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接到外孙女老师的电话,说外孙女又升到新班了。最近外孙女经常被升到新班。当然这个“升班”的概念不同于学历教育中的升级。仅仅是幼儿园对孩子们的随时调整,如果发现某个孩子的心智比所处班级的其他孩子有较快发展,不适合呆在原有班级,老师会及时把这个孩子调到年龄稍微大一点的班级,以适应孩子的发展。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方法之一吧。外孙在幼儿园的时候也常常被升到新班。其他孩子也会常常调整到新班,只不过每个孩子升班的时间有长有短。
但是“升班”以后外孙女还是老讲在幼儿园“Boring”(无聊),不想到幼儿园。女儿为此打电话给幼儿园园长,讲了外孙女老是讲在幼儿园“Boring”的情况,也提出不知是她想学习“Boring”这个词所以天天反复念叨呢,还是的确感到“Boring”。 园长很惊讶。说:“啊?有这个情况?她是特别特别特别聪明的孩子。所以我们不停地给她升班。那我回来和老师商量一下,如果发现她在课堂上的活动做完了,及时再给她布置一些新的活动。”
后来有一天,外孙女骄傲地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班级表现好,老师读书时表现好,做手工活动时表现好,画画的时候表现好,被选为全班惟一一个到别的班级参加活动的代表,她还用了“One percent”(百分之一)这个短语。或许这是老师在介绍整个幼儿园开展这项活动时用的一个词。可能是整个幼儿园挑选百分之一表现好的孩子到其他班级参加活动。算起来,那就是百里挑一呀。
外孙女不仅在学校表现突出,在家里也常常带给大家“成长”的惊喜。平时她和哥哥都是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自己选衣服,自己找衣服,自己换衣服,不需要大人烦神的。这似乎比我们那边的孩子早多了。入冬以后,为了“逼”外孙女加厚衣服,女儿把外孙女的夏装全都收起来了。外孙女因为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夏装尤其短裙而跟妈妈哭闹,说穿长袖长裤这样的衣服没有人说她美,还说恨妈妈。她不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哦,还立刻出手报复,把妈妈的拖鞋硬往床底下最里面扔。这边的床普遍很底,床和地板之间的空隙很小,从床底下找起东西来特别费劲。后来外孙女虽然不得不穿长衣裤,但人家把长袖、长裤撸成短袖、短裤,还是一副短打扮的模样,走起路一阵风,干练利索。
她让哥哥跟她一块上楼,哥哥不听她的。后来哥哥想玩她手里拿的玩具,她立刻不假思索地跟哥哥讲:“你跟我一块上楼我就给你玩这个玩具。”脑子转得特快。
不想吃面条,她告诉妈妈:“我在幼儿园吃这种面条都会吐。”她妈妈当然不相信:“你骗我!你们幼儿园让你们吃这种面条?”外孙女还假作镇静地回答她妈妈的问话“我没有骗你。”她妈妈当然也有招数:“那我明天打电话去问问你的老师?”外孙女立刻改口:“我跟你开玩笑的。”类似的对话常常可以听到。
外孙女情商高,在她过生日前她妈妈让她选择过生日的好玩地方,最初她选的是哥哥喜欢去的乐高乐园。她妈妈问她为什么选乐高乐园?她说哥哥喜欢那儿。后来妈妈提醒她:“这是你自己过生日,你选你喜欢去得地方。”她才又换了一个她自己喜欢玩的地方。她生日那天,她妈妈为她买了一块“家庭食堂”制作的蛋糕。目前这种家庭生产,然后通过微信、Facebook、电话、短信等直接自销食物的方式,非常普遍。她妈妈说人家是纯手工制作,干净、营养,健康,放心,买的人很多。但晚上吃生日蛋糕的时候大家才感到蛋糕做得真不好吃,一点甜味都没有。蛋糕里面糖多了固然不好,但想象一下如果一点甜味都没有,那些奶油吃到嘴里烂糊糊的也着实难以下咽,大家都表示不喜欢吃,连平日最爱吃蛋糕的外孙外孙女都不想多吃一口。外孙女非常失望和沮丧地看着蛋糕说:“这个生日party不好。”她妈妈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吃蛋糕。”看来外孙女为大家不喜欢吃生日蛋糕而感到很没有面子,
看到电视在教孩子们做饮料,外孙女一本正经地评价:“这是科学。”
两个孩子看电视看得不耐烦了,先是躺在沙发前地板上看。后来外孙女提议上楼去吓唬妈妈。他们蹑手蹑脚地上楼,悄悄爬进妈妈的房间,突然站起来朝妈妈大叫,把妈妈吓了一跳。
双休日爸爸妈妈带孩子们出去玩,外孙女出发前模仿大人叮嘱她一样叮嘱站在她身边的姥爷:“你和姥姥在家里看电视。”看电视是她的最爱,她以为也是我们的最爱,就安排我们在家里看电视。
有一件事情很奇怪,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到邻居家要到很多糖,我们都担心孩子们吃这么多糖会有害健康,她妈妈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后就帮他们暂时收起来了。但是从那时候起,孩子们再也没有提起糖的事情,似乎他们把这件事情抛到爪哇国了。直到前天,外孙女跟她妈妈一块找东西,无意中看到了万圣节糖果,她用特别特别委婉的长句和妈妈商讨:“妈妈,我们有没有可能商讨一下在哥哥生日那天给我们吃一点万圣节糖果的事情?让哥哥在生日更开心一点?”估计这是她从电视上或者老师那儿学到的长句式。周六,外孙终于想起了要吃万圣节前夜的糖果,因此,不用等到外孙的生日,他们的糖果就吃到嘴了。不过算算离万圣节前夜也有20多天了。
外孙女还按照小孩子的思维逻辑计算她和哥哥的年龄差:“哥哥马上就 6 岁了,又比我大好多。”
发现妈妈看介绍烹饪的视频,外孙女问她妈妈:“Do you want to copy them?”(你想复制它们吗?)她妈妈问她怎么知道“copy”这个词的?她回答因为哥哥常常讲“Don’t copy me!”(不要学我!)对“copy”这个词外孙女理解和运用得还真对。讲到爸爸没有兑现“以前”讲过的话,她用了好多个“long”:“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time ago”,强调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她爸爸答应过她什么事情,其实可能就是不久前的事情而已。这几天,外孙女嘴边的口头禅就变成了“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long time ago”。有时候外孙女在学习语言时也会用词不当,比如她不好好吃晚饭,她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好好吃晚饭,她回答:“我不是morning person (早起型)的人”大家都笑她回答得驴头不对马嘴。但是这也反映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在模仿一些动作时外孙女也非常“刻苦”。 那天观看哥哥篮球总决赛,有一段时间外孙女把她的椅子拉到远离人群的地方,背对着球场坐,说要给自己一个空间:“Give myself a space”。后来她想听听教练对小球员们讲什么,凑到离教练近的地方。后来她就不停夸张地耸肩、摊手、摇头,走来走去,边走边说:“I don’t hear nothing!”她是在模仿这边大人们常用的耸肩、摊手、摇头等动作,问题是她的动作特别夸张,耸肩时脖子缩得看不见了,肩头拼命往上耸,为了配合耸肩动作,眼睛还睁得老大,5个手指头也使劲往外张开,并且不厌其烦地这样重复来重复去,走来走去,边走边说,边说边走,绘声绘色,惟妙惟肖,逗得她爸爸妈妈和旁边看球的人都笑了起来。看来这边人喜欢“耸肩”这个典型动作、神态就是这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女儿跟我们讲:“我发现很多次,她一个人对着镜子哭,哭着哭着开始一边哭一边观察自己的表情,看口型能张多大,声音能够调多高。她有时候哭并不是真的伤心了哭,而是在琢磨表情。”
在餐馆吃饭,服务员忘记给外孙外孙女画画的纸笔,外孙女自己走向服务员,大大方方地问服务员要画画的纸笔。在等饭菜的时候,孩子们开始画画了。
快到感恩节了,外孙女向大家宣传:“感恩节应该吃火鸡!”
从外孙女学习新词汇、接受新知识到琢磨新动作都能感受到孩子们渴望长大的急切心态。我们经常感慨的是:“她才4岁,到这个世界上不过才1500天左右,怎么知道那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