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维民:你真的认识西方社会吗?
随着中国人富裕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到西方国家来留学,越来越多的
成年人不满足于单调的团体旅游,开始了多样化的自助游。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对
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遇到的人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不仅仅是每一个国人出游时必须
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些已经定居在西方国家的华人无可避免的必修功课。
在今天的西方国家(泛指美国,加拿大,西北欧,澳洲和新西兰),人们已经可以
在社交聚会,甚至电视节目中毫无顾忌地谈论性生活和同性恋的话题,但是个人的
社会等级和金钱地位仍是一个人人忌讳的话题,而人们的敏感恰恰说明了社会等级
存在的严酷事实。就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著名文化批评家保罗-富塞尔说的那样:
“今天,你只需要提及社会等级这个话题,就可以轻易地激怒人。------最近有人
问我在写什么书,我说正在写一本美国人的社会等级的书。人们听后马上会先紧一
紧自己的领带,再溜一眼衬衫袖口看看有没有磨损开线。几分钟之后,便悄悄地站
起身来走开。”
笔者住在澳洲悉尼,在海外旅行时,经常会在路上遇到同样来自悉尼的洋人老乡。
他们的第一个问题,不会问你的职业,不会问你的家庭,更不可能问你开什么车。
毫无例外的一定是问你住在悉尼哪一个区。在这个秋毫无犯的简单问题面前,你所
处的社会等级已经暴露的水落石出了。因为人人知道,这个城市的权贵们早就抢占
了悉尼海湾两旁风景最美的地方,而赤贫阶级则散布在城市的西部边缘,而在这两
个极端之间,有着中产专业人士居住的幽静社区,也有着大人孩子满地坐的中东移
民聚集地,弥漫着咖喱味道的印度人街区和挂满了中文招牌的唐人街。每一个小区
的名字背后都有着只有当地人才能解读的秘密。
通过了解你的居住区域,来探知你大致的社会等级,这是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
屡试不爽的好办法。问题是当你首次踏入一个陌生的城市,这个办法就不灵了。这
时候如何办?德国汉堡大学一位社会学的博士后是这样告诉我的:看人,看居住在
那个地区的人,你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这个地区的社会等级之所在。
第一,看他们的体重。在今天的西方社会,有约60%的人超重。一百年前,肥胖是
成功的标志,但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统计数字显示,中下阶层的肥胖
者是中上阶层的5倍。你的体重是你社会等级的广告这句话,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秘密。
第二,看他们的容貌。按照社会学的原理,长的漂亮的女人往往和社会地位更高的
人联姻。这种社会自然选择的结果,一定会在街区居民的普遍容貌上反应出来。
第三,看他们的表情。受所谓当代快乐文化的熏陶,贫民阶层人们在说服自己,同
时向他人证实自己“今天很快乐”的潜意识驱使下,笑的更频繁,嘴也张的更大一
些,自然话也多一些。相形之下,对旁人不屑一顾的上层人士对陌生人要冷淡许多。
鉴于在西方社会,房子的质量远远没有它所座落的区域来的重要。富人区的一幢小
木头别墅,其价值可以轻易地超过穷人区的三层楼豪宅10倍以上。所以如果能够掌
握上述几点,那你对西方社会社会等级分布已经有了一个粗略的概念。当你走在街
上,看不到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容貌丑陋的行人和笑嘻嘻的话唠。那么恭喜你,
十有八九你已经站在富人区了。
和中国人不同,西洋人的上流社会并不对汽车太上心。根据他们的崇古原则,汽车
的历史过于短暂,完全不值得重视,更不值得拿出来炫耀。所以真正的上层人士往
往开一辆便宜和普通的车,就像福特,雪佛兰或者道奇,而且一定是旧的。而在中
层阶级,由于社会地位焦虑症的驱使,人们对车要认真许多。在这个阶层,你可以
看见许多“好车”了。但是美国和欧洲敏锐的知识分子认为,奔驰和宝马轿车标志
着一种“高级的庸俗,是牙医,暴发户和非洲内阁部长们乘坐的品牌。”具体地讲,
只有中上阶层中品味最差的一类人才会买这两类轿车。
如果你有幸被邀请去洋人的家里走一回,事后对主人的社会等级还不清楚的话,那
只有一个原因,你还没有读过我这篇短文。只要你按照以下几点去观察,一切就了
然于胸了。
我们对身材的意义已经了解,接下来要记住的就是:染发是中产阶级和上层平民的
标记,假发则只限于贫民阶层。任何色调艳丽的包和鞋,任何种类的丝巾都告诉你
其主人和上流社会完全无缘。
2010年澳洲女总理朱莉娅吉拉德染了鲜亮的红色头发宣誓就职,当时立刻便成了众
矢之的,为专业人员,媒体大肆抨击。发型专家梅利莎霍耶小姐说:“尽管吉拉德
的伴侣是发型师,她的头发是她最大的败笔。”政治上精明无比的吉拉德,就因为
找了一个贫民男友,结果在染发这样一件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上,为她的批评者
提供了如此易得的攻击弹药。
伟大的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托斯丹•邦德•凡勃伦在1899年写到:
“粗俗和教养不良之辈都崇拜机器制造的日用品,因为机器制造的东西实在太十全十
美。这些人对于高贵的消费品从未哪怕稍加关注。”他的话就此奠定了西方上流社
会的百年来不变的审美观。
对服装的观察,可以从质地着手。越有自然成分的面料越有档次,也就是说,100%
的棉,麻,羊毛,丝绸最好,仅此无它,任何合成纤维都意味着和上层社会无缘。
比恩巴赫在1980年出版的《权威预科生手册》是西方人挤入上流社会的实践指南,
书中对服装的质地有着不厌其烦的强调,他警告年轻人:“一件牛津衬衫中丁点涤
纶成分,也会被察觉出来,因为那是可悲的中产阶级标志。”
在合成纤维之外,服装上任何装饰物品,商标,图案和文字,都是使人社会等级迅
速降低的东西。除了低调,上层和中上层人士更喜欢旧衣服,仿佛在告诉别人自己
的社会地位丢得起传统尊严。中下阶层则往往对新衣服情有独钟,而且常常是涤纶
含量很高的新衣。
穿着的整洁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披露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就像一辆被擦的一尘不
染的汽车,是贫民阶级万无一失的标记。全身一丝不苟的整洁,加上铮亮的皮鞋,
暴露了你对自己社会地位的有着潜在的忧虑,也可能是你对他人的评价过分在意,
这两项都是低等阶层才有的特征。着装的这些原则在今天的欧洲还是屡试不爽的,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秉持对衣着放浪不羁的态度。值得注意
的是,虽然男女老少都会穿着一双夹趾拖鞋到处乱跑,但中上层人士对化学纤维衣
服的态度还是完全谈不上友好。
进屋之后首先到达的客厅,无论在哪个国家这儿都是阶级展示的中心舞台。上流社
会的家庭里,客厅地面到天花板的距离至少在3.3米以上。地面是深色的硬木地板,
上面铺着手工织制的东方地毯,而且一定是旧到了磨出线的地步。许多暴发户就是
在这张有钱买不到的旧地毯上露出了马脚。一般来说,客厅中的欧洲风味越是浓郁,
人的社会阶层就越高。要是没有悬挂着大幅油画,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廊道;铮亮的
黄酮门把手;雕花的栏杆和扶手;法国拿破仑时期的铜雕;文艺复兴时代的石刻,
他们就不好意思开门迎客。澳洲2GB电台主播、名嘴艾伦•琼斯曾经这样夸耀:“如
果一个人房间里古董摆设的价值低于这座房屋的价钱,这个人完全和上流社会无缘。”
这条原则如果移到北美和欧洲也同样适用。
踏上一张很大的化纤混纺地毯,常常意味着走进一家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墙上挂
着家庭照片,主人自己画的画或者名画的复制品,咖啡桌上可以看到《国家地理》
杂志,书柜中陈列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仿皮的沙发和塑料的摆设则是贫民家庭
无可辩驳的物证。
入乡随俗,在西方我们可以不和别人讨论社会等级和金钱地位这个话题,但是在我
们的内心一定得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体会到奥斯卡-王尔德讲的那段话:“人类
的平等博爱并非仅仅是诗人的梦想,它是一个令人十分沮丧和深感羞辱的现实。”
在任何时候,真相总是让人难堪,它将浪漫的谎言赶的无影无踪。但是抓住生活的
真相,至少我们在高级餐厅里用错刀叉时,不会因为服务生势利的眼光而影响到一
天的心情。也不会因为将一辆好车停在一个错误的街区,最后发现车窗被砸的粉碎,
车身被划的不堪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