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里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个人资料
正文

【他乡明月|生活】第064期 美国私校不上课的独立学习周是怎样的?

(2023-02-23 05:41:11) 下一个

【他乡明月|生活】第064期 美国私校不上课的独立学习周是怎样的?

嗨,听到我声音的亲人和朋友,你好吗?我是三小姐晓鹂。

 

这个星期可把我累死了!其实,这个星期我学校还不是常规课程,而且只到校四天,星期五休息。可是,我给累得晕头转向的,持续低烧,天天回家倒头就睡,有一天从下午四点多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每年二月初,差不多在情人节这个星期,都有一个星期的“独立学习”时间,Indepented Study Week,简称ISW。在这一周老师们会安排围绕某些主题的兴趣活动,不上课。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整一周参与某一个活动。我以前从来没有自己单独组织过这类活动, 都是辅助其他老师。今年是第一次自己单独做了一个“探索中国文化”的主题,四天的活动包括中国的美食、艺术、建筑、和电影。这些安排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琐碎,比如挑适合给高中生看的电影,准备看电影时候思考题;比如查地铁线路,集体买地铁卡;还要研究要去饭馆和价格,注意食物过敏,学生吃荤还是吃素,和参观地点的沟通,活动当天来来回回校车接送安排,还要随时清点学生人数,别拉下一个人等等等等,再加上四天里面有三天在外面跑,累得精疲力尽。不过,还是很开心的, 因为这次的ISW相当于一个持续四天的中国文化相关的field trip,虽然参加的学生不都是学中文的,但这样更有意义,你想,这也算是给学其他语言的学生一个难得的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总之,这个星期套用一句话就是:累并快乐着。

 

说起来,我学校的ISW的这些活动项目不是固定的,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因为每年指导活动的老师都可能不一样,就算是同样的老师,选择的活动内容也可能每年不一样。这个活动分小学部、中学部、和高中部,小学部的传统是一年聚焦一个国家,所有年级的所有活动都跟这个国家相关。我记得好几年以前,当时轮到中国,他们还请我去给她们做过报告,我还帮她们联系了DC京剧社,到学校来做过现场讲解和表演。中学部和高中部每年都有二三十个课题,五花八门,有的活动在校内,有的要外出,还有去纽约一个星期的。反正,大多数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主题,基本上和上课不沾边。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分成不同的组。每个活动的人数也不一样,少的七八个,多的十来个。像我们今年就有12个学生。

 

今年的课题有近30个左右,什么动物、种族、艺术、手工、城市生活、美食,还有播客,博物馆、阅读、烹饪、移民生活、辩论、漫画、爬山、政治聚会等等轻松愉快的,也有很专业的,像精神健康和自我关照、运动后的康复、弦理论(我都不知道这个是啥)、视频会议的技术什么的。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玩电脑游戏的。对,就是你想的,玩电脑游戏,我没开玩笑!你不知道,那个活动特别热门,抢都抢不上。你想,对很多高中生来说,一周四天,每天光明正大地、在老师的带领下玩六个小时电脑游戏,这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而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和电影相关的,今年有4个,每一个活动的偏好都不一样:一个西班牙语老师指导的“通过8部电影了解8个不同的国家”,那个女老师特别可爱,专门跑来给我说,中国电影她选了李小龙的一部老片子。一个教电影课的老师带学生制作微电影(这个电影在这个活动结束后,会给全校师生一个链接,公开展示),不知道今年她们选了什么主题。一个科学课的老师,专门讲“电影里的科学实验”,好玩吧?还有就是我们,我们也有一天的活动是看中国电影。

 

我的安排是这样的:周一的主题是中国美食,去一家中国超市参观购物、去中国餐馆吃饭、再去一家中国点心铺子参观, 就是我们常去的大中华超市、台湾风味的小吃馆半亩园、和天一点心铺子。周二的主题是中国电影。周三是中国艺术,去看美国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的艺术收藏品。周四是建筑,去WV参观一家从云南搬迁过来的中国民居。

 

这几天的活动有很多印象特别深的事情。我先来说说我们看的电影。我们看了两部和中美文化有关的片子,有英文字幕的,就算没有学中文的学生也能看懂。一部叫《孙子从美国来 The grandson comes from America》,讲一个六岁的美国男孩和陕西华县皮影戏老艺人之间的故事,用陕西方言,展示了陕西农村的真实生活场景。这部片子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点,比如:中国农村的房子都是电影里那样的吗?中国人到底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外国人到中国说中文能不能被听懂?皮影戏里的皮影是纸做的吗?为什么电影里的爸爸偷偷把六岁的孩子留给了爷爷?而且,爸爸没有按预计的时间回家,为什么不给家里打电话?爷爷为什么把蜘蛛侠叫蜘蛛精?为什么中国人不喝牛奶?等等等等,特别好玩儿。另外一部电影叫《别告诉她》,英文名字叫《The farewell》。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里面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为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所以学生们最关心的是:为什么医生说奶奶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可是电影结尾说六年后奶奶还活着?而且,奶奶到底知道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她们到底有没有告诉奶奶,她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总之,虽然只看了两部电影,可我觉得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因为学生讨论的很热烈。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通过看电影,是了解了一些她们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中国的一面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还愿意把这些电影推荐给她们的朋友。

 

不过,我觉得第一天去中国超市最可乐。去之前,我给了学生发了调查试卷,分蔬菜、水果、肉和蛋、零食、饮料、熟食、调料和其他八类,每一类都列了最常见的一些东西,像蔬菜类,列了白菜、生菜、豆腐、番茄、黄瓜、南瓜、冬瓜、胡萝卜、茄子、辣椒、土豆、四季豆、芥蓝、菠菜,先让学生找到这些东西,做好标记,然后每一类再找到至少三个不在单子里的东西,把名字写下来,回来后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

 

说起来,带高中生外出有个好处,就是老师不用全程跟着。只要把要求说清楚,定好集合的时间和地点,其他的就随她们去,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所以,等我一个多小时之后和学生汇合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男生手里捏着一个牛皮纸袋子。刚开始我也没在意,因为老早就说过了,要是学生想在超市买东西,自己掏钱自己买,什么都行。可是,我们下一站是去一个点心铺子,就在街对面,我让学生把买的东西放到校车里,但我发现那几个男生手里居然还捏着那个牛皮纸袋子。我就特奇怪,问他们:“哎,干吗不把买的东西放在车里?”那几个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老师,我们买的是螃蟹,放在车里怕爬出来。”原来,他们买了活的螃蟹!我说呢!我猜,他们几个从来没有自己去买过菜,更没有买过活的东西。今儿有机会买了一只活的螃蟹,又新奇又担心,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就一直捏着袋子拎在手里,走哪儿带哪儿,去点心铺子带着,去吃饭也带着,回到学校后那股子兴奋劲儿都没过去,我就看着他们对其他兴趣组的同学夸耀手里的活螃蟹,惹得其他同学一声一声惊呼,特别逗!对他们来说,这也算一个特殊的经历了吧?当然,除了活的螃蟹,他们还发现了很多美国店根本不可能有的东西,比如说牛蛙、牛尾、猪耳朵、杨桃、火龙果、莴笋什么的。对他们来说,这些东西是那么的新奇和不可思议。

 

而且,在第三天去中国城的时候,在一家商店我们正好见到一个中医师给病人抓中药,治咳嗽的。我就趁机让学生去看,看看中药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放在一个一个药柜里,或者大罐子里?抓中药的时候,为什么要用称称?一副中药可能会有多少味药材?每一种药材的量是不是一样?一包中药要怎么煎,煎几次?等等。让他们直观地看到,中药和西药是不同的,中医和西医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经历,都给了学生实地体验中美文化差异的机会,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了解了中国文化的不同。

 

不过,作为老师,那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去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馆的中国收藏。在那里,从新时期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到周朝青铜器、北齐石雕、唐代银器、宋代陶瓷、清代玉器,到民国绘画,每一件都让人流连忘返,惊叹不已。印象最深的藏品有几件,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玉璧。那时候的玉璧还不像后来的玉器那么纯粹,大多数还是磨的非常光滑的好看的石头,很像现在的大理石。但是,也有非常精致的和后代玉器很接近的。比如说有一面玉璧,下面是圆,中间一个小小的圆心,表面上分布着一个个整齐的均匀的凸起,顶上是像藤蔓又像老虎的一个装饰,整体是非常通透、大气、质朴的,特别的精美别致。你如果仔细看,还可以看到整个玉璧边缘的线条并不是很流畅,还有手工打磨的不完美的痕迹。可是,你想想,在四、五千年以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候是新石器时代啊,新石器,能有什么趁手的工具可以使用?要完成这样一件精美的玉璧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又需要多么精巧的手艺?!简直难以想象。哎,你还记得完璧归赵的故事吗?你有没有对和氏璧长什么样有过好奇?我有过。我记得上网查过,查到的照片各不相同,也不知道它到底长啥样。但是,就查到的和氏璧图片而言,不管哪一款,都没有这块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精美。所以,我觉得这块玉璧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价值连城了!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藏品是西周时期用在弩上的一些装置。弩,就是上面一个奴隶的奴,下面一个弓箭的弓,是弓箭的一种。那是一对青铜器,主体是龙头,从龙的头下往前,波浪形伸出一个长长的蛇头,设计非常流畅,就像一条蛇探出头去查看前面的动静。这个装置到底装在弩的哪个部位,是做什么用的,我完全没有概念,网上也没查到。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龙蛇一体的设计。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但说实话,看到龙蛇合一设计的那一刻,真的特别让我震惊!我见过龟蛇合一的玄武,但从来没见过龙蛇合一的动物。怪不得中国民间把蛇叫小龙,原来在历史上是有实物证明的!先不说这种设计的灵感,光是在两三千年以前,在没有任何现代科技和工艺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样把那些精美的设计变成实物,刻上精细的花纹,而且可以保证它不生锈不腐朽的?跟那些周朝的青铜器相比,唐代精美的银器,宋代薄得像纸片一样的瓷器都得往后排了。这些远古的艺术品,真的算得上是鬼斧神工了!反正我完全没办法想象,它们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回来讨论的时候,学生也分享了他们每个人喜欢的艺术品。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也像我一样,被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征服了。我把相关的一些照片放在文稿里,你去看。特别好。

 

如果说亚洲艺术馆的艺术品是鬼斧神工,那我们去看的那家云南民居,就是真正的人工了。大概五六年以前,在DC著名的私立学校西德威尔Sidwell工作过的老师John Flower,华老师,他曾经负责Sidewell在云南的中文项目,他在云南茨中考察的时候,看到了一所房子,那是一座很新的,1989年修的,融合了汉族和藏族建筑风格的两层木质楼房,当时因为洪水的威胁不得不拆迁。于是,他们决定把房子拆了,搬到美国重建。那家房主姓张,他自己介绍说,是著名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说到的,住在神秘的香格里拉的土著人张尹拉居的曾孙。从编号、拆迁、申请许可证、搬运、到落地重建,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现在,这家普普通通的云南民居,翻山越岭,远渡重洋,静悄悄地坐落在WV的一片密林里。

 

其实到现在为止,这座民居只重建了主屋和厨房,其他重建工作还在继续。尽管如此,当我看到雕刻着龙头和兔子的大门,看到雕花的六扇厅堂门,看到屋里典型的藏族家具,屋里的木凳,木桌边上的火盆,可以一家人围坐吃的锅子,刻花的栏杆,木制的摇篮什么的,我都觉得特别亲切。在第35期,我介绍过中国徽派民居“荫余堂”整体搬迁到马萨诸塞州Salem镇的故事。但是,这座民居和那座徽派民居不同,那是有官方组织的,花费了一个多亿整体搬迁的工程,是完整的建筑,但这个就是纯粹民间的私人的行为,人手和资金都及其有限,全靠华老师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两者没有办法同日而语的。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保护中国民居并且把它展示给更多的人。就这一点初心让我特别感动。

 

华老师给我的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那栋民居,当地的饮食、生活、农业、农具、和建筑,还有汉、藏、纳西、白、傈僳融合在一起的文化,还有基督教、佛教并存的信仰。他介绍完了之后,给我们放相关的纪录片看。我看了一会儿,悄悄溜出来,手里捧着一杯他给我们倒的云南红茶,一个人坐在二楼的屋檐下看雨。像我们老家的房子一样,二楼的房子外面留了很宽的走廊,雕花的栏杆在雨天灰暗的背景下特别清晰。雨打在屋顶上哗啦哗啦响,雨水顺着房檐流成了一条一条线,像在房子前面挂了一排亮晶晶的帘子。我看着看着,就好像回到了老家,就好像坐在自己家的楼檐上,爸爸妈妈就在楼下忙乎着。这时候,传来纪录片的背景音乐,一个沙哑的男声唱着歌。我听不清楚他到底在唱什么,只听见了一两句歌词,什么“在此相会,有山有水还有我的妹妹”,什么“开心吧,别忘了回家,还有你的老爸老妈......”嗯,特别不好意思,在听清楚歌词的一刹那,对着哗哗的大雨,我特别特别想家,没忍住,偷偷地哭了。

 

那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歌,也是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回家查了很久,才知道是黑薄荷乐队的《与我同行》和《嘿,朋友要加油》两首歌,主唱叫高伟。他们是活跃在北京的一个摇滚乐队,我也推荐给你,有机会你去听听,真的很不错的。

 

好,说到这儿,这个星期ISW的流水账也就记到这儿,今天的节目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最后还是感谢你的聆听和陪伴,也谢谢你真诚的留言点赞推荐和评价,咱们下个周末再见。拜拜。

图一:良渚玉壁
图二:周朝青铜弩
图三:美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馆的藏品
图四:搬迁到WV的云南民居雕花栏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