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之一。
通晓文学、音乐,反对名教思想,崇尚老庄,有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论》《养生论》等传世。曾先后任浔阳长、中散大夫等官职,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
嵇康在临死前,做了2件令人出乎意外的事情来安排后事,他有一子一女,儿子嵇绍当时年方10岁,有个成语“鹤立鸡群”就是来自描述嵇康的儿子嵇绍。
第一件是为孩子写下了一篇家诫,文中告诫孩子要谨小慎微,尊崇礼教。这些教诲与嵇康一生中的个性极为冲突,嵇康一生狂放一生,服药喝酒弹琴清议各种事情做尽,鄙视权贵,仗义执言。这倒好了,临终前突然醒悟,反倒要求自己的孩子以后规规矩矩遵纪守法,力争成为主流士大夫阶层的一员。
第二件事便是嵇康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也没有交给向秀(同样被司马氏征召为官),而是托付给了绝交之人-山涛(朝中大官,司马氏亲信),并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山涛字)在,你不会成为孤儿了。” 但嵇康一生政治上都是反司马氏的。
在嵇康死后,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绍养大成才。山涛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视嵇绍如自己的孩子,这便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
十八年后,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臣。再后来嵇绍在晋国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也就是那位老百姓没饭吃,他反问”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为乱军所杀。
回头仔细一想,嵇康最后做的这两件事情完全在否定自己的一生呀。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字巨源,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人小心谨慎,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投靠司马氏,仕途平步青云。生活非常节俭。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嵇康那时以打铁为生,没料到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称“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从此与山涛绝交,不再往来。
也就是说嵇康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绝交的为官之人山涛。这个绝交的人不负朋友所托,把嵇康的孩子养育长大,并把孩子培养成了晋国的精英。
也许临终前嵇康终于明白了,什么清议,什么玄学,什么豪放不羁留恋自然,这些都不靠谱。真正靠谱的,特别是能给后代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的还是得靠社会的主流士大夫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