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公园
蓉湖一渚洲 四望水悠悠
商贾频通市 官员屡泊舟
叠缸堆作塔 积谷聚成丘
千盏华灯亮 银光射斗牛
【背景材料】
是古运河同新运河的交汇点,原属芙蓉湖区,因长江大堤拦住洪水,芙蓉湖萎缩,这里成为陆地。古运河对岸就是著名的无锡米市、布码头。这里曾是无锡米市加工、运输、储存集中地,遗有粮食七库、八库、第一米厂等带有时代印记的工业建筑。
此处可饱览运河风光。上游水来,一支为运河新主航道向南流去;另一支为古运河北塘段,经江尖渚又分两支,一支沿东南方向往西门泄泻,另一支东北向、朝莲蓉桥流去。 近观远眺,视野宽广,景像丰富,令人陶醉。
向东望,中心城区高层建筑林立,繁华气息扑面而来;向西北看,宽阔而繁忙的古运河,河水苍茫、水同天接、自西北方向奔流而来;吴桥、蓉湖大桥、江尖大桥,英姿飒爽、横跨运河; 新运河对面是锡山和惠山,傲然屹立;向南看,高层和多层住宅、楼宇鳞次栉比;向北看,当年的米市、布码头今日格外冷清。
这里,可以观赏运河舟楫,可以享受水乡宁静;四周宽阔水面滤尘降噪,再无堆天塞地的大缸和陶罐,听不到叫卖噪声;四季花木绿意盎然,沿河环绕亲水走廊,相宜布置各类休闲设施;林木葱茏,蔽风遮雨,一年四季无论炎炎夏日、还是雨雪纷飞寒冬,都宜人游憩。诚然,置身此处,可以细品黄埠墩千年古韵,遥想当年文天祥、海瑞、乾隆、康熙停船泊舟的情形,思绪万千;也可以观赏锡山、惠山雄姿,如同海上仙山;倒扣的小船、木橹、渔灯、酒缸点缀着旧码头,让人回忆起中国著名陶器、米市的辉煌历史和繁华景象。
孙平叔撰联道当前景色:
灯火春星浮北廓 云霞朝景揽西神
接官亭
运河北岸接官亭 送往迎来忙不停
作揖打躬行大礼 推杯换盏叙交情
盘根错节仕途网 扑朔迷离宦海经
皆自官员迎送始 亭如有耳可亲聆
【背景材料】
无锡三里桥运河边上,有一个四角亭,名曰:接官亭。 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迎送来往官员的地点。史载,小三里桥接官亭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无锡是江南的文化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官员云集、往来频繁。这些官员中,有即将赴任、执掌生杀大权的地方父母官,有途经江南、一言九鼎的军政大员,还有来自京畿的达官显贵,任何一个都怠慢不得,迎送礼仪丝毫不能马虎。
官员们到达运河要津,在气派非凡的亭前、组织接官活动,既有面子又有特色。有了这座接官亭,无论是主是客,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了。官船抵达接官亭码头,恭迎人员按官品等次、肃穆立于岸边迎接。
官员离船上岸后,首先在接官亭内与迎侯人员引见介绍、寒暄问候,一番礼仪,尔后,来宾被前呼后拥、进入相隔约200米的官厅休息。即今天的接官亭弄,巷子长365米、宽5米,两边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主人在此设宴接风,待他们酒足饭饱后或入城、或离埠,悉听尊便。
清乾隆帝巡游江南时,无锡官员为接驾、修建七里长堤,接官亭改名接驾亭。嘉庆年间复称接官亭。接官亭周边,商贾林立,街市繁华,成全国闻名的米市、布码头。
接官亭历经风雨沧桑,先后两次遭受劫火。第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和清军在小三里桥一带展开激战。乱兵所至,街市梵毁,接官亭也严重损坏。第二次是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大战,日寇大举侵华,年末,日军进逼南京,无锡北塘遭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大火延烧三天三夜,接官亭及附近商铺化为灰烬。
2004年,有关单位出资复建接官亭。古运河无锡段这一历史人文景观,得以重现人间。在接官亭里,可以欣赏运河风光,人们不能不惊叹:当年接官亭的选址,恰实独具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