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养过鸡,看过鸡走路,也吃过鸡肉,但坎儿从未亲手宰杀过鸡。
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今天你来学学杀鸡,这也是一项生活技能。”
在父亲眼里,他是个书呆子,动手能力差,爱看书。有时候坐在灶房煮饭,一面烧火,一面看小说。看得入迷,常常把饭煮糊,父亲对此很有些恼火,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担心。
那天,父亲把一只鸡和一把刀交到他手上,让他尝试杀鸡。他还准备了一小碗盐水,说等会要装鸡血。他心中忐忑不安,手足无措,但还是卷起衣袖,深吸一口气,开始动手。
他先在磨石上磨刀,三番五次地用手指试刀锋不锋利。磨得差不多了,他就准备开始宰鸡。
这只鸡不算大,是一只母鸡,他勉强能抓住。但要用一只手抓住鸡的两个翅膀,再用食指和拇指同时捏住鸡脖子,就显得很勉强了。
父亲提醒他:“鸡颈鸭下巴”,是说该下刀的位置。
他在鸡脖子处拔掉一些鸡毛,让出下刀的位置。然后,他右手抓刀,轻轻在鸡脖子上划了一刀。可能是因为担心划到手上,就划得太轻,没见鸡血。鸡开始用力挣扎,他手忙脚乱,一阵慌张。着急中,刀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划破了他的手指,鲜血直流。
父亲见状,忙把鸡接过去,让他去包扎一下。他满脸羞愧之色,生自己的气。感觉自己总是干不好父亲交代的事情。
上次也是一样。父亲让他到乡间一个亲戚家送东西。亲戚家热情地让他带回一捆柴火。
他十分为难地说:“不要带了,我拿不住。”
但亲戚家不顾他的推辞,以为他是客气,非要让他把那捆柴带回来。可能在他们眼里,这不算个事。镇上烧柴也不容易,他们是好心。把那捆柴硬绑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他个子小,非常艰难地把那捆柴带了回来,为此生了自己一肚子的闷气。
父亲目睹他的种种所作所为,开始担心他的将来。认为他需要掌握更多生活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宰鸡事件过去后,他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他学习煮饭煮菜、挑水浇园、排队买肉、买豆腐、买豆芽、到粮店买米买油、甚至到山里拾柴扫松毛。这些街上的孩子常干的活,他也开始学着干。
插队时,他是插青小组组长,组里有五口人,两男三女。有两位同学的年纪比他还大,那时他才十七岁,但生活常识比一块去的同学略为熟悉一些。城镇里的孩子在家时多不干活。他在农村插队逐渐成长起来,不但努力适应生产劳动挣工分,还很快学会了生活中的许多技能,如挑水种菜、划船打柴,甚至还学习理发、修锁和补鞋。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好奇,勇敢面对,每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负责安排和协调插青小组成员的生活。他们那个插青小组是坚持集体生活最久的一个。
他是插青小组中第一个被贫下中农推荐出来读书的。父亲也为他感到高兴。认为他已经逐渐适应了社会生活。进入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他感谢父亲当年对他的教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到了步入社会生活的第一课。
实践出真知,看来‘坎儿’锻炼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