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后 - 巴塔之风
本文为三栖影社公众号《镜头前后》栏目首篇文章改编而来,删除了网课链接及网课介绍用语
研究帕塔哥尼亚的行程时,有一个单字高频率地跳入眼帘,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攻略都会提到这个字:
-风-
只有真的站到了这山跟前,我才有了切身体会。
这是我们巴塔哥尼亚的第一天。第一次在南半球拍片,来到这湖边前并没有特别的预案,这不过是一个湖嘛,我见过玩过的湖多了去了。没想到,还没有站稳,就觉到了不同寻常:风浪大的像站在海边。不同的是,不见一排排巨浪,却是汹涌的湖水被风卷裹着挟持着飞旋前进,砸向岸边的岩石,然后飞扬而过,变成漫天雨丝。长居北美五大湖边而且特别喜欢在湖里打滚的我显然没有做好准备,不到五分钟,浑身透湿,高帮登山靴里面已经灌满了湖水。
巴塔哥尼亚,第一次见面,就以失(湿)身为见面礼。
放大图片,你可以看到漫天水线,几乎占满了画面左半边。
这排浪雨过后,镜头后面的我当然是狼狈不堪,全身湿透,镜头前面呢,大家看看吧:
是不是泪流满脸? 镜头前端布满了水滴。所以,立即拿出手绢儿,哦,不,是擦镜布来收拾残局。(左边绿色的是擦镜布)
关于这张图的前期:
上过我们三栖影社构图课的朋友们都知道,光光关于引导线我们就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条构图方法是从角落出发。我站在这里,看着浪花拍打礁石形成的白线,往前逐渐指向著名的百内牛角峰, 立刻这个构图法就跳了出来。为了让撞在礁石上的浪花呈线条从角落出发,我选择了特别靠边的机位(所以失/湿身也是活该的),前面位于中景的石头经常被浪打出高高的水花,正好起到承接前后景的作用,我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但是,很多时候浪花溅得太高甚至遮挡了作为地标特征的牛角山,所以浪太高了也不行,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尝试,试图捕捉到合适的瞬间。
相机的设置:
我只用M档拍摄。因为现场狂风大作,水花四溅,滤镜太大,太招风就不考虑了。这里是侧光,以D850的动态范围,我有信心它能一张就可以搞定。这样无须包围曝光,我可以将相机设在高速连拍。利用无线快门线(我用的韩国产SMDV RFN-4s),观察浪的来势,在浪花冲撞礁石前的瞬间按住快门,触发高速连拍。
对焦: 三栖推崇的超焦距对焦法,焦长20mm,打印36寸,超焦距位置在3.1米,所以我对着3米左右对焦。从1.5米至无穷远皆清晰。
测光:以天空云间最亮处,过一又三分之一档。
快门: 拍浪花溅起,通常我会根据浪的速度用1/10到1/5秒的速度,这样可以捕捉到飞溅的丝线。但这里的风实在太狂暴了,光拍丝表现不了它的迅猛形态,所以我将速度定在了1/20秒,这样可以抓住整个浪花被吹斜的张扬形态。(浪花激起的水丝划过整个画面其实是个意外,我没打算就这么失身的)
关于后期:
限于时间,我这里不详述后期过程,只是简单提一下:天气其实比较阴,所以我第一步就改了白平衡,并且用色调分离给天空进一步赋予暖调 。山顶受光用了光渲染加亮,作为引导线的浪花也做了加亮强化。礁石水面的倒影也做了暖调处理以呼应天空的光线。
整张照片来自单张成像,但最右边岩石的浪花原来的比较低矮,我用了高速连拍的相邻一张浪花高溅的。以此作为重复呼应中间飞溅的浪花。
前后期对比:
片子导入,Lightroom所有参数完全置零:(比现场实际看到的要灰暗)
Lightroom初调效果:(白平衡,高低光色调分离,渐变滤镜和径向滤镜的应用等等等等)
Photoshop调图和渲染:(加深减淡制造层次感,光线引导强化,渲染。清除多个溅到镜头上的水花引起的类似眩光圈,前景光影呼应天空光影)
最后,说一句,风光摄影不是拍照,我用我们在前期课反复引用的当代最著名风光摄影师亚当斯的一句话来阐述三栖的观点:
You don't take a photo, you make it.
你不是拍一张片子,你是创作一张片子。
谢谢大家!
PS: 如果你在电脑上看图,500PX.me上有这张片子的2K超高清版:http://t.cn/AirW67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