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系列前期回顾: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
两年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宣告天下:“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 开始正式反明。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十七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会战之一---萨尔浒之战爆发,在兵力上有压倒性优势的明军却分兵四路,各路失联,孤军深入,将帅不和、叛将通敌,机密外泄..... 结局可想而知。
努尔哈赤听从明朝叛将李永芳献计「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明军辽东精锐尽失。这一战改变了辽东的战局,一举奠定了满清的基业。百余年后,乾隆依然炫耀此战道:“由是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当北方的蛮族正在帝国的长城边上横冲直撞时,第四次小冰河期突然降临地球。寒冷,刺骨的寒冷,是这一段时期的主旋律。文明古国的荒凉冬天,来了。
全国性的大旱灾,波及数省的鼠疫,蝗灾,无处不在的饥荒,饥饿仇恨的广大人群,蜂拥四起的流寇.....
“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
但上天还是将一个人赐予大明,这个人几乎可以凭着努力,凭着历史给予的机遇,拯救这个呼吸渐弱的王朝,延续治隆唐宋的盛世。
他差一点就成功了。
当后金发兵进犯关内之时,徐光启以“素知兵略”之名,星夜应召入京。
萨尔浒败讯传来,朝野震动,徐光启连续上疏,慷慨激昂,痛切陈词。
在《敷陈末议以殄凶酋疏》中,徐光启认为辽东之战 “无如管仲之言八无敌。晁错之言四予敌也......试论近日辽东之战我有一可胜敌乎。敌有一不胜我乎。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颜矢中其背。是总镇监督。尚无精良之甲冑。杜将军去甲冑而战尤非法也况士卒乎杜松刘綎潘宗颜皆偏师独前岂非无纪律乎。兵与敌众寡相等。而分为四路彼常以四攻一我常以一敌四岂非不知分合乎。战车火器。我之长技。抚顺临河不济。开铁宽奠皆离隔不属。岂非无政教乎。出关四十里。遇水不能渡。遇险不能过。入伏不能知。岂非不识地利。哨探无法乎。如是而求幸胜。果必不得之数也。”
简而言之,作为管仲的粉丝,徐光启高举偶像“八无敌”的旗帜,即财力、器械、练兵、政教、训练、情报和时机等八个方面都要一流才能无敌于天下,并精确地指出萨尔浒之败正好印证了晁错的“四予敌”,明军无精良甲冑,无纪律,不知分合,无政教,不识地利,要能侥幸胜利才是怪事。
当然,失败可能是成功之母,“国家承平日久,纲维尽弛,干国宁民之术废置不讲。今日之挫败,或者上天之仁爱,使君臣上下惕励振作,而免于大忧也。”
明朝真到了需要振作的时候。
在《兵非选练决难战守疏》以及《辽左阽危已甚疏》中,徐光启以先知般的眼光指出努尔哈赤的后金其势“实宋朝之兀术、完颜亮也”。
他绝不想让完颜亮的子孙后金再有“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机会。
他为朝廷开出了“处方”:“亟求真才以备急用,亟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战守,亟行选练精兵以保全胜,亟造都城万年台(即用来防守城墙的炮台)以为永永无虞之计,亟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
他的几大主张:真才,精良武器,精兵,坚城,炮台,联合朝鲜真是抵御后金的良方吗?能使明朝起死回生吗?
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其实还是理政的,在接到连续的上疏后,他下了一道圣旨:“徐光启晓畅兵机,就着训练新兵,防御都城。”
坚信“强国必以正兵”的徐光启接旨后打算“选练精壮二万人”,一年之后可用,这一批精兵退可守京城,进可成为彻底打败后金的有生力量。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正兵之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命的是还没有武器,不少士兵拿的居然是长棍,镰刀,长耙,以及赤手空拳。
尽管如此,徐光启还是亲自考核筛选了通州,昌平的几千名新兵,开始了器械、队列等训练。
“存已练者四千六百,谕以忠羲,帅以恩威,驱之出关,勇气百倍。数年后尚有言关门诸事,惟徐詹事练习一队,足当一面。议者谓以先文定当促襟露肘之余,小试万一,已堪若此,况出其全力,何难复全辽也,嗣是以还,人心尽怠,先文定亦引嫌告避矣。”
其中的四千六百名后来被调往辽东防守,成为“足当一面”的精锐之师。时人感叹:徐光启没钱没粮,捉襟见肘之际,小试牛刀练兵,就有这种成绩,如果给予时间,出尽全力,哪里还会有后来大火的清宫剧?可惜...
练兵期间,徐光启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列阵方法)、《火攻要略》(火炮要略)、《制火药法》等等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军事条令和法典。
但是,这一年八月,明神宗驾崩,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继位,魏忠贤开始把持朝政,徐光启不屑与阉党为伍,托病辞官,他的练兵努力就此付之东流。
然而,天启元年五月,后金攻占了辽东全境,徐光启又一次奉诏,他义无反顾地回京复职。
练兵成就不显,徐光启另出奇招,天启元年( 1621),他上奏:
“西洋大铳可以制奴,乞招香山澳夷,以资战守。”
当时,澳门被葡萄牙人占据。香山澳夷,就是葡萄牙人,徐光启一不小心就创造了个记录----最早的一批西洋雇佣兵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且开启了招募外兵的先河。
当年五月,招募到的葡萄牙火炮师24 人,带着26门红夷火炮进京,传授大炮的炼药、装放之法。
然而天启朝的权臣昏聩保守,竟以“水土不服”为由,将他们全部遣返。
人虽然走了,但是他们的火炮和训练出的炮手却留下了。
红衣大炮,原称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制造的一种加农炮(因清代忌讳「夷」字,后世便称作红衣大炮)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武器,革命性地改变了世界战争和历史。
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日, 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后金军(一说20万)连续攻陷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和塔山七城,气势汹汹直扑宁远。明军只有不到1万人,却让八旗官兵人仰马翻,尸积如山,“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努尔哈赤的后金战无不胜的神话在红夷大炮的炮火中烟消云散。
明张岱在其所著的《石匮书后集》中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传说努尔哈赤被紅夷大炮击中,成为其致命伤(史学界对此一直有争论)。
而这威名远扬的红夷大炮在历史上是和徐光启的名字紧紧相连的。
精通西学的徐光启最早接触并深刻认识了西洋军事科技和欧洲近代火器理论,也因此成为西洋大炮输入中国最积极的提倡者和组织者。
早在通州练兵的徐光启就已不停上书陈述用炮之策:“西洋神器……臣窃见东事以来,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公元1620年,他亲自解囊委托李之藻等人以天主教徒名义为掩护,前往澳门,辗转购得四门火炮。而这一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热兵器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红夷大炮”。
天启元年七月他在《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中,又特别陈述火器威力:“古之远器不过弓矢,五代以来变为火炮,胜国以来变为火器,每变而趋于猛烈,则火器者今之事务也。”
学贯中西的徐光启深知:“今时务独有火器为第一义”,正是他以天主教徒的身份,拉开了红夷大炮传入中国的序幕。他为明廷先后多次向澳门葡萄牙人购炮四十余门,这些红夷大炮中的11门成为宁远大捷的大功臣,其中一门主力大炮还被封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一直以来,有个让国人汗颜的段子: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用来放烟花。其实这个段子的源头来自70多年前鲁迅的感慨:“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实际上,鲁迅和无数中国文人的爆竹之叹对历史有很深的误解。晚明西学东渐之际,在徐光启等一批有远见、有学识、一心报国的士大夫的大力推行下,明朝大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加上中国工匠卓越的创新精神,当时已经能用火药铸造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武器。
宁远大捷的战绩让徐光启更加坚定了制造西洋火炮的决心,也有了底气不停地向皇帝上奏要求增加军备预算。明廷采纳了徐光启等的建言,随后大规模组织技术人员,批量化仿制红夷大炮,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半年间,徐光启本人就共主持仿制了红夷大炮四百余门。至1644年时,已造出各类红夷大炮1000余门。这些火炮后来成为北方边境的坚强倚靠。
硬件有了,软件也要跟上,徐光启认为西炮只有西人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他建议皇帝,必须用西方武器和制度来武装军队。
崇祯三年四月,他上疏请求大量招募葡兵北上 如能成功,“不过数月可以廓清畿甸, 不过二年可以恢复全辽 ,倘用汉(陆若汉)等所致三百人前进, 便可相藉成功。”
徐光启辩称:“我们仍应该借助葡人, 让其督导训练我们精选的两三万有经验的士兵 , 并与葡兵组织在一起..... 如此两年之内便可获得所期望的胜利。为了征服所有鞑靼人 , 并尽量节省开销 , 这是万全而唯一的策略。(《闻言内省疏》) 全文已佚 , 但其葡文译本保存至今)
十月,徐光启继续上疏甚至建议组建现代“炮兵”,每营用双轮车120辆,炮车120辆,粮车60辆,共300辆车;配西洋大炮16门,中炮80门,鹰铳100枝,鸟铳1200枝;有士兵4000人。他希望这样的炮兵营若能建成15个营,“则不忧进取矣”。
徐光启的“不忧进取”是两年平辽,这个比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还要猛,五年平辽都被广泛认为是吹牛,两年?徐光启凭啥?
崇祯四年(1631 年)五月十七日,后金军大举进攻位于鸭绿江口的皮岛,葡萄牙人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凭借火炮,指挥明军将八旗军队打得溃不成军,此后六年,后金军不敢再犯皮岛。《火攻挈要》记载:“崇祯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岛,歼敌万余,是其猛烈无敌,著奇捷之效者此也”。
短短几个月时间,由几十个葡军帮忙训练的明朝新军不仅守稳了牵制后金军事进攻的战略要地东江, 而且数度重创后金军队。
如果明军继续沿着徐光启所开创的这条路坚定走下去,明朝形势大有可为。
可以想象,在徐光启的军事改革计划中,待以先进的西洋火器为核心的火器部队15个营练成,哪还会有后来皇太极、李自成啥事。无论是皇太极的后金,亦或是李自成、张献忠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热兵器面前犹如螳臂当车,毫无还手之力。
他差一点就能挽救这个日暮西山的王朝,创造太平盛世。
而这一切,竟都因为一只鸡,徐徐化为泡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