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女在妈妈刚给自己剪过头发后很兴奋,妈妈让她给我们看看新发型。人家很有主张自顾自先上楼了,说要上楼自己先照镜子看看,如果自己满意了再让别人看。她的房间有落地的大镜子,她常常在大镜子前自我欣赏。爱美是外孙女生活的主旋律之一,有时候刷过牙洗过脸人家还拿妈妈的香水往身上喷洒几下。
早晨孩子爸爸上班前送2个孩子上学这段时间是最紧张的,但外孙女往往偏偏在这时因选不中自己心仪的衣服而发火哭闹。其实每次洗衣服,她的衣服件数是最多的。闹过了,妈妈问她:“今天你又不听话了?”人家头一扬,理直气壮地回答:“没听话!”言下之意你能把我怎么着?我跟她妈妈议论她晚上睡觉闹,早上起来闹,从幼儿园回来因为香蕉剥得不规整不满意又闹,她故意嬉皮笑脸地打岔,嘴里“巴拉巴拉”地胡乱唱着干扰我们讲话,这是孩子们不接受大人批评的对策之一。一边干扰,一边双手使劲拉着我的手用她的双脚在我两腿间前后轻滑地板。这需要我全神贯注,一不小心手松开了她就可能摔到地上。我要她松手,她就是不松。如果她不想松手,大人还真没辙。
外孙女不但自己爱美,还对别人的穿着打扮观察细致,评头品足。我平时在家多穿家居衣服,偶尔一天外出办事穿套正式服装,她居然也发现与我平时穿的衣服不同,还夸我的衣服:“姥姥这身衣服好看。”
外孙女表情生动丰富,向家人介绍全班同学合影讲到一个她平时经常叨叨好打她的小男孩时,挤眉弄眼、耸耸双肩再一摊双手,似乎这些动作还不足以表达她内心对这个小男孩的不满,又上下抖动着双手不屑一顾地说:“哎呀呀,我都不想提他。”但是有一次她妈妈发现她讲这个小男孩咬她了是“诬陷”人家。当外孙女把手腕上被咬的牙印子伸给她妈妈看时。她妈妈发现这个牙印子很像女儿自己的牙印子。妈妈反问她:“这是你自己咬的吧?你再咬你自己一下我看看。”外孙女败下阵来,不得不承认是她自己咬的。我们都不知道外孙女为什么要对自己实施“苦肉计”,仅仅是因为讨厌这个小男孩给他多加1条“罪状”?还是为了卖惨获取大人爱怜?
不止一次,他们的爸爸或妈妈在开车途中因孩子们不听话批评他们。外孙女倒好,遇到这种情况她的身体本能地选择排斥信息,呼呼大睡。大人还气哼哼的呢,人家已经进入甜蜜的梦乡了。看来这些索然无味、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说教她听也不想听,平时乐于接受活泼的、高兴的信息。听到“Funny”(好玩的)的事情特别兴奋,参与的热情特别高涨。我跟她妈妈讲这个性格也挺好的。不像我们家族的人,往往放大负面信息,一天到晚心事重重的。按照某心理学家的研究,世界上95%的担心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外孙明显比以前爱酷了,一天到晚把双手插在裤兜里走来走去。他们班有一些“助教”就是学校旁边中学的学生,男孩子们都是喜欢这样一天到晚把双手插在裤兜里走来走去。外孙肯定是跟他们学的。看电视他也喜欢选一些情节惊险的节目,害得妹妹直喊害怕。其实有时候他自己也害怕,有一次还让我陪他看,但害怕也要看。
一大早,我在空旷的厨房做早饭。外孙往往比他的爸爸妈妈妹妹起得早一点,他独自一人下楼到厨房后,会蹑手蹑脚地走到我身后,或者躲到我看不到他的地方,比如冰箱侧面,比如某墙角后侧,故意大声地冲我“打招呼”:“早上好!”这是我们教孩子们比较成功的一句话。虽然我知道外孙会以这种突如其来的方式打招呼,虽然我一直防着外孙以这种突如其来的方式打招呼,甚至选择面对人来的方向,但防不胜防、防也无用,人的神经不可能永远紧绷着,做事的时候人也在运动中,不可能身体老冲着一个方向。外孙冷不丁外孙以这种方式打招呼我还是会全身激灵吓一大跳。我也会坦白地告诉他: “你吓了我一大跳。下次不要吓唬我了。”虽然我们也教育孩子们不要吓唬别人,但作为大人似乎也不能太“不经逗”。从他的表情看得出来别人被他吓一跳正是他要的效果,他会为此暗自高兴一阵子。
现在两个孩子看电视剧不时讨论讨论剧情,有意无意地从中汲取着生活知识和营养。有一次外孙女结合剧情对哥哥说:“你看,你要是没有朋友,遇到事情就没有办法。对吧,Bobo?” Bobo是家人对外孙的昵称。
但是有些电视剧也传播一些负面情绪,电视里一个生气的少年发疯似地乱扔、乱摔随手拿到的任何物品,最后甚至举起一把椅子砸向地面。平时孩子们有些坏动作也是从电视剧里学到的。
当哥哥由一件小事情误解妈妈、说妈妈不爱自己时,外孙女不假思索、一口气罗列出八九个以“Why”开头的排比句反问哥哥:“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动物园?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野生动物园?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乐高乐园?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玩电子游戏?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溜冰场?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好吃的餐馆?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自助餐厅?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游泳池?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山上看雪打雪仗?……”即使想不起来具体的地名了,人家也不示弱,最后还是不假思索地反问哥哥:“那妈妈为什么带我们到特殊的地方?”这些“Why”都是蕴含在外孙女胸中的“正能量”,她认为这些足以证明妈妈的爱,。
当爸爸妈妈在楼上听到2个孩子在吵闹,会从楼上发问:“What is happening?”以前兄妹俩会互相指责,但现在他们变聪明了,越来越多的时候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回答“Nothing!”(没啥事情)以避免被责令到各自的房间反省,搞得谁都看不成电视。
但有时候冲突尖锐了,难以掩饰。爸爸妈妈赶过去,孩子们各说各话,你问东他们答西,搞得爸爸妈妈一头雾水,“审”了半天还是理不清来龙去脉,判断不了责任在谁,真是应了一句话:“清官难断家务事。”
看到她妈妈擦地上的颜料,外孙女赶快机灵地解释:“这还是以前搞的,不是今天搞的。”她心里都有一本账,昨天她妈妈才批评过她,把颜料搞得墙上地上到处都是。妈妈发现有一块地板变成蓝色了,问是谁搞的?外孙女赶紧撇清:“我今天一天都在学校,不是我。”原来是外孙用餐巾纸擦黑板,黑板上有孩子们用蓝色粉笔画的画、写的字,再用擦过黑板的餐巾纸擦地板,就把地板也染蓝了。外孙意识到是自己的操作失误导致地板变蓝,一叠连声地讲自己去处理,一面拿一张干净的餐巾纸沾点水重新把地板擦干净。爸爸妈妈表扬他肯动脑爱清洁爱劳动。
有一天傍晚,孩子爸爸接他们放学,见到对面邻居,本想拉拉呱。2个孩子兴奋无比,又跑又叫的,大人无法聊天。他们的爸爸十分生气,命令他们回家,孩子们进屋后还处在亢奋中,兴高采烈地追逐。他们的爸爸怒不可遏,大声嚷嚷着叫他们到各自房间。外孙在自己的房间居然用笔和纸根据说话的发音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外孙写的大体意思是:“我不知道今天下午发生了什么。没有爱。”他妈妈后来和他交谈,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不知道犯了什么错,爸爸却发那么大的火。今天没有爱给爸爸。他妈妈向他解释:爸爸想跟邻居聊聊天,你们乱跑乱叫影响大人无法聊天,所以爸爸生气了。孩子可能和大人对事情的感受不同,孩子们平时见不到什么外人,看到外人就亢奋,他们不知道自己兴奋有什么错。大人需要多做解释,直到孩子和大人思想情绪统一了,孩子们才能认可和接受大人的批评和惩罚。毕竟,孩子越长越大,心思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外孙女问哥哥:我们是不是要长成青春期啊?哥哥回答:不是的,我们要先上学前班,再上一年级、二年级。他的回答没有错,很符合常识。但是从外孙整天把双手插到裤子口袋里“酷酷”地走来走去,有时候歪着头瞪圆眼睛跟大人争辩、理论甚至拂袖而去的神态,从外孙女翻眼撅嘴抱着膀子对抗大人的指责,似乎已经展露出青春期少年的模样。
外孙很重视自己的大脑。洗手时他的两只手就在自来水下晃一下。我告诉他你得在洗手的时候数10下.他指着自己的脑袋强调:“我已经在脑子里数10下了。”他用妈妈的打码机打出家人的称谓,顺序是妹妹、姥姥、姥爷、妈妈、爸爸、他自己,当然全是英文字母。我觉得从排序看妹妹第一,我们随后,他把自己放在最后,很有点尊老爱幼的味道,就惊喜地把我的这个发现告诉了他的妈妈。他妈妈问他怎么想起来这样排序的?人家回答得很客观:“我也不知道,我的脑子让我这样排的。”看来我是自作多情,上纲上线了。孩子自有孩子的思维方式,但是他又是的确用了脑的。
孩子们爱好广泛,特爱找乐子,爱滑稽好玩的事情,爱追逐打闹,爱挠痒,包括他们挠别人和别人挠他们,爱别人背或抱他们,也爱看我们抱不动他们的神情,爱妈妈安装在后院的滑梯、攀援板、秋千、单杠、摇床,爱妈妈安装在车库的儿童冰球、台球、乒乓球、人偶足球四合一游戏台及室内的多种玩具、游戏,外孙爱打篮球,爱做电脑上的趣味作业,爱画画,外孙女爱做项链……我相信外孙外孙女的大脑越用越灵活。因为他们平时勤于思考。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动物的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即后人称之为的“拉马克学说”,提出人体器官“用进废退”的概念。就像大脑,越是勤思考勤运用,便越灵活;而越是懒惰不动脑,大脑越像生锈的链条,难以正常运转。但是孩子脑子灵活了,和大人斗智斗勇的水平也随之提高。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嘀嘀咕咕讲悄悄话商量一些秘密事情了。或者钻进小小的储藏室、衣帽间躲避想象中的“坏人”,或者瞅爸爸妈妈在楼上休息的空挡一块接一块地吃巧克力糖果。
有一天我在厨房洗碗,感到外孙外孙女躲在洗衣间嘀嘀咕咕了很长时间,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有点不放心,就让女儿去看看。女儿看到兄妹俩躲在洗衣间门后大叫:“啊?你们在看我的手机!难怪我到处找不到手机呢!”外孙外孙女特别喜欢看妈妈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而且已经会熟练地点开、翻看。老伴常讲女儿不是“虎妈”是“马虎”。尽管女儿说她开始给手机设密码了,我也担心其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