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儿成精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鬼头鬼脑,专造时代的反,一个不顺眼且看我鬼话连篇
正文

中国该好好修炼内功——从UPS想到的

(2006-02-05 16:20:34) 下一个
知道UPS,还是多年前去上海。从浦东国际机场下来,一路上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招牌林立,这其中就有UPS。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公司。在酒店住下,打开体育台,比赛的间歇经常有UPS的广告——原来是个国际运输公司。广告中好不气派,从专门运输的卡车到飞机,轮船,喊出了“门到门”的服务宗旨。 好奇打电话去问国内的朋友们,他们说“知道是知道,不过没有用过,关键是一直都是广告,实质性的工作好象还没有展开。”这让我想到了从前的金利来,进入中国市场前,先打了几年的广告。 其实,说到这个“门到门”的服务,并不陌生。在日本就有各种各样的宅急便,象黑猫,佐川和富山等等。不过剧我所知,只有黑猫在广州有办事处,代理些中国和日本间货物业务,象UPS这样大有垄断中国海外运输业的大手公司,屈指可数。 世界经济早已经过了哪个物和物交换的时代,从工厂到买家中间的运输业成为当今经济流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厂家多么的排斥因为委托运输而产生的费用,可是对于外向型企业来讲,如今确实是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流通业——是自己拥有一个完整的流通体系,还是依赖于专门配送的公司,大多数会选择后者。 为什么?在高度市场经济中,分工被高度的单一化,专门化。拥有仓库,专业分货,投运设备,代收货款而转移的资金回收风险等,成为UPS这样公司的生存优势。对于UPS公司的挑战者的美国联邦快递之间的竞争,标准普尔的科里多尔指出——中国的经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与联邦快递比较,UPS是沉着地。它指出,去年它的销售额达到335亿美元,它仍然是世界快递业的领袖。UPS公司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副总裁特里萨.芬利说:“由于有一个能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单一网络,我们有较好的资产利用率和较高的服务水平。”到2007年,UPS将实现15%的营业毛利。到2007年,一种新的效率更高的包裹分类和运输技术,将每年节约6亿美元。 有专业的服务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是件好事,可是这个时候,中国是不是也该有些想法?这里不能不指出一个海外专业运输公司的共同点——他们都没有涉及到中国的国内运输业。因为中国还是一直迷信在邮政运输方面的国家绝对优势。优势是靠在竞争中取得的,不是靠人为规定的。 中国在大张旗鼓的改革,对于一般的国有企业下放,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家控股,民间参股的形式,可是不管对于哪一类改革的企业来说,象从前那样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单就物流方面,单纯的依靠铁路和公路的国家运输,已经不可能满足和平时期多样化的运输要求。民间资本的涌现,将是必然。这需要国家政策的调节和扶持。 就连中国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的汽车工业,在今年9月份以后,进口汽车的关税都要降到15%,中国运输也迟早也将面临一场全新的变革。从UPS拒绝和中国邮政的合作来看,他们还是有更大的野心的。中国真正的崛起,没有自己的强势经济体系是不行的。 前些天看过读卖新闻的一篇社论,说中国的改革,是用牺牲自身的民族经济来换取经济利益的。我想这篇报道不之为过。看看除去中国石油,联想电脑,海尔集团,中国还有几个跨国公司?连国家资本笼罩着的交通银行才勉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改革的最大的一个失败,就是没有打造出更多的大型集团公司。 新加坡起家靠的是转口贸易,韩国日本台湾靠的是微电子以及独立的工业制造业。中国靠的是什么?工资比人家低,什么东西都便宜?这样不可能是长久之计,打压工资,比拼价格,只能是自陷其中。 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如何去扶持自身的民族工业,如何去获得独自的知识产权,如何去发挥高校和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这才是现在中国的当务之急。运输物流被瓜分只不过是个现而易见的例子而已。 中国在口袋里揣满了钞票之后,需要的是好好的舒筋活络,硬气功是给人看的,高境界的内功才是独步江湖的本钱。 写在后边的话----拿来主义还能用多久? 忘了在那里看到的消息,还是前年的,说一个在美国留学回国的博士,在四川投资,搞中国自己的芯片,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常说日本不把好东西给中国,也不把关键的设备投放到中国,中国怨声载道.远的不说,就说这个高速铁路.现在中国是牛了,有钱了,我要的就是你日本东海铁路新干线的整车在中国生产,之后还要技术全部奉上.当然鬼子不会干---说浮游技术还不成熟.不给?那好,法国和德国哭着喊着要合作呢. 看上去实在给了鬼子实在的一巴掌,可是对于国外技术的过分依赖,将丧失拥有巨大市场的主动权,还好,据说在大连我们自己研制的浮游理论车型成功,速度上并超过日本.可喜可喝. 中国攒下的钱是血汗钱,更应该用来扶持和引导自身的民族工业,技术可以引进,可是容易出现研究阶段的真空. 我还是想说大学这个研究层面最重要的阶段.常看到某某大学有几个国家级别的实验室什么的,这个不足为奇.可是企业和大学研究的结合,好象是少之又少.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知道如何去使用. 有技术的人,要去外企,就连刚毕业的大专生也要去南方.如何留下人才,实在和企业生产的完美结合,或许是大学也面向市场之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