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突然飞涨
物价飞涨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八七年就有点了。但是从八八年六月份后突然变得特别明显。似乎是从长沙开始,然后迅速传播到全国。人们开始恐慌,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而物价则不停地涨。究竟是因为涨价而导致抢购,还是因为抢购导致涨价?老百姓已经搞不清楚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老百姓手里的钱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被卷走了!这个“卷走”不是数字的减少。钱还是那么多钱,但所能买的东西在一天天减少。例如,退休的老两口,从刚解放干到退休,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每个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从牙缝里一点一滴的积蓄,两个人一辈子积蓄了几千元,指望靠它来安度晚年。但八八年一过,这些钱仅仅够买两台彩电,两台冰箱。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有的退休老工人忍无可忍,把硕大的毛主席像章挂在胸前到街上游行,高喊:“我们怀念毛主席!”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报纸上天天在说“万元户”,那是有钱人的代名词。八八年以后,万元户不再被人稀罕。然后再过十来年,万元户几乎就成了“穷光蛋”的称号。
我们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将来孩子上学的需要,参加了一个“零存整取”的存款项目。每个月存入十三元,五年后能取到一千元。在当时存钱时,十三元就是够一个人吃一个月的伙食费,也相当于我工资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到八八年后,仅仅够吃一个人吃两天。换句话说,五年来我们投入的钱足够我们一家三口吃上一年半,而到取出来时,只能买半台冰箱!如果可能,我真想把一辈子的用品都买好放在家里。但不可能啊,只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钱袋在缩水。
而随着物价飞涨,假货也开始盛行起来。开始还只是在秤上面做点文章,如在粮食里掺点石头,往杀好的鸡里面打点水,而到后来,则越来越多的伪劣产品出现了。我曾经买了一双温州的皮鞋,从买鞋后就坐火车,开会,几乎没有走什么路,但只穿了九十多个小时,鞋底就齐刷刷地断开成两截。让我大开眼界,认识到什么叫“温州产品”!
据说,这是政府当时试图取消“双轨制”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所谓双轨制,就是一些稀缺的东西如钢材,如运输用的车皮等需要按照计划分配,但是又留了一部分放在计划外高价出售。因此手里握有计划指标的,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摇钱树。他们赚钱不需要劳动,只需要用手里的笔签字,钱就能滚滚而来。据某个记者报道,一吨计划外的钢材一个小时经过六次倒卖,价格翻了五倍多。
当然,我手里的笔是不能生钱的。只有当官的,特别是中央里当大官的才有这个能力。老百姓为了保住自己手里的钱,只有多买东西存起来,于是就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潮。
人们开始抢购各种东西。当然,买一大堆酱油放到澡盆里存起来是讲相声说的笑话。但确实有上海人一口气买了可用两百年的卫生纸,因为卫生纸不会坏。人们都试图买一些能多放些时候的耐用品。再后来,电视里报道,人们开始抢购黄金首饰。看到那个抢购的样子真叫目瞪口呆:首饰金店关上钢制的栅栏门,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窗口。售货员在里面拿着各种项链和戒指,人们则挤在门口,把大把的钞票捏在手里,争先恐后地抢那些首饰,仿佛金子是不要钱的。
这次抢购潮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老人们联想到国民党垮台前夕的情景,更加惶恐不安。为了让人们把钱留在银行,不要拿出去买东西,银行不断地提高利率,最后年利率居然涨到了百分之十。然而,还是远远跟不上物价的上涨。
整个夏天,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这了。
但羡慕那些手握紧决物资批发权的部门工作人员,曾听到他们感叹到,这就是共产主义啊!因为整天乱发东西,富得流油。
那次全国性的通货膨胀真实原因可能是印钞机大量印钞投放社会。
标题最好加个年代,否则容易让人误会。
但是我很怀疑这种说法,因为“可用两百年的卫生纸”的量是很可观的,需要很大的地方来存放。问题是,普通上海人家里能有很大的地方来存放卫生纸吗?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