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从《墙上的咖啡》看《儿子的咖啡馆》
文章中作者谈到了感恩的中西之别在于一个是感恩“人”, 一个是感恩:“神”。
作者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也正是几天前我与家人关于:歧视不歧视的问题时,提到了我们32年前刚来澳洲时的真实经历。
我们刚来澳洲时悉尼当时我们租住在一堆北京人夫妇的Unit, 他们不给我们房子的钥匙,每天回去都得敲门等待他们开门,那时华人非常少,人生地不熟,没钱没工作,在上课之余还要打工挣生活费, 一天我们回来晚了(11点多),无论我们怎么敲门,甚至一个人到路边打电话,一个留在门口请求他们,房里有声音,但就是不给我们开门。在那寒冷的冬天夜晚我们无处可去, 只好坐在楼梯口,半夜里住在楼上一位素不相识的澳洲人看我们冻得发抖,就让我们到他家的客厅里休息,下半夜我们就在他的客厅里度过,第二天早上我们谢过他,又匆匆地去上学了, 那天可能太过惊慌都忘了他的名字, 也不记得他的长相,但30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记得在我们刚刚抵达的异国他乡,在那个冬天的夜晚,在我们不知该如何度过寒冷的长夜时,是一个陌生的澳洲人给我们伸出援手为我们提供温暖的客厅, 而我们的“中国同胞”却将我们关在门外。 一个不同民族的人可以信任我们到他的家中, 而一个“同胞” 却不肯给我们租住房子的钥匙,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
我想那位澳洲人伸手帮助我们时并没有想到要“感恩”, 只是想到帮助人。是感恩神赐予给我的爱,从帮助我的人那里感受到神对世人的爱,也是感恩神赐予了我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和神赐予了他传递爱的机会, 所以愿意去帮助一个不认识的陌生的小人物,不图感恩不图回报。 而我们的中国房东也许正因为我们是“小人物”, 所以他不信任(即使交了押金与房租),也认为穷留学生不但没地位也不会有什么可回报他们,所以可以任意欺凌。感恩人就要考虑到是“谁”帮助了我,谁帮助了我我才感恩谁,谁对我有利我才对谁有利,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当时留学生除了学习,就是要打一份工,才能维持生活,几经碰壁找到了中国人的制衣厂我去烫衣服,一件AU$0.10,先生去扛布匹一小时AU$3.5(当时法定工资是AU$7每小时), 记得一个周六我们俩从上午九点做到晚上八点, 累得腰酸背痛,手臂都抬不起来一共挣了AU$54.6, 那天回去时我坐在Newtown火车站的楼梯上, 眼泪不停地流…….. 后来我先生每天下课后又到一个华人食品仓库打工,做了三个月没拿到一分钱。当时我们兜里只有三百块钱,只够交几周的房租了, 这时在一次去白人餐馆找工时遇到一个早年从英国移民的白人老先生叫John White, 就雇我先生帮他做小工,因他是自己装修房子,所以也付不起很多工钱,他亲自开着车带着我们到Job Centre去登记,帮我们找房搬家等等。(因为他得知我们不能再住在北京人房东那里了)尽他所能地帮助我们,他教会了我们许多澳洲的生活知识,正因他的帮助让我们相较与其他人更快地融入澳洲社会,也使我们更定下心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手去帮助他们, 将神赐予我们爱的能力传递给他人并感恩神给予我们这个能力。
在澳洲这么多年常常受到陌生人的帮助, 我想每一个在澳洲的新移民一定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 大家都可叙说自己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