多,其目的是榨干大多数,再踢开!
curiousGeorge2 回复 悄悄话 姜博士 publications is public data. From his publications, he is not very productive as he has only nine papers in 11 years which is on the low end. His impact is not great except for the 1st paper (his Ph.D thesis). His first paper has about 100 citations, all the other publications have few citations.
注册很麻烦 回复 悄悄话 另一点不同的是,陈景润所处的毕竟是一个铁饭碗时代。生活虽然清贫,但无今日谋生、求职的压力和职场的残酷竞争。他可以啃着馒头,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
=====================
这是姜与陈景润本质的区别
FollowNature 回复 悄悄话 中国撒了那么多币给非洲,及一带一路,拿出些钱养些留洋归来的博士,做基础研究,让这些人无后顾之忧,难道做不到吗?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有人性考量的好文章。
我总觉得不管是否是天才,在理科的领域,特别是数学,不要拿市场那一套让他们恶性竞争。本身人的大脑很奇特,擅长数学,其它方面必将受损。不能拿要求常人的举止来要求他们。

爱因斯坦当年穿着女士皮凉鞋,对家人不闻不问的,没人对这个天才有什么要求。要求他懂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如果复旦这个姜老师,能适应社会,心里正常,能拿刀去杀人吗?

还有不同的社会形态里,不能武断的拉一个平行线去对比数学家。我认为拿成名的数学家套这个姜老师,希望姜老师不杀人而去提高个人素质简直是强人所难,而且不符合现实。楼主把几个数学家不同的点都列的很清晰。是一篇中肯的好文章。
lao-fei 回复 悄悄话 姜博士应聘的是一个教师职务,业务考核应该由数学学院院长或数学学院学位委员会评审,即使是考核不合格,也应该由复旦大学人事处出面告知或发解聘公函,再或者由数学学院院长找谈话,咋滴也轮不到那个书记啊,那个书记不是学数学的,也就不可能是学位委员会的,这种得罪人的事,那个书记是咋想的呢?
回首前尘 回复 悄悄话 非常赞同楼主最后一段总结,大锅饭固然不可取,不近人情的残酷竟争也无法长久,会导致不少人自暴自弃的躺平,甚至发生悲剧。如果想要学美国的tenure 制度,那就一个萝卜一个坑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