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父亲的原则只有一个,让孩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获得在那个阶段应该获得的欢乐。
眼珠的第一下转动,第一次牙牙学语,蹒跚走路,讲故事,陪她学游泳,自行车。陪她上学。我特别反感中国人教育里的概念,什么都得提早,别人有的我也得有,别人会的我也得会。
有的事,比如加减法,提前半年,对孩子是非常残酷的折磨。
我的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缺点,但是现在我也老了,才意识到他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多么正确。第一,孩子是自己成长的,父母不可能控制孩子的一生。父母最大的作用是以身作则影响。第二,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今后挣多少钱,当多大官,而是孩子成年后和父母可以有智力上的交流。
大多的父母,好像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来不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思想工作。等到孩子长大,也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思想工作。这种关系,结果就是两代人的隔阂。人人到父母老了,责任就是对父母好,吃好,穿好,玩好。
许多人成年,是会把看望父母当成负担的,因为这种看望成为过场。吃点好的,说点好话,让父母高兴。
我就想,和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聊天,难道不能和朋友聊天一样,成为有意思的事?
我最近想起一本书,斯大林女儿叛逃西方后写的回忆录。
我第一次读到,好像是高中。估计是新华社翻译的内部版。父亲拿回家就放在桌子上。
我拿起来,看了一眼就着了迷。还记得第一句是写,这里的夜多么宁静之类的,很文艺。那时是高中,人人都玩命高考,我父亲也不在乎翻看他桌子上的闲书。
多年之后在美国,图书馆处理旧书,一美元一本,我一眼就看见斯大林女儿回忆录的英文版,毫不犹豫买下来。
我已经从一个高中生变成一个中年人,但是我想起父亲对我的教育。一本随便放在桌子上的书,让我在高中就对苏联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有完全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让我在中年后还可以和我父亲说,你记得那本斯大林女儿的回忆录吗?我找到了英文版。
我父亲已经完全忘记了。
一本书这么小的事,实际上代表完全不同的教育,塑造完全不同的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