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记录生活,借随笔传导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童言稚气(十)

(2020-12-19 21:15:05) 下一个

     孩子们喜欢看电视,也不怪,有声音有图像有情节。他们的爸爸妈妈忙的时候,也无奈地把电视当作临时保姆。有时候,孩子们看到特别搞笑的画面又急于和别人分享,就喊我们去看。最近一次外孙喊我到电视前,急切地一边连声说:“姥姥快看!姥姥快看!”以稳住我,一边不断地用遥控器往回倒屏幕。外孙外孙女不知何时也不知怎么学会了简单使用电视遥控器。平时真正开电视、选节目还是大人掌控的,但偶尔孩子们会找自己的电视节目看。这次外孙就是用倒电视的技术,一直倒到他认为非常非常搞笑的地方之前,再正常地放给我看。还生怕我着急离开,持续重复着说“姥姥快看!姥姥快看!”正常放映了,屏幕上出现一个非常夸张的肥胖女人只穿很少的衣服在和一群人跳舞,因为身材特别胖,因为穿得特别少,除了隐私部位外臀部几乎都裸露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时外孙情绪高涨,大叫“BUDI!BUDI!”(应该Butt,外孙指的是屁股!屁股!听声音是BUDI,可能是孩子们的用语吧)。外孙的意思你看这个女人露出了好大的屁股。的确。我不清楚这边儿童电视剧的编导人员为什么要让这么不雅的画面出现。也许是为了让孩子们习惯类似的画面,因为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会遇到穿着不雅的人,也会遇到这个画面。
    其他很多儿童电视剧也常常把角色丑化得无以复加,是让孩子们尽早审丑吗?不得而知。
    向大人描述电视里的场景,孩子们都会强调“TV shows”,女儿常常感叹不知道孩子们怎么知道那么多表达方式的。大约这就是母语的魔力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应该讲母语是每个人思维的载体。第一代移民再怎么学英语,他们都很难深度融入英语社会,因为他们的语言局限了他们的思维。但第二代移民虽然小时候在家里还接触父母的母语,一旦进入幼儿园、学校,英语成为他们的日常用语以后,他们的母语就是英语,他们对父母的母语就不再感兴趣了,也不太乐意学习父母的母语。一些孩子还因为父母强迫他们学习父母的母语而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我接触过这样的孩子,撇着小老外的洋腔洋调不耐烦地说学汉语“麻烦”。有一个已经汉语说得很好的男孩子初中以后常常因为上中文课和妈妈产生冲突,使他的妈妈怀疑自己强迫孩子学中文有没有意义,为了让孩子学习可能用处不大的汉语搞坏和孩子的关系值得不值得?虽然有个别孩子双语精通,但毕竟是个别现象。不可否认,孩子们习惯的、舒服的、耳熟能详的、无师自通的英语才是这些矮子的母语。这些孩子和中国文化相连的脐带已经被语言切断了。我们也尝试着教外孙外孙女讲汉语,但很困难,偶尔讲几个单词、背几首儿歌还行,但很难再深入下去。而他们的母语水平却日新月异。2 个孩子尤其是外孙在和大人交流的时候已经应答如流、长篇大论了。
     聪明的孩子总能想出聪明的办法对付大人的限制。一般饭后是不能立刻看电视的。在姥爷生日这一天,外孙在大人宣布不看电视的时段提出要看电视。他妈妈问他“Why”?他充满感情色彩地强调:“因为今天是姥爷的生日!”啊哈,多感人的甜蜜理由,他妈妈被儿子逗乐了,告诉我们原委,并让他儿子来问姥爷,如果姥爷同意他们这个时间断看电视,就让他们看“5分钟”,即一点点时间。姥爷一听是这个理由,立刻被外孙浓浓的情感融化了,连声说:“同意!同意!”结果皆大欢喜:2 个孩子有电视看了,女儿女婿有空休息一会儿,我和老伴也被孩子逗乐了。我和老伴开玩笑:“你是大人物啦!Big guy!因为只有大人物的生日才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老伴也高兴得哈哈大笑。
     外孙在他爸爸开车绕远路,听到他妈妈讲绕远路多花汽油费以后,反问他爸爸:“你不知道我们在为买新房子节约每1分钱吗?”
     因为孩子们喜欢蘸调料蘸菜汁吃饭,所以也喜欢用我们平时吃的全麦馒头片蘸调料蘸菜汁,有时还把蘸过调料蘸过菜汁的馒头片给我们吃,他们称之为“面包”。
     搬到新家要换一个幼儿园,进新幼儿园之前,问他们喜欢不喜欢上新幼儿园。外孙乐呵呵地说喜欢,外孙女说不喜欢,有点害怕。后来进了新幼儿园一段时间,再问2个孩子喜欢不喜欢新幼儿园,外孙仍然讲喜欢,外孙女仍然讲不喜欢。老师反映外孙女在幼儿园拼命喝水,不停地上厕所,也许这是她不适应新环境、有点紧张的表现吧。后来渐渐适应了。
     外孙女要我抱她,我把她抱起来。她又进一步要求把她放到上面有橱柜的台板上,目的就是她自己站在台板上打开橱柜门自己随意拿点心吃,那太危险了,我当然不同意。何况什么时候吃点心,吃多少点心,孩子们是要问爸爸妈妈的,不是自己想拿就拿的。我拒绝了她的要求,把她放到地上,让她去问爸爸妈妈。她开始哭闹,然后站起身用2 只小拳头捶我,走开几步后还回头朝我吹气,以示不满和抗议。但没有去问爸爸妈妈要点心,而是到客厅玩玩具去了。可见她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同意她随时随地吃点心的。
      牙齿和嘴唇还磕磕碰碰呢,2个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太正常了。现在外孙女有点后来居上的架势。哥哥有时利用智力优势略胜一筹,但妹妹很快反击。比如那么大的沙发,两个孩子看电视时偏喜欢挤在一块看,难免不会有意无意发生你碰我我碰你的摩擦。如果哥哥先踢到、碰到妹妹,妹妹立刻出手还击:或打哥哥,或压倒哥哥身上,惹得哥哥大叫。因为哥哥先惹事,他也不敢再次出手。
     撒个谎减轻自己的过错或加重对方的过错也是他们常用的伎俩。一旦被发现撒谎,他们的爸爸会严厉斥责和加以惩罚。一天早上,2个孩子各自挑选了自己的早餐,妹妹挑的是玉米狗,哥哥选的是华夫饼。但哥哥又想吃一点玉米狗,就问妹妹能不能分享一点她的玉米狗,妹妹同意了,哥哥也就咬了一口妹妹的玉米狗。妹妹居然反悔了,哭了起来。他们的爸爸来审案子,先问哥哥有没有征求妹妹的意见,外孙如实讲征求妹妹的意见了。爸爸连问2遍妹妹,妹妹都坚持说哥哥没有征求自己的意见,爸爸狠狠批评哥哥,哥哥委屈地哭着去找妈妈。我当时跟他们在一起吃早餐,帮助外孙证实他征求过妹妹的意见了。他爸爸又转过来狠狠批评妹妹,要她向哥哥道歉。孩子们撒谎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策略?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么小的孩子们之间已经很复杂了,可见成人社会复杂是不可避免的。
     2个孩子吵架,因妹妹好哭,哥哥批评妹妹:“你不要把自己当成小公主。”妹妹则反呛哥哥:“你是笨男孩!”
    女儿喜欢厨艺,有一天晚上摊了3张葱油饼,她把饼切开,问每个人有没有饼。问到外孙女的时候,外孙女把拿着饼的手从餐桌下举起来给妈妈看,还笑话妈妈是shyly girle(傻丫头)。有时外孙女也会笑话她哥哥“shyly”。
     有几天,外孙和外孙女老师议论结婚的事情,外孙女还问妈妈是在哪儿结婚的,说她也想结婚。估计这几天他们幼儿园小朋友们热议这个话题,所以他们回家也忍不住继续探讨。
     圣诞节前,“圣诞老人”照例要光临孩子们的幼儿园。今年受疫情影响,“圣诞老人”也戴上了口罩。不仅是口罩,我们从学校发给家长的视频看到光顾外孙、外孙女幼儿园的“圣诞老人”戴的是特制的大红口罩,上面写着“HO HO HO”,几乎把脸都遮住了。而且从身材、动作、发音看都像女老师。没有想到外孙也发现了蹊跷之处。大人没有问他,他就主动说:“以前圣诞老人来了,是这样笑的HO HO HO(注意,这时外孙用粗嗓子发音,代表以前的圣诞老人是男的)。这一次圣诞老人来了却这样笑HO HO HO(这次外孙捏着嗓子学女人的腔调,说明他感到这次来的圣诞老人是女的)。”大人听了外孙的叙述和模仿都哈哈大笑。外孙女也学哥哥的样子,重复着哥哥的叙述和模仿。两个孩子不停地叙述并模仿着男女圣诞老人的声音,大人则被他们逗得乐不可支。估计可能因为疫情,幼儿园就请老师扮演一下圣诞老人以免孩子们被感染,据新闻报道,真有孩子因为和圣诞老人拍照而感染了新冠病毒。看来孩子们所在幼儿园这种做法还是明智的。
      双休日在家,外孙居然设计用2个大小不一的纸盒子拼装成1部小汽车:2个纸盒子并列、并用双面胶粘在一起。他坐进前面的小纸盒里,让妹妹坐在后面的大纸盒里。最初我还纳闷:应该让妹妹坐小纸盒,外孙自己坐大纸盒才对呀。等到外孙比划着司机开车的动作,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小纸盒是驾驶室,大纸盒是乘客坐的车厢。难得外孙能凭空想象出把纸盒粘成小汽车。一开始他自己粘不好,急得发火。后来他妈妈询问了他的意图并帮助他粘好“小汽车”。他坐进“驾驶室”,得意地“开”着自己生产的“小汽车”,“驶向远方”。当然,纸盒“小汽车”原地未动,但我想外孙心里有“汽车”“驶”向远方的愿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