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八方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园净土,九州茶香。百年沧桑,千古遗训,两袖乾坤,天下兴亡。
正文

老坛友学诗(八)

(2006-07-22 15:43:43) 下一个

老坛友学诗(八)

西游 2006-7-19 7:58:54
来源:清谈天地
www.talkskyland.com

sW君看来是位专家。在下就冒昧借帖提问了:对于普通的业余诗词爱好者来说既不懂专业的读唱技巧,也不能从普通话中体验入声的奥妙。那么,作词是否一定要用古韵?用今韵承袭词律的艺术美是否有价值?如何才能用今韵体验到词律艺术的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先谢过了!

---------------------------------


sW 2006-7-19 12:58:05

千万别给我戴帽子。我谈己见是想听到你们的想法。
今人(尤其北方人)了解古音的很少。能吟诗唱词曲的更少。既然自己都不能吟唱,用古音入诗词也只能是帮助自己了解古代发音的手段。古音诗词是没有普及的可能的。但也就是这样才有人喜好它。喜欢它本来就是好古,所以用古音否全看好古的程度了。用什么音都好,不 要古今混用就好了。用古音时,我尽量不把古同韵但现代音相差悬殊的字入韵。有些入声字在普通话里依然存在,如“一声声”中的一”仍然是读四声(接近入声)。这样的字在用现代音时需要注意。平仄和音值有关,平平和仄平是音值升高,平仄和仄仄是降低。改变句首的平仄并不改变音值的走向,这就是它在诗词中较被接受的原因。但有的时候是要避免那样做的,例如在一字领的句式里。沁园春的上篇第三句是“仄仄仄平”,可推知唱前面三个字时 是降调,由第四字开始上升。如果第三个字用了平声怎么办?延长前面两个字来配合三个字长的曲调!这样也只好使后两个字缩短去配合本来为一个字而设的曲子。了解了这个道理,对那些没有太多例词的自度曲,也可以知道什么地方改变平仄是可行的。我想大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同一曲调有时会有平韵格和仄韵格。这种情 况下多是平声韵和入声韵的转换,它借助于入声字短的特性(使融音较容易)。读和唱的音值变化是有关的,但读不如唱敏感。“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唱出来更象好亿多梅梨的茉莉花”。如果歌词出律不多,我们可以凭经验知道唱的是什么,太多了就会有问题。我私下以为可以有出格(律)的句子,但最好是合理的选择。希望了解你的想法。

---------------------------------

西游 2006-7-19 16:13:09

很有启发。深入学习是该这样,受教了!“古音诗词是没有普及的可能的。但也就是这样才有人喜好它。喜欢它本来就是好古”。。。“用什么音都好,不要古今混用就好了。用古音时,我尽量不把古同韵但现代音相差悬殊的字入韵”。。。

我个人作为普通诗词爱好者的体会(与答胖兄的话题相近):

如果谈出律或不出律,总是在谈古韵”,这也正是我提问为什么不能推广用今韵作词的原因。从我个人的感觉说,北方人大多没有古韵的感觉,普通话中也没有了入声,那么没有古韵感觉的人只能首先按普通话的平仄感觉来添个大概,然后再查韵书来核对,如果今古读音差别太大,那么或取古韵而不考虑今韵、或选择使用今古大致同调的字。为了避免“出律”又能按今韵读起来具有同样的平仄效果(入声除外),我尽量选择放弃使用今古不同韵的字。我那首“水调歌头-问情”就是这么检查的,除“纵”今韵出律(语义上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词,就不救了)。这样就觉得很受束缚,我想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也不可能大面积花精力去培养学生按古韵去读那些千古名篇,比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合”与“缺”平水韵中都是仄声,今韵却是平声,我想接受现代普通话教育的,也一定都是安平声读的,包括许多现代著名朗诵家的朗诵录音。我认为,即使普通话不再有入声,格律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诗词的音韵艺术美上仍有着极大的优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积极推广用今韵作格律诗词,而使现代人更容易接受并使其得到发扬光大呢?研究古韵并依其入诗作为高层次的文化艺术追求是很有意义的。但对很多普通诗词爱好者来说,或对争取更多的普通诗词爱好者来说,用今韵作格律诗词或许更有意义!不知师友们以为如何,这大概早就是被说滥了的老问题了,呵呵!

去年偶尔闯入文学城诗坛,曾写过这么一首习作:

诗坛秋语 -- 有感于今秋诗坛了得

2005.10.31

风骤起,燕难留,
血染枝头。
浸润了,
一丝离怨,
几度乡愁。
莫忧!
人生何处不聚首。

太白歌,贵妃酒,
一曲风流。
模糊了,
宫桂玉兔,
晓月吴钩。
何求?
不枉诗坛一回秋。

写的时候既没考虑词牌,也没考虑平仄,只是凭感觉。回过头来看,这也许就是一种有词感的新诗。所以,我觉得在普通话的环境下,用新韵作格律诗词应该是有作为的。您所谈到的音韵技巧,我想对新韵作诗词是同样适用的。没有唱读,至少也有朗读啊。谢谢!

---------------------------------

清歌 2006-7-2021:29:04



一帘疏雨夜清凉,别院虫吟过短墙。花气袭人愁渐远,乡情入梦忆偏长。

浮沉每似风飘絮,岁月频经海变桑。既到中年思往事,蛙声十里旧池塘。

---------------------------------

西游 2006-7-216:37:14

佩服!古韵今韵都合律,且不用僻字。看似平淡,意味深长!

---------------------------------

清歌 2006-7-21 23:23:43

答西游兄:
我追求古今不犯,但亦不能完全做到。
比如茗今为平古为上,避不开时便从古人声。毕竟诗词是前人发明的,我们还没有资格去改造,只有尊重前人,自有道理。至于不用僻字,除了不喜欢之外,也是我读书太少,识字不多所致,惭愧。

改后版本出句四句结尾分用平上去入四声,是尊前辈先生教诲。韵脚字四阳平一阴平,搭配不尽合理,但亦无力图之,惭愧。

改一版:乡情偶作

一帘疏雨夜清凉,断续蛙声过短墙。花气袭人愁渐远,童年入梦忆偏长。

浮沉每似风飘絮,岁月频经海变桑。偶有乡心近尤切,故山明月小池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