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请自己拾起‘自我尊严’ (二)

(2020-05-08 15:00:51) 下一个

202058日,欧洲庆祝胜利日75周年(VE DAY)。 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宣告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聊天中起冲突, 令人好笑,值得深思,更需‘智慧’和解。
因关于‘追随病毒源头’的问题,有人号召严厉打击。 其实此事本该归属健康医学领域,全球携手同行根除病毒。 就此问题,曾在圈内发了一张图:越南孩子用积攒的压岁钱购买口罩,捐赠英国医院’。孩子的行为值得赞善,一位用‘爱’打开沟通世界的桥梁。 听者不甘落后,建议多发布中国人作出的贡献,希望见诸报
A:‘发越南孩子捐口罩的事不是为公布光荣榜,只是想探讨做事方式。’
B:‘有个中国人给医院赠送很多防护服, 你发表一下?几个越南破口罩能有什么用,不符合标准,哪个医院敢接受,能够给几个人用,那都是垃圾宣传文, 真正需要中国几亿专业口罩,药品,医
A:世界上最不能抹杀的是孩子的纯真。大国风范恰恰相反, 教会孩子趾高气昂当战狼,挡住一切反思机会。
B:同意关于小孩说明。 建议你看看《战狼》,你关于战狼的说法就万分让我痛苦,战狼拯救人。他来救你, 你还责备,良心何在!有人冒死救你, 你怎么能指责别人!
A:妈妈失去工作,为了饥饿的孩子冒险到商店偷了一块面包。嗯,是个很对自家很负责人的妈妈,却违反‘法律制定的契约精神’。责任哲学?

很是巧合,谈话过程中突然有人插入语:‘注意,英国出现小孩综合症’,谈病情感染。 
C:(一头雾水询问)什么是小孩综合症?
A:(顺便借用了‘小孩’一词, 但把话错@C, 似乎把他当成了小孩)。 ‘阿姨’给你一块糖,跟‘阿姨’走呗, 还有一块蛋糕呢。结果宣判:‘阿姨’犯下‘拐/倒卖儿童罪’。(从自身利益出发,‘有目的’做事方式的哲学思考)
C:无聊。

B的表达属于‘自我’优越感爆棚;C的表达属于正常情绪反应,因为无端被扣顶帽子‘孩子’。 但事因偶然,需要双方各自持有一把‘诚心正意’的钥匙来解锁。激起矛盾的我(A)该道歉, 虽然‘我非恶意’,也存‘诚心正意’,只是巧合地借用C问题中的词汇‘孩子’来发挥,通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讲解,弄清楚某个概念或现象,却不小心把C‘扯了进来’。也希望大家不要较真儿,玩玩品味‘愚人节的哲学’,让所有被卷入的人释然。 ‘诚心正意’的冲突很容易解开,很容易讲清症结所在,大家彼此理解释怀。只有‘优越爆棚’或‘理屈词穷’时才会咒骂,伤筋动骨,结果于事无补。 

这个冲突,让我想起1940s风靡的德国舞台剧, ‘勇气母亲与孩子们 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 改编于16世纪的德国文学, 讲述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带给德国的创伤,及‘勇气妈妈’在战争生活的跌跌撞撞实践中,开启认知中成长为自我家园, 也为人格独立,努力协调化解纷争,选择尊严坚强勇敢。

人的柔韧性可以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与冲突。特定环境需要坚强不屈, 现代生活中的‘锁’需要各方持有属于自己的钥匙打开,拾起各自尊严,平等与尊重相互依存,‘压制赢得’最终一拍两散。 这个故事发生在德国Magdenburg市, 城市的象征符号为‘勇气妈妈’手持绿色花环,站立在城堡上,呼吁‘融入和平’。巧合的历史,反犹理论(Anti-Semitism)的发起人Wilhelm_Marr
 (1819-1904)出生于Magdenburg市,曾为两个犹太人公司工作,均声称被‘不公平’解雇。 同时4次婚姻中, 3位犹太人妻子(其中2位离婚,1位去世), 1位来自劳动阶层婚姻持续。婚姻生活都无法释怀的冲突,值得令人深思,在信息阻塞的百年前,是否因犹太人的《旧约》洁癖‘矫正过妄’,拿着‘勇气妈妈的情怀’当令箭?是否因德国太‘男性至上’而无法拾起自尊的‘玻璃心’,导致被压抑女性的‘疯狂反抗’?是否因为德国过于提倡技术培训,生意赚钱机会反而被犹太人截获?生意人的‘夸大其词的强卖手法’让理性的人们无法尊重(就像现代版的‘一枚西梅果’竟然卖成‘神通广大的神药’)?还是念念不忘‘复国’的仇恨心态与无法谅解?还是在‘夹缝中生存’的逆来顺受后爆发出‘内部相互诋毁’的思维与行为让外人无法理解/尊重?他的反犹理论,依据是否误读法国贵族,小说家戈比诺的《人种不平等论》:犹太人解放运动(Jewish Emancipation)会控制整个德国的经济和文化,两个民族的特性不是让犹太人融入那么简单。德意志时期(1871-1918)的9年普通教育仍可选修古希腊语/希伯来语;在希特勒执政时期, 开始还抱有犹太人融入的理想, 但几经磨合未成功,最终爆发彻底解决‘Final Solution’-‘自家园被毁掉的那天起犹太人就已经死去Jews die where states are destroyed'。

‘清规教律’原则上让人们学习反思,避免错误循环往复。但照本宣科说教反而陷入固定框架中动弹不得。历史上的犹太人命运波折。自第一次东征(1096-1099),几百年来欧洲各国不断出现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原因可化为三类:人性本能,宗教问题和种族问题。 17世纪的时候,40% 犹太人分支曾居住在沙俄帝国, 从行政治理角度来看, 这是一群独立特行的人们, 一群白皮肤‘Pale of Settlement’, 耳朵两侧悬挂一撮卷曲头发(payos/payes,自己&理发师都无权动刀剪掉,现代人的品论‘一身黑衣黑帽有些可怕’)。第三代俄罗斯大帝‘亚历山大’曾寻求和解途径, 通过奖励‘有贡献犹太人, 随后出现一批杰出人才, 大多集中在靠近波罗的海的Odessa市(现属乌克兰),一个小型的富裕‘全球化社会’,崛起的犹太人群可能出现多起人类特有的‘优越感事件-使用俄罗斯奴隶’等, 内部产生‘贫富偏见’,‘知识偏见’的思想分歧,参与推翻俄罗斯帝制的‘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很多是犹太人,最终结局‘大屠杀和被驱逐’。如果宗教教义目的是让自己异于他族, 暗示责任承担去学习圣经《旧约》就有了自我免疫功能,不再‘罪过附身’,永远洁白无瑕,绝对正确;即使因生存环境所限,导致内部贫富派系争端分类‘无用人-有用人’(平民派Hasidism -精英派Misnagdim)斗法导致的无法沟通,引发系列近代运动。念念不忘‘埃及为奴400年’,引领子民誓要回‘迦南-以色列’。 千年来采用最原始的手法和迷信膜拜《旧约》,千年难以释怀的恨意绵绵,当时时刻刻要出人头地,当时时刻刻要过好自己的日子,怎能安好与人共处?纠正过妄的结果就是看谁都不顺眼,都是你们的错!

世界,国家,省,市,镇,机构,组织,家庭,你我他等各有千秋(象征不同),根据各自情况的需求不同,彼此需要持有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彼此, 别把自己当成一动不动的锁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德国Magdenburg市, 城市的象征符号为‘勇气妈妈’手持绿色月桂花环(Laurel Wreath),站立在城堡上呼吁‘融入和平’。探讨人性情感与信仰教条,躬行实践与理论依据,客观事实与主观臆断的水天一色,融是贯通。
剧目:《勇气母亲与她的孩子们》
故事贯穿人世间的人性: 
* 新教派因‘被压制而崛起’(因没有文化沉淀太‘过于现实’,人性粗糙,刻板,生硬...), 特点: 厨师的斤斤计较;将军的无深度(简单粗暴无视公正,鼓励士兵Eilif 杀死无辜农民); 代表平民‘妓女与母亲‘的无私柔韧坚强正义;农民的现实(战后民不聊生却售卖食物);民众的不危强权(抵抗战争);年轻一代的情怀(‘勇气母亲’的三个孩子,年轻战士的通情达理)
* 天主教派(传统,固守与专制):酷刑与蛮横;牧师的虚伪;无正义战争中士兵的胡作非为...

‘勇气妈妈’在战争生活的跌跌撞撞实践中开启认知中成长为自我家园, 也为人格独立,努力协调化解纷争,选择尊严坚强勇敢,最终拾起‘自我尊严’,只有平等才懂得尊重,才可诚意沟通,让他/她人听懂你的话。为士兵提供食物-送孩子上战场-人性化(与厨师争执,批评儿子杀死农民)- 慰安 - 为平息战争,宁愿放弃自己信仰‘新教’,接受‘天主教’ - 为挽救儿子生命去行贿 - 忍辱负重(小儿子被杀,没有认领尸体) - 敢于真话(鼓足勇气向将军投诉)- 平息和解(解决士兵薪水不足的争端) - 不为斗米折腰(拒绝牧师婚姻)- 女儿受辱,为信仰正义(诅咒战争,重归新教) - 敢于质疑(与反对派天主教牧师争论)- 儿女的保护伞(厨师拒绝收留残疾女儿,母亲拒绝求婚)- 母亲的坚强(为女儿重唱摇篮曲,一人踏上人生征程)。
  

剧目解说:背景设定在17世纪的欧洲三十年战争。
招募官和中士们都抱怨很难招募到士兵上前线。安娜·菲林(Anna Fierling)(‘勇气母亲’)拉着手推车,售卖物品给士兵,并介绍了自己的三个孩子Eilif,Kattrin,Schweizerkas(‘瑞士奶酪’)。警长与勇气母亲经过协议谈判,大儿子Eilif则征召入伍。

此后两年,‘勇气母亲’与一名‘新教派’厨师为了一只鸡起了争执,大儿子Eilif在将军的鼓励下杀死农民和屠宰牲畜。Eilif和母亲同唱《鱼妇与士兵》。‘勇气母亲’责骂儿子让他自己深陷危险。
三年后,小儿子‘瑞士奶酪’担任陆军发薪官。军营妓女Yvette Pottier唱着《军法歌 The Fraternization Song》。‘勇气母亲’用这首歌告诫女儿Kattrin不要阻止自己慰安。
在‘天主教派’部队到达之前,厨师和牧师带来了大儿子Eilif的消息。小儿子‘瑞士奶酪’把军团的保险箱隐藏起来,‘勇气母亲’和同伴将她们佩戴的‘新教派’徽章改为‘天主教派’。‘瑞士奶酪’把钱藏在河边被‘天主教派’士兵捕获并遭受酷刑。‘勇气母亲’试图通过行贿让儿子得到释放,计划先典当马车,加上军团的钱赎回。当‘瑞士奶酪’声称自己把盒子扔到河里时,妈妈收回了钱,‘瑞士奶酪’被杀。‘勇气妈妈’害怕被当成帮凶,没有认领儿子的尸体,就这样被丢弃了。
后来,鼓起勇气的母亲在将军的帐篷外等候,进行投诉,并为抱怨薪水不足,焦虑的年轻士兵们唱起《伟大投降之歌》。这首歌说服了双方撤诉。
天主教徒Tilly将军的葬礼临近时,牧师告诉‘勇气母亲’,战争仍将继续。 母亲被牧师说服开始积攒库存,同时牧师向‘勇气母亲’建议要娶她,但被拒绝。‘勇气母亲’诅咒战争,因为她看到女儿Kattrin被醉酒士兵强奸后的不成人样。此后,‘勇气母亲’再次回到‘新教派’队伍中。
当两个农民听到瑞典国王(侵占德国)去世后天下和平的消息时,试图向‘勇气母亲’兜售商品。厨师出现,引发‘勇气母亲’与‘牧师’之间争执。‘勇气母亲’正要去市场时,大儿子Eilif被士兵拖进屋里。Eilif(‘新教派’将军的鼓励下)因杀害农民,屠杀牲畜而被处决(‘新教派’秋后算账) 。 可是‘勇气母亲’却再没听到,象在战争期间那样,儿子的行为获得的赞美。当她发现战争仍旧继续时,厨师和‘勇气母亲’勇敢继续前进。
在战争后的第十七年,没有食物,也没有供应。厨师在乌得勒支镇(Utrecht)继承一家旅馆,并向‘勇气母亲’建议俩人一起经营,但拒绝收留女儿Kattrin(战争中收到伤害)。此后,‘勇气母亲’和女儿一道独自驾车离开。
当‘勇气母亲’在新教城市哈雷(Halle)卖货时,女儿Kattrin晚上被留在乡下的一个农民家庭。当天主教派士兵强迫农民领路,把部队带入城市以便偷袭时,Kattrin从马车上取出一个鼓并敲打,唤醒了市民,但被枪击身亡。一大早,农民们埋葬了Kattrin尸体,‘勇气母亲’唱起一首摇篮曲,自己独立拉上马车前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梦遥201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路边群众' 的评论 : 没有事实依据与冷酷情感的莽夫勇敢式‘who怕who’,结局很可怕,也很可悲。
路边群众 回复 悄悄话 不勇敢会被敌人笑话的,who 怕 who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